首页 > 文献资料
-
4 052例次骨髓穿刺临床分析
我院从1986年至2000年共进行4 052例次骨髓穿刺技术操作,现将穿刺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如下.1病例选择全部患者均系我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 982例次,女2 070例次,年龄1岁~72岁,平均35.5岁.门诊患者208例次,住院患者3 844例次;
-
B型血患者抗-A缺乏一例
患者男 ,44 岁 ,汉族 ,主因"乏力1 周 ,血尿5 d ,晕厥1次" 于2013 年7 月23 日入住我院 ,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84.72×109/L ,红细胞1.36×1012/L ,血红蛋白46 g/L ,血小板18×109/L ,总蛋白51 g/L ,白蛋白35.7 g/L ,前白蛋白0.16 g/L ,β2-微球蛋白39.98 g/L ,免疫球蛋白IgG 7.51 g/L ,IgM 1.14 g/L ,IgA 1.43 g/L , 凝血酶原时间(PT) 17.2 s , 纤维蛋白原(FIB)4.5 g/L ,尿蛋白(++) ,潜血(+++).骨髓穿刺结果为急性白血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为膀胱三角区肿物.临床输血申请单申请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 U ,单采血小板1 个治疗量.试剂:抗A 抗B 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 ,Rh(D)(IgM)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
-
二例骨髓转移瘤的临床及形态学特点
恶性实体肿瘤的诊断一般通过查体、X线、CT及病理检查便可确定其性质和部位.如发生骨髓转移则可导致血液学指标的异常,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实体肿瘤患者首发症状是以血液学指标异常而就诊于血液内科的,经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才发现是骨髓转移瘤,然后再"顺藤摸瓜"找出其原发部位.本文就笔者对骨髓转移瘤的临床及形态学特点谈一下自己初浅的认识.
-
非技术性骨髓穿刺干抽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骨髓穿刺干抽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干抽原因.
-
骨髓培养伤寒沙门菌3例报告
伤寒沙门菌具有很强的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严重感染的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腹泻、肝脾肿大、皮疹和全身中毒症状.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败血症及肠热症等,在超过一定期限及临床用药治疗后血培养和粪便培养反复呈阴性结果,这时可通过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采样做增菌培养,有可能获得病原菌,以指导临床诊断并对症治疗.
-
外周血三系减少208例骨髓象分析
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已被临床医师熟知,但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外周血三系减少未引起临床重视,易引起漏诊和误诊.现将2001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8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的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及其他的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
骨髓坏死综合征:研究发展近况
背景:骨髓坏死早期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误诊和漏诊.目的:提高对骨髓坏死综合征的认识和警惕性,进一步探讨其临床、血液学特点及发病机制、治疗等.方法:以"Bone marrow necrosis,Hematologic neoplasms,Solid tumor,Bone marrow puncture,Bone marrow pathology"为英文检索词,以"骨髓坏死,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骨髓穿刺,骨髓病理"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1941至2016年骨髓坏死相关文献,经过筛选终获得4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髓坏死为临床少见多种疾病所致的并发症,临床以骨痛、发热、幼红-幼粒细胞贫血、骨髓穿刺和/或骨髓活检显示坏死为特征,发病机制复杂,但是目前对其仍知之甚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对骨髓坏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骨髓坏死的预后尤为重要.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骨髓细胞学、基因学、MRI等检测手段的应用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措施的发展,骨髓坏死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预后.
-
美施康定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重度疼痛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9岁.1999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胀痛,伴腰痛.2001年6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髋关节疼痛,乏力,行走困难.200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作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M:E=4.3:1,粒系比例增高,余未见异常.同时作血清免疫电泳及本周氏蛋白,均为阴性.查体: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L3、L4、L5、S1轻度压痛,右侧胫骨压痛阳性,右下肢活动受限.腰椎CT提示:L3、L4、L5、S1椎体病变,转移瘤可能性大.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骨ECT提示:(1)多发性骨髓瘤?(2)骨质疏松.2002年2月入我院后复查:血红蛋白91g/L,红细胞计数4.24×1012/L,血沉140mm/h,碱性磷酸酶416U/L;乳酸脱氢酶LD3峰值>LD1峰值,β2微球蛋白升高达2790U/L.骨X光片:多发性溶骨性破坏.2002年3月20日在我院再次做骨活检,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入院以来自诉疼痛明显,以左下肢为重,不能行走,需坐轮椅,严重影响睡眠.按WHO颁布NRS分级法,该患者疼痛可判定为8分(重度),患者入院前曾口服去痛片1.0g,3次/d,强痛定片60mg/d,达半年以上,疼痛无明显减轻.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7年后复发亚砷酸治疗1例
患者男,15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7年,胸痛、皮肤紫癜7 d,于2005-05-06入院.患者1998-02-15以血尿为首发症状在我院确诊为APL,口服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化疗缓解后,交替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与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各2个疗程巩固化疗,未进行过鞘内注射,病情稳定,4次骨髓穿刺均示完全缓解骨髓象,以后失访.
-
长期功能性发热1例
患儿男,11岁,因间断发热40d于2003年11月26日入我院.发热时体温骤升至39.5~40℃,发热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有时在未用退热药的情况下,体温在几分钟内可降至正常,有时用多种退热药(相继口服扑热息痛、恬倩口服液、来比林入壶)经5~6h体温方可降至正常.发热时精神佳,不伴畏寒及寒颤,无头痛及呕吐,无腹痛、腹泻,无皮疹及关节肿痛.既往体健.为第2胎,家族史无异常,体检未见异常.先后在我院及北京大学妇儿医院化验血尿便常规正常,血沉、生化全项、感染筛查、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肥达-外斐反应、抗链"O"、各项病毒抗体及骨髓穿刺结果均正常,冷凝集试验阴性,X线胸片、心电图、B超均无异常.治疗经过:于我科先后静滴多种抗生素,肌注干扰素,口服无环鸟苷,治疗40d热未退,转至北京大学妇儿医院,住院当日发热(39.8℃),给予冰枕物理降温,停用所有药物,热退,住院7d,体温正常,无不适出院,出院诊断:伪热.回当地,次日晨起自测体温又达39.5℃.后经家长减轻其学习心理压力后,回当地后4个月来未再发热.
-
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
患儿女,16个月.因皮肤出现出血点1个月余、发热20d,于2002年4月1日收入我院儿科.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皮肤出血点,无其他伴随症状,家长未诊治.20d前出现发热、精神差,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行骨髓穿刺2次,干抽,未确诊,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体检:面色苍白,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脏肋缘下3cm,脾脏肋缘下4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Hb 111g/L,RBC 3.85×1012/L,WBC 8.02×109/L,BPC 19×109/L.分类:淋巴细胞0.86,单核细胞0.03,不明细胞0.11.
-
1例脾亢进引起的三系减少病例分析
不明原因的三系减少的老年病人收入内科,入院后因各种原因未行骨髓穿刺,故病因未明确.如血液病引起的三系减少,像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如脾亢引起的三系减少,有肝硬化病史,以及门脉高压征象等.可查上腹部B超明确.
-
浅谈护理配合在骨髓穿刺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舒适化护理在骨髓穿刺中的效果。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取术前、术中、术后的舒适化护理。结果: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比术前均有降低(P<0.05),两组之间的不良情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化护理能给骨髓穿刺术带来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患者减轻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45例感染性骨髓象的临床研究
感染性骨髓象是临床骨髓细胞学检验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是指机体在受到细菌等感染时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所出现特有的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固缩、核溶解和AKP积分增高等表现,其病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总结分析近年来我院45例感染性骨髓象的临床及骨髓象的特点以及与血液多项指标之间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
骨髓间质细胞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在骨髓中,除了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非造血干细胞,在这些非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群能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起到维持造血干细胞存活及其功能作用的细胞,目前学术界将其称为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骨髓间质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起源于中胚层,可跨胚层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如骨、软骨、肌肉、神经细胞、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对于骨髓间质细胞(MSC)的多向分化潜能即其可塑性的原因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SC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称之为转分化或横向分化[1],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骨髓本身中就存在组织定向干细胞[2-4].因为骨髓间质细胞可以直接通过骨髓穿刺获得,简单、安全、无移植排斥反应,加之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细胞治疗方面独具优势.现就其免疫学特性、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3例骨髓转移癌细胞形态学分析
恶性肿瘤易发生骨髓转移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肾癌等,外周血可呈全血细胞减少.本文对3例患者骨髓穿刺及活体检查报道如下.
-
单服叶酸加重亚急性联合变性(SCD)1例报告
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10年前双下肢无力,血常规化验提示"贫血",经骨髓穿刺,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当时未到神经科就诊,未做MRI等神经系统检查,自此服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c(叶酸),约2年贫血纠正,双下肢无力基本缓解,自行停药.近2年化验血常规血色素偏低,110g/L,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为"预防"巨幼再发,未在医生指导下间断单服叶酸.
-
45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像分析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45例再障均为本院儿科2 000 年门诊和住院诊治的患儿,男26例,女19例,年龄2~14岁,平均8.5岁.②方法:血像,全血常规检查2~3岁患儿耳垂采血,3岁以上抽静脉血抗凝,CD-1600电子血球计数仪自动计数 ;骨髓像,于髂前上棘进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置于玻片上,常规涂片,常规涂片瑞氏染色,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油镜下分类200个有核细胞,全片计数巨核细胞及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骨髓小粒中的细胞成分,并注意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形态.③结果:a. 血像.
-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致多关节腔积液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3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6个月,于2000年10月8日入本院.查体:重度贫血貌,胸骨压痛阳性.血常规:WBC 22.7×109·L-1、RBC 1.90×1012·L-1、血红蛋白59 g·L-1、血小板38.0×109·L-1,骨髓穿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早幼粒细胞0.85,胞浆中可见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并可见Auer小体,其他系统受抑制.
-
以视力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报告
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视力障碍和双下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病例甚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间断发热20d,近2d症状加重出现视物模糊,并出现双下肢感觉迟钝,活动障碍,于1999年9月22日入院。发病无头痛、呕吐。入院后查体:T 39.6,P 120,R 22,Bp 15/9。呼吸平稳,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现象,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3mm,左侧瞳孔5mm,右侧瞳孔反射存在,左侧瞳孔反射消失,双眼各方向活动自如,余颅神经体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率120次/min,律整。腹平坦,肝右肋下2cm,脾肋下3cm,脊柱呈生理弯曲,第4胸椎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双膝腱反射活跃,踝阵挛(+),双巴彬斯基征(+),余阴性。眼底检查无异常。头部CT:未见异常;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双侧胸壁可见水样弧状密度影,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WBC 2.0×109,RBC 2.7×1012,Hb 8g,Plt 15×109,末梢血查到单核样网状细胞并有吞噬细胞。骨髓像:红系增生旺盛占48%,粒系增生低下,骨髓内见到较多单核、双核及多核异常组织细胞,同时有吞噬性组织细胞。入院后经CTOP方案化疗,疗效不佳,第6天病情加重,双眼视力消失,双下肢瘫痪,排尿排便障碍,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下肢肌力Ⅱ级。第7天自动出院。后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2 讨论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组织细胞大量增生的恶性疾病,起病急,病势凶险,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本病例是以视力障碍及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者甚少见。极易漏诊和误诊。我们在该患末梢血中见到了吞噬细胞,并立即进行骨髓穿刺找到了异常组织细胞,同时有吞噬性组织细胞,这对恶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骨髓穿刺对本病诊断既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限制,由于病变呈灶性,所以骨髓像不典型或没有发现异常就应更换部位多次穿刺,才能避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