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上腺小病灶的诊断体会--附86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CT、MRI、间位碘苄胍(131I-MIBG)、尿香草扁桃酸(VMA)、血浆皮质醇、血浆醛固酮对肾上腺小病灶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肾上腺小病灶的术前辅助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定位诊断符合率:超声86.0%、CT 93.1%、MRI 95.7%,131I-MIBG、VMA对儿茶酚胺症的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2%、82.4%,血浆皮质醇对皮质醇症的定性诊断符合率100%,血浆醛固酮对原醛症的定性诊断符合率100%.结论超声、CT、MRI对肾上腺小病灶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VMA、血浆皮质醇、血浆醛固酮分别对儿茶酚胺症、皮质醇症、原醛症定性诊断有较高的意义.131I-MIBG对儿茶酚胺症有较高的定性与定位意义.
-
CT引导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内小病灶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CT引导的立体定向下显微或直视手术在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切除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T-脑立体定向靶点定位和导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30例脑内小病灶手术,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本组30例,病变部位:额叶8例,顶叶13例(其中运动语言功能区14例),颞叶7例,枕叶2例.所有病灶均定位准确病灶一次切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无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能对脑内小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结合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实现对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手术的微创化,能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
-
早期发现婴儿脑瘫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约60%~70%病例在围生期致病;它既可发生在患儿出生当时,也可能出现在生后,经历若干时日,逐渐显现病症.由于出生时缺氧缺血(新生儿窒息等)、早产、重症黄疸(包括核黄疸)、低体重、颅内出血、宫内感染等原因致使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及延髓等部位发生广泛、弥漫性小病灶性坏死,这是脑瘫的病理基础.历时稍长的患儿,以上病变的直接后果则表现为大脑萎缩、脑回变狭、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形态学变化,而功能方面的变化则是多样的、出现的时间也可早可晚.常见的临床表现则是患儿在普遍性运动发展迟滞基础上,呈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形体姿势的异常,通常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
多层螺旋CT增强3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多隐匿,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大直径 3cm,多个癌结节数日不超过两个,其大直径总和应 3cm,随着临床对影像科诊断依赖性的增大,对早期、小病灶肝癌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004 MR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对肝硬化或慢性肝炎病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评价
-
子宫内膜异位症激素治疗与评价
子宫内膜异位症(下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妇女出现症状的高峰年龄为40岁,大多数生育期妇女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小部分也可呈自限性,如妊娠期病灶可自行消退.内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有报道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病灶转为静息状态,临床症状自然消退,因此,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呈性激素依赖是目前药物治疗的主要依据.治疗药物主要是孕激素或抗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排卵功能、减少卵巢产生雌激素,从而达到缓解内异症引起的疼痛、缩小病灶、改善内异症引起的不孕.目前,多项META分析[1]认为: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轻、中度内异症、重度内异症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的巩固治疗,只能缓解内异症引起的疼痛(包括痛经,性交痛,深部盆腔痛),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病灶,延缓手术后的复发,但对改善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似乎无明显影响.
-
CT引导下"多弹头"(RF-2000)原位灭活治疗肺癌
我们于2000年2月在CT引导下用多电极射频(RF)治疗肺癌10例,男6例,女4例,原发性肺癌9例,转移性肺癌1例,9例为单发病灶,大直径14cm;1例为多发小病灶1-2cm.
-
孤立性肺结节的综合CT诊断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是指一个不伴有肺不张或淋巴结肿大、直径<3c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肺实质内病变.SPN的种类较多,良恶性难以区分,这也是诊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一个SPN病灶被确诊为恶性,在该阶段手术,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但是,切除良性结节对病人几乎毫无益处,这就需要诊断的准确性.就目前来说,CT是筛选和无创检查的好方法.CT显示肺内病变自然对比度好,小病灶显示得清晰,再加上增强和灌注扫描,能满意的诊断SPN.
-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
患者,女,67岁.主因腹胀6个月于2001年8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呈进行性加重不伴有其他不适.在当地县医院诊断肝硬化、腹水,间断给予保肝、利尿治疗,病情无好转,腹水增多,遂转我院.入院时腹胀明显并伴有食后呕吐,进食减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浅表淋巴结不大,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正常,腹部明显膨隆,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浮肿.人院诊断:腹水为淡黄色,找到腺癌细胞,但未发现占位病变.实验室检查:血沉110 mm/h、CEA、AFP正常、GA125600 U/ml.考虑:卵巢癌腹腔转移可能性大.8月30日转妇科行剖腹探查术.腹水量约4500ml,术中可见盆腹腔脏器腹膜面广泛受累,肠管表面及肠系膜、左侧卵巢表面可见散在0.5~1 cm大小病灶.行子宫、双侧卵巢、部分盆腔腹膜切除术.
-
肝脏双期增强螺旋CT参数优化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肝脏双期增强螺旋CT已成为肝脏占位病灶尤其是肝癌检查的重要方法,并列为常规,非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的限制,动态增强不可能在肝脏的动脉期完成全肝扫描,这对富血供的小病灶检出非常不利.另外也不可能使所有扫描层面均落在肝脏强化的峰值内,这对少血供病灶的检出同样不利.螺旋CT克服了上述缺点,完全能在肝动脉期扫描全肝和在门静脉期重复全肝扫描.通过这样的双期扫描,可以佳程度地显示肝脏富血管性肿瘤及特征.
-
小病灶肺癌在X线胸片的误漏诊分析
目的 对小病灶肺癌在X线胸片上的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小于2 cm误漏诊肺癌患者的X线征象,探究其误漏诊原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 结果 肺癌小病灶大部分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与误诊疾病的X线表现仍有诸多鉴别征象;另外,结合临床病史、CT检查、穿刺活检、跟踪随访、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结论 小病灶肺癌X线征象隐匿、不典型,表现形式多变,普通胸片难以发现具体信息,诊断准确率不高,易导致误漏诊.但相当一部分病灶具有恶性肿瘤的部分特征,细致观察已发现的异常征象,提出进一步CT检查或复查等建议,可以有效避免其误漏诊.
-
术中区域性缓释化疗剂的应用
恶性肿瘤在原发肿瘤切除术后,局部继发肿瘤和转移灶生长迅速,且比原发肿瘤更具有浸润性.手术后的腹腔是癌细胞种子生长的适宜土壤,但又是残留微小癌灶化疗的敏感期[1].根据临床研究证据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术中植入区域性缓释化疗剂是消灭残留癌小病灶,降低复发率的佳时机[2],现将术中植入区域性缓释化疗剂报道如下.
-
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持续上升。乳腺癌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乳腺疾病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影像学检查,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和磁共振成像(MRI)是乳腺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但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MRI检查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提供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无法提供的病灶细节信息,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检出多发及小病灶且不受乳腺致密度影响,是诊断乳腺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1]。
-
125例不可触及的乳腺病灶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分析
随着女性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不可触及的乳腺病灶(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NPBL)被检出[1-4]。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使临床做到了小病灶的精确切除。本文收集整理了我院2010—2012年导丝定位手术切除的125例(192个)乳腺结节,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可疑结节导丝穿刺定位的临床意义。
-
超声引导导丝定位在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手术精准切除中的应用
随着高频超声、弹性技术、超声造影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触诊阴性的可疑病变被检出,如何保证这些病变可以有效的诊断并有效切除是乳腺科医师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而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以使这些小病灶被精准切除和定性[1],本研究应用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保证病变精准切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超声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胃癌占消化系统癌肿第一位,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部分诊断治疗中的胃癌为中晚期,约占95%,术后5 a生存率只有18%左右.而早期胃癌5 a生存率90.5%.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由于应用了实时超声,超声胃肠水造影和超声内窥镜以及经内镜微超声探头的问世,特别是后两者对小病灶的发现和病变范围的确定更为确切,进一步提高了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
128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泌尿系统位于腹膜后,跨越范围大,解剖结构复杂,病种较多,以往检查以腹部X线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超声及磁共振尿路水成像为主,但因均受腹部条件、患者状况的影响,对病变的显示及功能评价受到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完整、细致地显示整个泌尿系统,且易遗漏小病灶.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重建功能的日益完善,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得到了较大的认可和推广.笔者收集6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
16层CT三维重建和高分辨率CT在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小肺癌(直径≤3.0 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应用高分辨率CT(HRCT)及三维重建(3D)成像技术能更精确地显示肺内小病灶的内部密度差别及瘤肺交界面的征象,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脊柱结核的CT表现(附8例报告)
脊柱结核属骨关节结核性病变,大约占到其总发病率的40%[1].其中以腰椎结核为多见,由于CT在发现骨感染的小病灶和确定疾病的范围方面比普通X线有绝对优势,因而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我们所做的8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结合有关资料,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提高诊断水平.
-
肾上腺素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血管造影中,采用的药物较多,采用肾上腺素,意在探讨其应用价值,本文收集郓城县人民医院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病灶15例,以探讨肾上腺素药物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