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室内花草酌情摆
在室内适当摆些花卉,既可增添温馨气氛,又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花儿多多益善,不加选择,盲目摆放,将斗室弄得花枝招展,却没成想美丽的花儿对人体健康也会构成危害.如果你的卧室狭小又不太通风,那好还是放弃与植物同眠的想法.和人一样,植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阳光充足的白天,它们尚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弥补消耗;到了晚上,它们就只能跟你争氧气了.一盆小吊兰,按照叶面积不足0.1平方米来计算,耗氧速度不足健康成人安静状态的1%.可是,夜间紧闭的卧室可能本来就有点儿缺氧,摆放过多植物,尤其是耗氧量大的阔叶植物,小心噩梦连连哦.
-
学会正确呼吸才能跑得轻松
我们初练长跑时,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呼吸比平常加快了.有时刚跑了一段路,或者速度较快时,会出现胸部发闷,上气不接下气,两腿酸软无力的现象.这时跑步者往往会说:"真跑不动了."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叫做"极点".极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开始运动后,身体突然由安静状态转为剧烈运动状态,肌肉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但由于生理惰性的关系,内脏器官暂时还不能适应活动的要求,以至各方面机能的协调性暂时受到影响,特别是呼吸系统机能出现了暂时性紊乱.
-
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1990~2008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8~65岁;活动中发病14例,安静状态下发病8例,发病时间不明确18例;首发症状为头痛20例,头晕8例,精神异常5例,感冒样症状7例;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颅脑CT证实.40例患者38例痊愈,1例轻偏瘫,1例死亡.
-
大面积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为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差、死亡率高.近2年来收治经头颅CT证实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6~81岁,55岁以上53例(77%),既往有高血压病51例,冠心病6例,脑卒中8例,房颤4例,风心病和糖尿病各1例.发病状态:睡眠及安静状态下发病34例,活动中发病26例.
-
精神情志影响脉象诊断的临证举隅
<内经·脉要精微论>提出了医者进行诊脉时的基本要求,即"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在临证诊脉过程中,只有参与双方均保持身心安静状态,才利于准确诊查脉象,诊断疾病.临床实践中,有些患者外表平和,医者难以发现其内心较为强烈的情志活动,也就不会意识到即刻的脉象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生理病理状态.如果不主动认识这些因素,将临时加入的精神情志因素与生理病理的基本脉象因素加以甄别,就可能对脉象做出误判,不利于诊疗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现结合三则脉案介绍如下.
-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使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下降6-10mmHg,舒张压下降4-8mmHg[1-2].WHO,特别是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Ⅶ)[3]建议那些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要进行50%VO2max强度的有氧运动30min,每周5-7次.按照上述指南,要坚持每次30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10周后运动的降压效应方能显现出来.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利于改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患者的安静状态血压[4].
-
心跳快患糖尿病风险高
心跳越快的人越要注意防范糖尿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静息心率越高,越容易罹患糖尿病.静息心率又称为安静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研究人员对7.3万多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并对他们的静息心率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心脏跳动每分钟多10下,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会增加23%,研究人员通过将上述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整合,结果仍发现了类似的相关性.
-
有保护的左主干慢性闭塞介入治疗一例
患者男,57岁.主因劳力性胸闷、胸痛、气促10余年,加重1年余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症状,以活动后症状明显,在当地医院就诊,以"冠心病"口服"冠心宁、欣康"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1年来停药后症状复发,且发作次数频繁,伴有背痛、出汗,与活动无明显关系,安静状态下亦有发作,持续十余分钟可以自行缓解.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血压高达150/100 mmHg(1 mmHg =0.133 kPa),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否认糖尿病史,无吸烟史、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史及家族心脏病遗传病史.
-
机械通气中镇静药物的使用
在ICU中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由于疼痛、所处环境以及疾病本身因素的影响常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增加机体氧耗量,也不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因此镇静镇痛成为ICU中的常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镇静镇痛可以消除因疼痛等因素带来的烦躁.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减轻应激反应,也有利于ICU中有创检查和治疗的顺利进行[1].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92例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经CT证实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9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2例患者平均年龄59.7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7例,糖尿病4例,心房颤动19例,室壁瘤2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1例.临床表现: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6例,安静状态发病48例,活动状态44例.
-
卵巢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一例及其机理分析
病例患者女性,47 岁,因"一过性视物模糊伴左侧肢体麻木50 余天,反复言语不清20 余天"为主诉于2012 年11 月20 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0 余天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自认为是贫血所致,未在意,随后出现左侧偏身感觉麻木,走路不平衡,伴有右侧颈部牵拉痛引起头痛,症状持续存在,于2012 年9 月28 日收入我院,行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诊断为脑梗死(病因不明确),予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于2012 年10 月9 日出院,遗留左侧肢体麻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
-
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断裂再狭窄一例
患者男,58岁,因"基底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后16个月"入院.2009年8月10日16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h后症状基本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不适.2009年8月12日2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复视、行走不稳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抽搐大小便失禁,无声音嘶哑,无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
超声心动图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自1967年Feignbaum[32]首先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搏量以来,超声心动图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超声心动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运动员心脏检查.十余年来,与此有关的论文已发表百余篇,人们从安静状态到运动负荷状态,从普通训练到高原训练等不同方面对运动员心脏结构、心功能特点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对运动员心脏的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
-
彩色多普勒仪检测脐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80例正常与异常孕妇进行检测;旨在为临床对围产期结局预测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方法.本文选用我院产科1999年1月~6月受检孕妇180例,年龄23~34岁(平均26.8岁).采用HP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兆赫、产妇取仰卧位,安静状态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配合彩色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检查,检查内容:常规检测胎儿发育状况(双顶径、胎心、胎盘及羊水情况),然后测量脐动脉血流速度,即收缩期高值(S)及舒张期低值(D),并求S/D值,结果见表1、2.
-
脑血管病35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性别、年龄本组急性脑血管病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30~68岁,以45~55岁为多;其中脑血栓形成25例,脑出血10例.1.2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发,以6~9月份发病较多.1.3 诱因 安静状态下发病者以脑血栓多见,活动中发病者以出血性疾病为多,不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劳累和情绪激动均为主要的发病诱因,而用力排便和饮酒则常是出血性疾患的主要发病因素.
-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四十三讲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又称心电图运动试验(exercise electrocardiongram test)。这一试验的原理是:部分轻型冠心病患者在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不甚明显时,安静状态并不表现心肌缺血,而在运动时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由此导致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当超过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能力时,即可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及相应心电图表现。也就是说运动试验是有意识地诱发安静状态下不能表现的心肌缺血,以利于暴露不明显的冠心病。
-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四十二讲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反映的是被检查者处于仰卧安静状态下记录的短时间(数分钟)的心脏电活动,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CG)是指利用Holter 记录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下,连续监测所记录的长时间(数小时至数日,通常做24小时)心脏电活动。1957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Norman J Holter 首先开发出这一技术,1961年正式投入临床使用。50年来,Holter心脏监测技术(Holter monitoring)已经成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诊断的一个重要技术。
动态心电图装置由三部分组成,一是Holter记录仪,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背盒子”;二是导线连接方式为双极导联系统;三是回放分析器。 -
婴儿猝死
婴儿猝死又称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系指引起婴幼儿突然死亡的症候群,而根据患儿健康状态及既往病史完全不能预知,且常规病理解剖也未发现明显的致死病因,广义上包括未经病理学检查的病例在内.本症的发病年龄为28天~1岁婴儿,以1~6个月(尤其是2~4个月)婴儿常见,男性高于女性,冬春季发生率高,是夏季的3.5倍,此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可能为婴儿猝死发病的间接原因,50%~80%SIDS患儿在午夜至清晨6点,于安静状态下死亡.SIDS是当前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各国的发病率相差甚远,美国1988年的统计为1.2‰,高者为瑞典8‰,近香港报道为0.04‰,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本文对婴儿猝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以反复咯血为表现的大动脉炎一例
患者男,23岁,双上肢无力、无脉4年余,反复咯血2年,于2003年1月23日入院.患者1998年于起立时出现一过性头晕,之后逐渐出现双上肢无力,并发现双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双上肢血流图检查提示"双侧桡动脉闭塞".予雷公藤多甙20 mg/次、1次/d,治疗2个月后上肢无力好转,桡动脉搏动恢复,停药,病情稳定.2000年10月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咯鲜血,总量约1000 ml,胸片及胸部CT提示"左肺不张",疑诊为"支气管扩张".予止血,输血后好转出院,未继续用药.
-
雾霾天应该怎么锻炼?
雾霾,已经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的困扰而又难以逃避,如何应对雾霾?遇到雾霾天气,我们还要不要进行运动呢?首先,雾霾天或空气污染较重时,是不适宜在户外进行运动的.因为锻炼时,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需氧量会不断增加.比如,中等强度运动时,肺的通气量会达到安静状态的10~20倍,这就很容易使更多的有害气体吸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