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诊断髁突骨软骨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主因进行性咬合错乱1年,左侧髁状突肿物发现2周入院.患者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下颌右偏,咬合错乱,于外院就诊,未予任何处置,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无张口受限,下颌右偏逐渐加重,影响美观及进食,2周前来我院就诊,门诊拍螺旋CT示:左侧髁状突肿物入院.
-
不同年龄段Anglell1s患者髁突对称性及位置的CBCT研究
目的 协调和平衡错(合)畸形,根据Ⅱ类错(合)患者中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下颌骨远端发育不全是安氏Ⅰ类、Ⅱ类错(合)畸形的主要原因.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2017年入院治疗的正畸患者档案.对20例青少年和成人患者、13~16岁青少年组、25~33岁成人组均为CBCT,年龄(29.23±3.54)岁.结果 本研究以青少年和成人Ⅱ类错(合)分为研究对象,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关节前间隙、后间隙的位置关系无法准确评估,存在较多骨质重叠.分析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成人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等进行对比观察,探索不同前后矢状向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青少年组双侧髁突对称,咬合紊乱会妨碍颌骨正常发育,而成人组双侧髁突不对称咬合状态具有差异性,咬合力无法正常形式,从而增加TMJ负荷的难度,CBCT在关节检查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变化,从而探索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可能会造成髁突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
-
正畸斜面导板对伴颞下颌关节弹响安氏Ⅱ2错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斜面导板对伴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安氏Ⅱ2错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伴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安氏Ⅱ2错患者18例,上颌固定矫治,唇倾上前牙后行斜面导板治疗,并于斜面导板戴入前后分别对其颞下颌关节进行CT扫描及测量.结果 斜面导板治疗后,18例患者颞下颌关节弹响均消失;关节前间隙缩小,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纵距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75%的髁突后移位者恢复为髁突居中位.结论 斜面导板能通过改变安氏Ⅱ2错患者的咬合状态,使髁突向前下移位,恢复正常髁突-关节窝位置关系,缓解颞下颌关节弹响.
-
小型猪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对颞颌关节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后的血供变化.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5头,分别造成左侧髁突纵行和横断骨折模型,在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同位素三相骨扫描检查.结果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后血流相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均显示峰值升高,峰时后延,术侧颞颌关节区延迟相和血池相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各个时间组均比健侧大,提示TMJ血流灌注受到影响,与髁突横断骨折比较,髁突纵行骨折后TMJ血流所受影响程度较大,时间较长.结论放射性同位素三相骨扫描可反映出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后在不同时间的骨代谢及血供情况,为临床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
72例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病例保守治疗分析
目的:对72例儿童髁状突骨折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郑州市口腔医院口腔外科1998年1月-2008年12月资料完整72例儿童髁状突骨折病例,对骨折发生原因、骨折类型、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以开口度、咬合关系、面型等方面作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2例骨折患者均进行闭合性治疗,半年到2年后随访,功能正常69例,3例面型偏斜.结论:儿童髁状突骨折治疗以闭合性治疗为主;针对不同类型骨折,也可采用开放性治疗.
-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髁突变化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牙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牙合)18 ~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 ~ 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牙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牙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 正锁(牙合) 髁突 锥形束CT(CBCT) 人 -
正畸致牙根吸收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口腔正畸治疗导致的颌骨特发性髁突吸收尚属少见[1],而正畸治疗相关的牙根吸收(root resorption,RR)则较常见,治疗前后的发生率分别为15%、73%[2],正畸力导致的RR (root resorption attributed to orthodontic force,RRAOF)多表现为根尖外吸收(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EARR).RR病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达64%[3-5].早期对RR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仅局限在表现型上的描述和推断,并未深入到分子水平.
-
矫治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矫治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临床表现.方法 择取我院起于2014年1月,止于2015年7月,收治入院的混合牙列期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患者,共计15例.15例患者均接受正畸矫治.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15例患者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并做相应的数据测量.待测量结束后,统计并剖析15例患者的测量数据.结果 经过正畸矫治之后,本组15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矫治后,15例患者两侧的髁突以及下颌垂直高度的高度差,均明显低于矫治前;且其髁突偏斜系数,也明显小于矫治前.矫治前/后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中应用正畸矫治法,利于患者下颌骨不对称症状的快速缓解,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18只幼年雄性山羊随机分成A(n=10)和B(n=8)两组,所有动物均手术切除右侧髁突,取同侧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术后48周时处死所有A组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大体观察与测量.术后24和48周各处死B组4只实验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术后 48周时双侧升支高度、下颌骨高度以及下颌骨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侧重建髁突明显增大,同时升支宽度较正常侧缩小;重建髁突表面有再生的关节软骨,其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功能刺激是促进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
目的 比较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Ⅲ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牙合)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 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关键词: 安氏III类错(牙合) 下颌偏斜 髁突 薛氏位X线片 -
前方牵引对髁突前伸后退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德莱尔式前方牵引面弓治疗安氏III类伴上颌后缩患者对髁突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替牙期和恒牙初期上颌后缩需前方牵引患者10例(年龄10~13岁.男性4名,女性6名).采用Declaire氏前方牵引面弓,每侧牵引力量约为700g,每天戴用时间大于12h.在前方牵引前后采用CADIAX记录髁突运动轨迹,对前伸后退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双侧髁突前伸后退运动中矢状向位移明显增加(P<0.05),大位移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矢状倾斜度左侧关节明显减小(P<0.05),其余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前方牵引矫形力治疗后,髁突前伸后退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
-
咀嚼力降低对发育期大鼠髁突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目的:探讨咀嚼力降低对断乳后大鼠下颌骨髁突尺寸和髁突软骨厚度的影响.方法:16只刚断乳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喂以标准的硬食,另一组以粉末状软食喂养.4w后,取每只大鼠的一侧髁突进行长度和宽度的测量,另一侧髁突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软食组大鼠的髁突长度、宽度和软骨层厚度均明显小于硬食组.结论:咀嚼力降低会导致下颌骨髁突生长减慢和髁突软骨厚度的变化.
-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节前间隙减少至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大小与位置的CBCT研究
目的 研究单侧后牙反(牙合)对髁突形态及关节间隙的影响,为反(牙合)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方法 34例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12~40岁;25例无反(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例,女20例,年龄12~30岁.测量其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图像中关节前、上、后间隙及髁突长轴径与髁突短轴径.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性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双侧α=0.05.结果 反(牙合)患者的髁突相对于对照组关节间隙和髁突形态均发生改变,反(牙合)患者的非反(牙合)侧髁突短轴平均长度为7.19 mm,较正常患者7.73 mm偏小(P=0.047);反(牙合)侧髁突后间隙平均距离为1.99 mm,较正常患者1.81 mm偏大(P=0.021).结论 单侧后牙反(牙合)可能会对髁突位置和形态产生一定影响,对于这一类病人应尽早开始治疗并在治疗时密切关注关节状况.
-
种植体功能矫治器作用下Beagle犬髁突软骨中VEGF的表达
目的 检测种植体功能矫治器作用下Beagle犬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6只Beagle犬,分别在种植体功能矫治治疗后4、8、12周处死,制备左侧髁突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结果 VEGF在髁突后上部表达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VEGF表达在4周时明显增加,在第8周时达到高.结论 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VEGF的表达有所增加,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髁突软骨的改建,并且更多的促进了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髁突软骨内骨形成.
-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三维CT分析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 对6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髁突骨折72例97侧(单侧47例,双侧25例)。陈旧性骨折12侧,髁颈和髁颈下骨折81侧,移位和脱位骨折90侧。8侧未手术,7侧髁突摘除,6侧升支垂直截骨间接复位,76侧直接复位,59侧单板固定,21侧双板固定,2侧螺钉穿接固定,有22侧髁突呈游离再植,68侧经颌后入路,21侧经耳屏前入路。术后1~3个月复查9例,3~6个月36例,6个月以上27例,复查内容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改建,伤口愈合、面型、关系、下颌运动、关节症状、神经损伤。结果感染2侧,错2例,假关节2侧,接骨板断裂3侧,接骨板变形2侧,骨折块再移位7侧,髁突吸收6侧,张口受限7例,关节疼痛5侧,关节杂音5侧,面神经损伤9侧。并发症发生率33%(24/72例),排除医源性因素后的并发症率14%(10/72例)。结论切开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颈下移位及脱位骨折的有效方法,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再植是治疗髁突陈旧性骨折的可选择方法。低位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颌后入路,接骨板应沿后外缘作张力带固定,髁颈下严重移位和陈旧性骨折需在髁颈前或乙状切迹处增加补偿固定。
-
外伤致髁突侧上前方脱位一例
髁突侧上前方脱位临床上少见,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岁,因"外伤致张闭口受限2 d"入院.患者于2 d前不慎从楼梯上摔下,颏部碰撞致张闭口受限,当时患者神志清楚,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建议转院就诊.浙江省台州医院口腔中心门诊予手法复位无效后,以"左侧髁突侧上前方脱位、下颌骨正中骨折、左颧弓骨折、左手挠骨远端骨折"收住入院.
-
下颌第二磨牙咬合接触变化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有限元技术分析下颌第二磨牙咬合接触部位改变时,相同压强咬合载荷条件下颞下颌关节应力的变化.方法在包括左侧下颌第二磨牙在内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设计下颌第二磨牙牙尖交错NFDC5(ICO)、远中和颊侧 3 种加载部位的工况,通过有限元运算探讨双侧髁突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由于咬合加载部位的牙面承载形态不同,在双侧髁突上产生了不同的应力效应,其变化包括应力性质和应力分布特点等方面,远中加载和颊侧加载时对侧髁突的 Von Mises 应力大值由ICO 加载时的 51.51 MPa 分别增加到 72.15 MPa 和 69.57 MPa.结论与单侧下颌第二磨牙承载部位变化相关的咬合力方向变化,可使同一力值的咬合力产生不同的双侧髁突应力效应.
-
髁突骨折分型及手术治疗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分型和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下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 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 mm(31.5~43.7 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分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