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酶学测定实验室察
脑脊液的功能首先在于使脑、脑膜和颅骨之间构成液体软垫,对脑和脊髓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次是保持颅内压相对稳定和颅腔内容物相对稳定的关系.第三,使脑处于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中,完成脑组织和体液间代谢物质的交换,将代谢产物及时排泄出去,从而也调节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
-
麻醉药物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健康成人的脑循环通过自身调节可为神经系统活动定量提供氧和葡萄糖,该自身调节会受术中麻醉用药的影响,进而改变脑的氧和能量供应.使用麻醉药物的同时控制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在正常范围,是手术安全的前提之一.颅内压由骨性颅腔的内容物,如脑组织、颅内血容量,脑脊液所决定.颅腔内容物在颅内静脉回流不受损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以及脑脊液生成和吸收的平衡.麻醉药物通过多种机制改变脑血流量.
-
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21例诊治分析
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是由于童虫经纵隔向上移行进入颅腔,在脑组织中移行破坏引起渗出性炎症、出血和水肿等所致[1].它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症,其来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临床常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本院收治的21例儿童脑型并殖吸虫病分析报道如下.
-
眶颅沟通瘤围手术期护理
眶颅沟通瘤指源发于眼眶的肿瘤突破前颅底或经视神经管、眶上裂长入颅内形成的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部和颅内的症状和体征.手术切除瘤体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眼眶与颅腔解剖关系密切,眶顶即为前颅底的一部分,并经视神经管、眶上裂相交通,手术条件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易发生;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及早处理各种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病人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
后颅窝病变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后颅窝病变常发生于桥小脑角区、颅颈交界、小脑半球和四脑室等部位.由于后颅窝颅腔狭小,手术难度大且易损伤脑干等生命中枢,术后并发症多,如不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后果常较严重.
-
鼻腔鼻窦颅前窝颅腔贯通性巨大神经纤维瘤
患者男,33岁.两年来鼻腔反复呈持续性鼻塞,渐进性加重,伴嗅觉减退,无流涕,无涕血及流黄水,亦无鼻出血史.两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鼻腔有肿物,到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左侧后组筛窦占位,黏液囊肿可能,双侧上颌窦,蝶窦慢性炎症.查体:鼻外观无畸型,黏膜色白,鼻下甲不大,左鼻腔充满灰白色新生物,表面欠光整,无菜花状,触之易出血,鼻中隔偏右.
-
颅内压增高病人护理技术
颅内压( 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临床上常以腰段蛛网膜下腔、侧脑室内和小脑延髓池所测出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颅内压。正常人在侧卧时腰穿或平卧时侧脑室压力为70~200 mmH2 O,儿童为50~100 mmH2 O。成人超过200mmH2O,儿童超过100mmH2O即表明颅内高压。颅内高压若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可导致颅内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组织缺血和缺氧,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一步引起脑的危象,即脑疝的发生,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正常情况下,有一个精确的生理调节功能来保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颅内压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常发生于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积水和颅内感染等疾病之后。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是颅脑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压增高根据病因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2类,根据病变发展速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
-
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眼眶和颅腔以额骨、蝶骨相隔,以视神经管、眶上裂相通,发牛在眼眶或颅底的肿瘤可通过以上结构相互蔓延,形成眶颅沟通肿瘤.此类疾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相对于眶内肿瘤而言,颅眶沟通肿瘤因颅眶交界区域血管神经走行复杂,单纯的开眶手术往往很难切除颅内部分肿瘤.自199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采取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共25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
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颅腔容积的生长发育研究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颅腔容积的测量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 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6月1日至7月31日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的患儿资料,共151例,男96例,女55例,均排除颅脑畸形或颅骨凹陷性骨折.通过CT手动定点测量总颅腔容积及前、中、后颅腔的容积.采用Graphpad Prism 6.0对数据进行统计及绘图.以年龄为横坐标,颅腔容积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根据不同分组统计的散点图趋势绘制对数曲线拟合和直线回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颅腔容积在2岁前均处于快速增长期.女性儿童的总颅腔容积在不同年龄段均小于男性儿童.2岁内儿童前后颅腔容积的回归直线斜率分别为3.341和8.49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常儿童颅腔容积在2岁内处于快速增长期,且后颅腔容积的增长更快于前颅腔.女性儿童的颅腔容积小于男性.
-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小儿危重症脑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深藏在被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一般物理学检查不易达到,因此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近30年来,随着数字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
-
小儿急性颅高压的病因诊断
颅内压增高可见于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病因与颅腔内容物的增加与颅腔的狭小有关,可因颅内正常容积的改变,颅内占位病变使颅腔容积缩小和正常组织受压而引起.常见的病因见表1〔1,2〕.
-
小儿急性颅高压的发病机制
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颅内病变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婴儿虽然前囟、颅缝未闭在颅高压时可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但由于年幼儿颅腔容积代偿能力差,所以临床上年龄愈小对颅高压的代偿能力也愈差,病死率也高.脑水肿是颅高压常见的原因,脑水肿本身一般不会产生临床症状,而继发的颅高压则可造成死亡.有资料报道〔1〕,1494例小儿急性脑水肿病例,其中婴儿656例(占43.9%),病死率为31.3%;年长儿181例(占12.1%),病死率为10.5%.资料提示,年龄愈小颅高压的病死率愈高.
-
颅内压监测在危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颅内压(ICP)系指脑、脑膜、颅内血管、脑脊液(CSF)等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当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超过自身代偿能力时,即发生颅内压增高(颅高压).
-
颅内压监护在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在成人,颅缝闭合后,颅腔内的容积即相对固定不变,为1400~1500 ml;颅腔内容物主要为脑、血液和脑脊液.正常情况下,颅腔内的容积与颅腔内容物的总体积是相当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也保持相对恒定的比例,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若以侧卧位腰椎穿刺测得的蛛网膜下腔压力表示颅内压,正常成人的颅内压为0.7~1.8 kPa (8~18cm H2O,1cm H2O=0.098 kPa),儿童为0.5~1.0 kPa(5~10cm H2O).
-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一、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腔容积代偿能力的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01-2005年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而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病例67例.男46例,女21例;年龄17~62岁,平均47岁.其中硬膜下血肿脑疝39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脑疝10例;硬膜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内血肿脑疝13例;大面积脑梗死、半球肿胀脑疝形成5例.
-
关键词:
-
去骨瓣减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难治性颅内高压.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一定面积的颅骨以增加潜在的颅腔容积,进而缓解颅内压.近年来国外、国内临床研究证实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显著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且并发症相对其他治疗方式较少.现就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以供商榷.
-
微创神经外科学--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学
颅腔内手术不同十胸、腹腔手术,一是颅腔内被脑组织充满,没有充裕的空间供手术者操作,二是开颅后,再大的骨窗也不能立体的探查,对埋藏在脑组织内的病灶很难准确发现,不可能像胸、腹腔手术那样将内脏器官翻转立体的观察.多年来,神经外科医师一直在期望有一种设备,能准确的发现对脑内深部的病灶.100多年来,冲经外科医师一直未停止对颅内结构定位设备的研究,即脑立体定向外科(Stereotactic Surgery).
-
护送脑出血病人须知
近年来,脑出血已经成为城乡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由于颅腔容积有限,脑血管破裂出血后就会压迫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常在24小时内死亡或于以后致残.医学统计表明,脑出血是病死率高的疾患之一.发病后应迅速地给予妥善的处理和转送,这是挽救生命,减少死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