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近年来,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有其方便、无创、检出率高等优越性,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本研究对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累及范围及狭窄程度进行统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意义.
-
超声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现应用高频超声,可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并发脑梗死和脑出血1例报告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脑血管疾病少见的病因之一,以脑血管事件为首发表现入院的PV病例已往早有报道,但同时合并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情况罕见,且机制不明,本病例报道首次报道PV患者同时合并脑出血与脑梗死,并关注此类病例的治疗及预后.1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活动障碍2d"于2012年9月7日住院.患者2d前于活动中,突然出现左侧肢体偏身乏力、活动障碍,伴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无意识不清等,症状持续不能缓解,门诊行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密度增高影.既往体健,有长期烟酒史.
-
踝肱指数在下肢动脉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周围动脉疾病是常见病,且有逐渐增多趋势,临床以下肢动脉病变多见.由于下肢动脉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症状隐匿、轻微,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及文献荟萃分析显示是多普勒辅助下测定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的降低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血管早期病变的强预测因子[1].本试验通过测定110例具有下肢动脉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的ABI,研究踝肱指数在下肢动脉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维持性血透患者冠心病的诊断
近年来,各种心、脑血管事件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因.1998年来自USRDS(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的数据显示:透析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29.3%,其中将近一半的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在20~44岁、45~64岁、65岁以上3个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分别占死因的7%、11%和10%.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更差,27%患者在透析开始后1年内死亡,其中45~64岁年龄组死因的12%是心肌梗死[1].早期发现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存在的冠心病(CAD),有助于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血透的耐受性,延长其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将就维持性血透患者CAD诊断中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治疗进展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HR-NICE)的早期精准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故日益受到重视.尽管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其在HR-NICE患者中的疗效,尚存有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HR-NICE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事件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治疗 -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比值与急性血管事件的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管粥样斑块形成增多、内皮功能稳定性下降、纤溶系统功能失衡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而在诸多因素中,纤溶系统功能失衡是造成血管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1].本研究观察138例老年人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l-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变化,并计算t-PA/PAI-1比值,旨在分析其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脑卒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导致死亡27万人.20%~30%的脑血管事件的病因为颈动脉疾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治疗有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均有益,当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远端保护时,颈动脉疾病的经皮治疗有效.
-
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程度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月后2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稳定性斑块数目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月后2组斑块大小、稳定性斑块数目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通过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血小板活化,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时间服用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血小板和血管新生
血小板是小的血细胞,由巨核细胞产生,没有细胞核.一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200~700个血小板.血小板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随着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脑血管事件发病率的升高,血小板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受到人们重视,促使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更强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明显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1],而良好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总住院费用[2]。因此,制定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联
目的: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血红蛋白难以维持稳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蛋白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关联,为探索并制定更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对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9个月,每月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对血红蛋白及各变异性指标组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标准差、变异系数(%)、差值平均值;而血红蛋白平均值为其保护性因素.影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影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差值平均值.生存回归显示血红蛋白差值平均值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平均值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血红蛋白波动,其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相关性可能因判断血红蛋白变异性的标准不同而有差异.
-
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神经影像学参数与复发性脑血管事件有关
神经功能恶化和复发性卒中会显著增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strokes, TIA-S)的发病率。
美国布朗大学沃伦·阿尔珀特医学院神经内科的Yaghi 等于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2所三级医疗中心(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杜兰大学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0~3分的 TIA-S 患者中确定早期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RCVE)的预测因素。主要转归指标为 RCVE,定义为在住院期间发生没有明确医学解释的神经功能恶化或复发性TIA-S,由3名血管神经科医生共同判定。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作用
业已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可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卒中风险.在一些观察性研究中,低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以往尚未对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使其LDL-C水平显著低于100 mg/dL(2.59 mmol/L)的脑血管的益处进行过研究.为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aters等对治疗新目标(Treating to New Targets,TNT)研究中的脑血管事件进行了分析,TNT试验将10 00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接受10 mg/d或8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并随访4.9年(中位数).
-
有症状与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疾病患者的卒中复发比较
对颅外颈动脉疾病的自然史已有系统的研究,但有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疾病的病程资料还非常有限.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神经病学系的Kern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病例研究,对有症状与无症状MCA疾病患者的自然史、预后以及与脑缺血事件复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试图确定脑血管事件的潜在预测因素,并对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在卒中预防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其结果刊登在近出版的Neurology.
-
脉压指数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价值
目的研究脉压指数(PP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既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422人,分为无症状冠心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心功能不全组,统计其初诊高血压时的PPI,并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PPI对比分析;同时将其血脂、血糖、左室射血分数(EF)、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资料依据PPI分析总结.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PP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PPI又高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差异有显著性;随着PPI增大,患者年龄增大,EF值减小,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PI可作为预测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对比研究进展
自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用于治疗冠心病以来,关于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和PCI两种血运重建策略的相对益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裸金属支架(hare metal stent,BMS)时代的大量研究显示,PCI与CABG的死亡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发生率相当,CABG组脑血管事件高于PCI组,但PCI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然而这些研究不是在现代药物和血运重建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目前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有限.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
-
血液炎症相关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不稳定性的粥样硬化斑块,常可引起致命的脑血管病.血液炎症相关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是近年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1].笔者通过对19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结果和血液炎症相关因子的检测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
针刺对颈动脉支架术后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穴位针刺对颈动脉支架术(CAS)后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66例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针刺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预后。结果:两组术后1 h、术后10 d CRP、IL-6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术后10 d、6个月CRP、IL-6水平、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降低颈动脉支架术后CRP、IL-6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归、脑血管事件及抗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观察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分别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对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随诊观察6个月后,治疗组IL-10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展缓慢,转化为稳定斑块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P<0.05),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可减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归,升高IL-10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