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Killian在1854年首先使用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个椎 体在相邻的下一个椎体之上向前或向后滑脱”,其常见的病因是椎弓不连或称峡部裂,常 见的部位在L5S1。但直到近20年,才逐步认识了脊椎滑脱症的各种病因,建立了正确的 分类方法,Wiltse提出的分型很有临床意义:Ⅰ型,发育不良型:为S1上关节突或椎弓 有先天性缺损。Ⅱ型,峡部型:病变在关节突间(峡部)。Ⅲ型,退变型:继发于已长期存在的退 变性关节炎,由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不稳定而发生滑脱。Ⅳ型,创伤型:椎弓根、椎板和关 节突(不包括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Ⅴ型,病理型: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成骨不全、畸 形性骨炎等的椎弓根病损。为决定平行位移的程度,Meyerding提出滑移分度如下:Ⅰ度滑 脱为0~25%的移位,Ⅱ度滑脱为25%~50%,Ⅲ度滑脱为50%~75%,Ⅳ度滑脱为大于75%以上 的 移位。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将滑脱超过100%称为Ⅴ度滑脱。Tailard测量L5在骶骨上移 位 的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由于脊椎滑脱者S1椎体上缘常呈园拱形,不易确定前后径,将 此 方法稍作修改,沿S1椎体背面划一条线,此线恒定容易判断,可作为重复测量的基线, 经 过骶骨的宽处向基线作垂线,并以骶骨宽处(B)作为分母,从L5椎体后下角向B作垂 线,测出滑移距离(A),以A/B求出滑移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