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40例接受神经发育技术(NDT)进行恢复(对照组),另40例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比较TUGT、BBS、MWS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BBS、MW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改善其下肢步行速度、身体平衡功能的作用更为突出.
-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步行能力中的应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常有平衡功能障碍,因此,改善平衡和功能性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工作的重点.对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的进一步观察发现[1],步行能力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健肢对步态进行的调整,如缩短患肢的支撑相等,而不是患肢功能的提高.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对健侧肢体适当限制,对患侧下肢进行强化训练,则可更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步行能力.我院康复中心以功能实用动作为目标,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进行患侧下肢强化训练,以改善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
电针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作用
目的 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教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
目的 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8例符合CIMT适应症的脑卒中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限制健手的使用,强化训练患侧上肢(CIMT);对照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进行传统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评价两组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Fugl-Meyer评分显示,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提高上肢灵活性和上肢的使用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MT能加强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
脑梗死早期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的可行性、安全性、对治疗的耐受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 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脑梗死后2周时开始康复训练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WMFT、FMA、MAL、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除WMFT时间评价外,治疗组均较对照纰为优(P<0.05).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MAL数量评分仍优于对照组(P<0.05),MAL质量评分略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IMT运用于早期脑梗死是安全和有效的,早期疗效优于常规康复,但其优势未能维持至3个月后.
-
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脑卒中后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综述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力恢复的起效机制。CIMT可促进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元的新生,并促进缺血半暗带区新生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还可促进来自健侧大脑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在脊髓颈段向患肢侧的交叉,进而对神经传导通路产生可塑性影响。生长抑制蛋白勿动蛋白(Nogo-A)可因CIMT训练而下调,从而减弱神经损伤后对纤维生长的抑制。除此之外,CIMT还可通过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Rho激酶等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尽管如此,CIMT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重塑是否在肢体功能支配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多缺乏必要的相关分子抑制与促进效应的论证。
-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裂畸形伴灰质移位1例报道
本文报道1例双侧脑裂畸形伴巨大灰质移位患者,临床仅表现为右侧肢体轻度瘫痪.经2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
强迫疗法联合想像疗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
目的 观察"强迫疗法"联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12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强迫疗法组、想像疗法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迫疗法组、想像疗法组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强迫疗法""运动想像"疗法可促进脑损伤患者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
卒中后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肢体瘫痪是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治疗卒中后肢体瘫痪对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肢体瘫痪康复疗法中,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种新兴的且有针对性的疗法.现通过检索MEDUNE上2003年3月-2008年3月关于卒中后CIMT的文章,了解这一疗法的机制、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进展.
-
强制性运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超过这个时期,上肢恢复将很困难,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出现,为卒中后上肢运动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康复方法.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儿童由于脑外伤或脑瘤术后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将会影响患儿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06年3月~2010年6月之间,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偏瘫患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改良和传统的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由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Taub[1]于1976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大脑可塑性和克服“习得性废用”.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在卒中早期阻止产生“习得性废用”[2-3].CIMT不是单纯的康复手段,而是将行为学因素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中,通过塑形、行为和限制技术等行为学因素改变患者以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强制使用患侧上肢,使其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并将实验室中获得的结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传统的CIMT由于约束时间长、治疗强度大等原因,存在患者依存性差、大量占用医院康复资源等问题,故而产生了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py,mCIMT).笔者将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及改良后的康复效果综述如下.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强制性运动疗法又称强制性治疗,其着重点在于限制健手,克服患肢习得性废用,后来逐步在限制的同时加入强化训练并引入重塑训练技术.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的发展,其原理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行为学方面对近几年CIMT的新研究进展及其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潜在机制作一综述,为CIMT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缺血后给予CIMT组(缺血后给予强制性运动组),各6只.使用内皮素制作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1周使用石膏绷带固定健侧上肢,进行为期3周的CIMT.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CX和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后4周,每高倍视野(20倍)缺血组侧脑室下区BrdU/DCX双染阳性细胞(27.2±2.2)多于正常组的(15.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T组侧脑室下区的双染阳性细胞(52.8±3.3)多于缺血组的(2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后4周,每高倍视野(20倍)缺血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19.3±2.6)明显多于正常组的(7.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T组海马齿状回的BrdU阳性细胞(33.5±2.8)多于缺血组的(19.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T组与缺血组BrdU/NeuN双染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够促进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
-
脑卒中偏瘫康复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和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运动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34/39), 对照组为66.7%(26/39),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为(52.1±10.8)分, 对照组为(34.7±10.3)分,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 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 讨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常规康复方法,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上肢动作研究实验(AR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CIMT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FMA、ARAT以及MBI得分均显著提高(P < 0.01);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
规范三级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规范三级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并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1、3、6个月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评分对两组肢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MAS评分测评患者受累部位的肌张力情况.结果 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MAS 3级及以上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WMFT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能够很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和运动能力.
-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8例,根据康复过程中治疗方法的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运动疗法,实验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及总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89.9%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WS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的NWS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92.4%高于对照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有效治疗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