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的两种体外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性,以制定出一种较准确的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109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7例,B组52例.A组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0,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B组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450角,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肱骨小结节,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适位置的成功率.结果:A组置入适位置51例,成功率94.44%,置入上腔静脉54例,成功率94.74%;B组置入适位置19例,成功率47.50%,置入上腔静脉40例,成功率76.92%.A组PICC导管置入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0,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体外测量法 置管位置 比较研究 -
两种体表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适位置的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观察组置入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人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 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 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 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
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选择反麦氏点或腹中线脐下约2 cm处行置管腹腔灌洗,治疗组患者结合彩超选择置管位置进行腹腔灌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有效4例(占44.4%),无效5例(占55.6%);治疗组有效9例(占100.0%),无效0例(占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应用彩超引导置管治疗SAP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是治疗SAP的一种有效方法.
-
不同置管位置对 PICC 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位置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700例 PICC 置管病人,分析不同置管位置的血栓发生率。[结果]右侧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11%,右侧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21%,右侧头静脉发生率48%,左侧贵要静脉发生率16%,左侧肘正中静脉33%,左侧头静脉发生率59%。[结论]PICC 置管病人从右侧置管血栓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中右侧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是理想的置管静脉选择。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位置 血栓 -
PICC置管位置差异对早产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文章以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早产儿为观察对象,探讨PICC置管位置差异对早产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发现,PICC下肢静脉置管用于早产儿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用时,避免导管异位发生,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位置 早产儿 效果 并发症 -
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置管位置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众多经外周静脉穿刺肿瘤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置管位置的差异性分别分为两组(左侧组和右侧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由医护人员就两组患者经不同位置置管后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经置管后,在不同位置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数据中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右侧组高于左侧组,P < 0. 05).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 67% (右侧组)和1. 33%(左侧组).结论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PICC置管肿瘤患者从右侧置管引发静脉血栓的几率远高于左侧置管,因此临床应以左侧置管作为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佳置管位置,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压脉带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2012年1月18日~2013年12月18日,对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方法是经头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外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中点,经正中及贵要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内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中点,再测量压脉带的长度,为导管预留置长度。对照组测量方法是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长度,再加0.5 cm ,为导管预留置长度。比较两组患儿置管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77.8%,对照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44.4%,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使用压脉带进行体外测量,可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
-
不同PICC置管位置在小儿和新生儿的比较
目前PICC置管术主要使用在成年病人,对于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病人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感染等临床护理意义很大;但在儿科特别新生儿上开展比较慢.本作者在某大型三级医院小儿外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本科主要收治需要做外科手术的小儿、新生儿病人.因为一般外科手术术前术后往往需要执行长期的禁食,特别是需要进行胃肠道和上、下消化道手术的病患儿特别多,所以普及开展PICC插管提供病人营养、送药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本科进行PICC置管所有有记录的住院诊断中的75例中,需要进行胃肠道术治疗的病人占了50例,比重大.又因为儿科病人特别是新生儿不配合、血管细、管壁薄和送管困难等原因,所以为了提高PICC在小儿置管的成功率,本次研究方法上选取了不同置管位置的病患儿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