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再次开胸手术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
总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和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
-
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心包填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开胸止血是关键.但是,如何使病人度过麻醉是一个重要问题.本院1994年至1996年共有术后心包填塞16例,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6例心内直视术后心包填塞再次开胸手术者,男6例,女11例, 年龄5~60岁,平均17.07岁.实施手术三尖瓣下移矫正术3例,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2 例,法乐四联症根治3例,双瓣置换2例,单瓣置换2例,主动脉窦瘤、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修补各1例. 结果 16例病人平安度过麻醉诱导及手术.但是麻醉诱导前与诱导后比较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显著.
-
心脏移植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1例
本例患者因“扩张型心肌病”行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当日因胸腔血性引流液量多、血压低、肺动脉高压、无尿,行床旁第二次开胸止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植入辅助循环及床旁血滤治疗;术二日因心功能减低、循环障碍,经右侧股动-静脉穿刺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术三日凌晨发现患者右侧足背动脉不可触及、右下肢近腹股沟处硬结形成、右下肢ECMO远端灌注管道血栓形成,于床旁行右下肢血栓清除术,术后出现右下肢明显肿胀、肌肉僵硬,血肌红蛋白定量检测持续升高,诊断为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遂行右下肢骨筋膜切开减张、VSD引流术,术后持续负压引流19天,肢体肿胀逐渐消退,于术后22天撤除引流,局部皮肤缝合包扎,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
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的诊治体会
目的明确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过去发生的18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病人进行分析,其中急性心包填塞10例,迟发性心包填塞8例.结果 18例病人分别经心包穿刺、心包开窗引流及开胸止血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结论心包填塞是心脏直视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经诊断,无论急性还是迟发性,均应积极治疗.适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会有效地降低心包填塞的发生.
-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CPB)是导致心脏直视手术中及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尤其对病情复杂、转流时间长或再次手术的患者,往往创面广泛渗血,致使术后胸腔引流增多或二次开胸止血,处理甚为棘手.我们自1994年7月应用抑肽酶以来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致血管损伤性出血四例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因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失败造成血管损伤导致术中、术后活动性出血4例,其中1例关胸前颈部另做切口止血,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保守治疗,4例均治愈出院,报告如下.
-
氨甲苯酸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和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体外循环(CPB)可致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功能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艽进、凝血因子减少等[1],均可导致非外科性出血,约3%~5%需二次开胸止血[2],其中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者占二次开胸止血数的50%.天然抗纤溶药物抑肽酶尽管使术后出血减少50%[3],但其价格昂贵,又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氨甲苯酸是一种国产合成的抗纤溶药,应用于CPB中能抑制CPB中纤溶系统激活而减少术后出血[4-6],本研究通过观察其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及血小板第三因子的作用,来评价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
心脏外科术后开胸止血11例治疗体会
2007年7月-2011年7月我科出现11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开胸止血的病例,占同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532例患者的2.06%,为减少二次开胸的发生率,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手术,其中发生二次开胸止血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岁~53岁.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
-
康复干预心脏直视术再次开胸患者的疗效观察
心脏直视术后渗血过多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从1986年1月~2000年10月,共施行心脏直视手术11656例,再次开胸止血113例,现将心脏直视术后因渗血再次开胸后的功能锻炼介绍如下.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出血是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国外报道CABG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是2%~5%[1],术后出血与诸多因素有关,而是否需要二次开胸止血,何时止血,则需要护理人员为医生提供准确数据.
-
胸外科术后并发胸腔内活动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14例疗效分析
胸外科术后并发胸腔内活动性出血既是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亦是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选择再次开胸止血显得尤为重要.我科2002年1月-2012年12月共开展各类胸外科手术1 685例,对术后胸腔内发生活动性出血的14例患者进行了再次开胸止血治疗,发生率为0.83%,低于国内相关报道[1],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手术治愈率达到100.00%,现分析报告如下.
-
胸外伤后胸腔血回输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体会
对急需输血的体腔内出血的病人采取术中自体输血的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它不仅能提供急需的部分血源,并安全可靠,还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异体血用量日益增多,库存血又回流缺乏的情况下,尤为可取.我院取用开胸止血,收血及回输血同时进行的方法,达到了有效的抗休克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减少术后出血
体外循环是一个非生理过程,会引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有关[1].手术后出血会增加库血的使用量和二次开胸止血的机会,造成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升.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一些措施来保护体外循环转流过程中损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保护凝血-纤溶功能.如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可减少失血,且能减少库血的使用量和降低二次开胸止血手术的概率[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1~7月我科施行的47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资料,探讨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
胸腔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原因及对策
胸腔非心脏手术后胸腔内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我院心胸外科1992年1月-2000年12月(第一阶段)和2003年1月-2008年12月(第二阶段)普胸术后再次开胸止血53例,分析并比较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
-
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8例呼吸道管理
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们对18例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呼吸道管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21~74岁,平均47.8岁.致伤原因:车祸16例,高处坠落2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及肺挫裂伤11例,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及血气胸7例;4例合并脾破裂,5例合并肝破裂;1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2例,肺破裂修补开胸止血lO例,同时进行脾切除4例,肝破裂修补5例.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时间为3~17d.
-
行体外循环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护理
出血是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心脏压塞甚至死亡.2002年6月~2003年12月,在我院行开胸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者中有12例因术后胸腔内大量出血再次开胸止血,其中11例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下瘤囊-右心房内引流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2001年1月争2008年5月,我们对25例升主动脉瘤和丰动脉夹层患者行大血管手术,术中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囊瘤-右心房内引流,手术止血顺利,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
-
心脏直视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1例分析
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完成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528例.其中11例需再次手术开胸止血,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再次开胸手术11例,占同期心脏直视手术528例的2.08%.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1~6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室间隔缺损3例(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破裂),左房粘液瘤1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11例病例中,术前2例有肝损害,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普胸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1例分析
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5年1月,完成普胸手术1600例,其中11例需再次开胸止血,现分析如下.
-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出血23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24 h心包纵隔引流量均>1 ml/kg;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5例,需二次开胸止血8例;好转出院21例,死亡2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能够止血,但出现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则应果断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