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介入化疗并栓塞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期.方法:对本院2007年07月~2013年09月间收治的原发病灶已经切除的 4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性肝肿瘤的介入化疗并栓塞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期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对多血供及中血供的转移性肝肿瘤采用肝动脉药物灌注 (TAI) +肝动脉碘油栓塞 (TAE) 治疗,对少血供者单纯采用 TAI+微球 TAE 治疗,治疗次数 2~9 次,平均 3.6 次;患者介入后生存时间 4个月~32 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6.5个月,弥漫型和巨块型引起的肝区疼痛不同程度得到缓解.结论:转移性肝肿瘤的介入治疗是目前非手术治疗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针对其 DSA 的血供情况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
结肠镜在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152例转移性肝肿瘤的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结果发现有48例结肠癌,其中12/48(25%)在直肠,8/48(16.67%)在乙状结肠,7/48(14.6%)在横结肠,21/48(43.75%)在升结肠.结论转移性肝肿瘤中结肠癌的比例呈上升之势,尤其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强调转移性肝肿瘤患者,常规行结肠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发挥较好的疗效.
-
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关键词: 转移性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
小结直肠癌肝转移:能谱CT碘定量量化增强特点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碘定量量化分析在结直肠癌肝脏小转移(<3 c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所有9 1 5例肝占位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行双期增强扫描,140例诊断为肝转移.在工作站上重建为佳单能量图像,分析<3 cm的转移性肝肿瘤的病灶检出率.对其中41例结直肠癌的1 06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CT图和碘基图上测量病灶中心、病灶边缘、正常肝组织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和碘基值.比较分析病灶边缘、病灶中心及正常肝组织的CT值和碘基值的差异,探讨能谱CT碘定量量化分析的临床价值.结果:对于小转移瘤的病灶检出率上,佳单能量图像优于传统CT混合能量图像(Z=3.306,P=0.001).动脉期病灶边缘部分较中心部分CT值升高37.65%,而碘值升高65.95%,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肝组织较病灶边缘部分CT值升高22.99%,而碘值升高17.96%,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25).静脉期病灶边缘部分较中心部分CT值升高32.13%,而碘值升高40.01%,具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肝组织较病灶边缘部分CT值升高34.47%,而碘值升高40.92%,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能谱CT的碘定量分析可能有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有助于显示结直肠癌转移性肝肿瘤强化特征,有利于提高对转移性病灶诊断的准确率.
-
浅谈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波诊断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波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多位转移性肝肿瘤患者病历资料的分析结合超声波检测的规则,制定系统的超声波诊断方案,并做出全面的超声检查总结。结论超声对转移性肝肿瘤诊断有显著的效果,诊断详实准确,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值得要深入的探究和推广。
-
18例大肠癌肝转移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病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8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31个病灶行HIFU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主要脏器功能、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并发症和肿瘤转归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正常,平均随访16.1个月(6~38个月),失访2例,生存13例,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3%和66.7%,中位生存期16个月;随访25个病灶中,17个肿瘤块缩小超过50%,有5例出现新的转移灶,8例出现皮肤浅Ⅱ度烧伤.结论:HIFU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非侵入性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病灶的手段.
-
肝肿瘤间质性激光固化疗法
1概述肝肿瘤间质性激光固化疗法(Interstitial laser coagulation,简称lLC)是在影像学导向下把激光光纤插入肿瘤内,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造成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983年Bown[1]首次提出这一技术,1985年Hashimoto[2]报道了超声引导激光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肿瘤,使瘤体坏死,AFP、CEA水平显著下降,且未见并发症,认为激光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近年来该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不可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方法.ICL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的局部微创治疗技术之一.此外,激光治疗肝肿瘤还有如下优点:应用安定止痛法可在门诊施行;避免了手术切除或冷冻外科手术造成的并发症;当肿瘤复发或出现新的肿瘤病灶时可重复治疗.
-
肝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肝肿瘤的作用及评价
目前,肝切除术是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和肉瘤肝转移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对可切除的非结直肠、非内分泌和非肉瘤的肝转移病人,也是一种安全、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转移性肝肿瘤选择肝切除治疗时,应首先评估肝切除的量.综合治疗是提高转移性肝肿瘤病人术后存活率的基本疗法.
-
B超、CT及MRI在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诊断中的价值
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有时单项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容易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及炎症等相混淆,尤其是两种病变并存时更不易鉴别,需要多种检查辅助完成,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学特点,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检查手段,以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
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瘤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RFA)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能或不愿手术的肝转移瘤患者46例,共110个病灶,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后予4~6周期全身化疗,以患者肿瘤灭活率、局部复发率、生存期及1、2、3年总生存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射频消融后一周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CT增强扫描,肿瘤灭活率93.6%.全部病例经6~50个月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0%,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9个月,1、2、3年总生存率为86.9%、58.7%、34.8%.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瘤疗效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肝转移瘤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
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1 812例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发生肝脓肿患者23例中,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对经皮穿刺引流(PCD)或结合经皮穿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 收集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的发病率为1.3%(23/1812),术后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脓肿主要表现,肝脓肿确诊时间平均为介入术后(11.3±3.7)d.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占73.9%.有胃肠道手术史患者18例(78.3%);有糖尿病史者12例(52.2%);患者肝内转移灶数目大于3个者19例(82.6%);在脓肿发生后均有肝功能变差(P=0.024);19例(78.3%)患者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为乏血供.患者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是肝脓肿主要的病原菌.肝脓肿液化前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平均天数为(10.4±3.3)d,脓肿液化的时间平均为(15.9±3.7)d.大脓肿直径的平均为(9.2±2.0) cm.所有患者均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术(PCD),平均PCD的次数为(3.7±1.7)次.有7例患者存在胆汁瘤合并梗阻性黄疸行PCD后再行PTCD.平均肝脓肿引流时间为(3.1±1.7)个月.PCD和PTCD后均未出现感染性腹膜炎及肿瘤破裂,未发现有脓肿穿刺点肿瘤种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8.0±0.7)个月.单纯行PCD的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0±1.0)个月,而PCD+PTCD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0±0.7)个月,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结论 转移性肝肿瘤TACE后发生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消化道手术有关,糖尿病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病灶多发,易发于乏血供伴中央坏死病灶,主要感染细菌为消化道来源,易发胆汁瘤.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脓腔穿刺引流或结合PTCD是此类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1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37个病灶行HIFU治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要脏器功能、CT或MRI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和肿瘤转归情况.结果 21例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肝肾功能正常.随访观察37个病灶中,22个病灶肿瘤体积缩小,11个病灶肿瘤体积保持稳定,1例4个病灶放弃.平均随访17(5~36)个月,生存1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6、12、24、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74%、87.45%、61.84%、32.98%. 8例患者皮肤出现条索状灼痕.结论 HIFU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
-
18F-FDG PET/CT在诊断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的PET/CT影像资料,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转移性肝肿瘤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结果:49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中45例18F-FDG PET/CT表现为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其中25例进行了延迟显像,22例表现为SUVmax及T/N值明显升高;发现肝转移同时伴有肝外转移患者38例.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转移性肝肿瘤灵敏度高,准确,并可以同时对全身情况加以评价,对肿瘤患者肝转移的评价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104例转移性肝癌疗效分析
转移性肝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来源以腹腔脏器为主,其中以消化道肿瘤居多[1].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较多,而手术切除是治疗转移性肝癌并获长期生存的有效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转移性肝癌78例,并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现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
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转移性肝肿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肝动脉介入热化疗治疗转移性肝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58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采用肝动脉介入热化疗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及Kamofsky评分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患者肝功能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4周Kamofsky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肝动脉介入热灌注治疗转移性肝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能够较好地控制肿瘤,解除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提高怠者的生活质量.
-
声学造影及相关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肝脏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为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以及错构瘤和畸胎瘤等.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肝肿瘤和转移性肝肿瘤两大类.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肝脏肿瘤的诊断尤其在二维声像图不具备典型特征的前提下,很难做出良恶性的区别,晚近发展的新型声学造影技术,开拓了超声诊断肝肿瘤的新领域.
-
转移性肝肿瘤肝动脉化疗栓塞研究进展
近10多年来,对转移性肝肿瘤的介入性化疗栓塞临床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特将转移性肝肿瘤介入性化疗栓塞的基本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2个病灶经HIFU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 NK细胞(CD16+、CD56+)、CD4+、CD8+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值 .结果:经HIFU治疗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 ),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升高(P<0.01 ),CD8+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P< 0.01 ).随访观察32例病人52个病灶中,35个病灶肿瘤体积缩小50%,17个病灶肿瘤体积保持稳定.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可以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
学术活动预告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主办的“2014年国际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于2014年6月6日-8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本次大会邀请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内地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大会将为全国的外科同道搭建一个与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肝胆胰外科疾病以及肝移植的诊治经验。会议内容涵盖肝胆胰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包括肝胆胰常见疾病如肝癌、胰腺癌、高位胆管癌、转移性肝肿瘤、重症胰腺炎、胰腺囊性疾病以及肝移植、肝胆胰疾病微创治疗、多学科诊治等相关主题。会务邮箱:zrgdyh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