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藿香美食夏日分享
藿香是一味传统的中药,素有"夏日良药"之誉.由藿香、苏叶、茯苓、白芷等药物组成的藿香正气,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多用来治疗发热恶寒、头痛、胃痛、胸满恶心、呕吐腹泻等,为夏季常用的中成药.藿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的广藿香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中医认为,藿香味辛、性微温,可入脾经、胃经、肺经,具有除秽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既可化在里之湿浊,又可解在表之暑湿.《本草述》言其"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不服水土、寒热作疟等症".《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湿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捷之药".《本草图经》中记载,藿香"治脾胃呕逆,为要之药".
-
黄药子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综述
黄药子,又称黄药(<本草原始>)、大苦(<开宝本草>)、黄药根(<本草图经>)、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雷公薯等.其性寒凉,味苦,入心、肝经,是出产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常用药物.<滇南本草>记载本品:"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经络,治筋骨痛、痰火、手足麻木、五淋浊白、妇人赤白带下,治痔瘘亦效."黄药子凉血、消瘿、降火、解毒的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黄药子临床药理和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它的一些毒副作用逐渐显现,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出现,使很多医家不敢使用,大大局限了黄药子特有疗效的发挥.
-
《本草图经》玉石部文献特色研究
文章从药物绘图、产地、医案、服食、古籍引用等方面深入研究《本草图经》玉石部文献,阐述了《本草图经》玉石部的文献研究特色,认为《本草图经》玉石部绘图精致,能体现药物形态与特征;产地广阔,反映了各地用药及贸易状况;医案详尽,客观表达了方药效验;注重服食,反映了时代特征;引用广泛,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献.这部上继《神农本草经》、下启《本草纲目》的本草巨著,因其编撰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医药结合,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实用价值.
-
试析《本草图经》研究方法的特点
《本草图经》是中医药文献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学著作.文章从药图形象,易于辨识;描述细致,内容丰富;重视产地,强调道地;广集医方医案,效用齐备;博采众说,广引文献等5个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研究方法的特点.对于本草研究提出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即应该与大自然四时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紧密结合,运用整体的、动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与苏颂《本草图经》推本求源的思路与方法相吻合.因此,重研《本草图经》具有重要意义.
-
苏颂《本草图经》之特色探析
《本草图经》为宋代本草学家苏颂所著.本文从纲目分类、载药全面、图文并茂、医药结合、博采众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归纳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色,评价了苏颂及其《本草图经》在世界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认为研究其特色与方法、挖掘其中医药学精华,对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青风藤临床开发运用刍议
青风藤,药名首载<本草图经>,异名有寻风藤、清风藤、扶风藤、枫树藤等,<中药大辞典>归纳为"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等功效,是药迄今鲜见处方开具,仍囿于民间草药应用的范围.笔者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积数十年用于痹证、鹤膝风、口眼(口呙)斜、痈肿恶疮等内外病证之体验,近年来又通过现代药理与中医病机的汇通思维,把青风藤开发试用于红斑性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疑难病症,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今不揣浅陋,试以理例的形式分述如次,希冀同仁参考指正.
-
陈以平教授巧用蝉花经验
蝉花,对于大多数学习中医的年青学者而言,也许并不是很熟悉.其实,蝉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是一些蝉的土栖若虫受到蝉拟青霉等真菌寄生的产物.<本草图经>曾有记载:“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赍至都下者,医工云,入药奇.”其性味甘寒无毒,<证类本草>记载“蝉花能解痉、散风热”,<本草纲目>中亦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 ,夜啼心悸,功同蝉蜕.”沪上名医陈以平,自80年代即发表以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文章,虽经冬虫夏草治疗可取得良效,但考虑虫草价格之昂贵与天然药源之稀少,经过博览群书,精勤实践,终于发现了应用蝉花作为虫草的代用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降低血、尿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or),改善血清蛋白含量,减少尿蛋白的排出等功能.
-
魔芋在医药保健上的应用开发与市场前景
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有113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我国有24种,其中13种为我国特有.魔芋属植物,但并非都能食用,能食用的只有13种.魔芋的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病虫害较少,易于栽培和管理,便于贮藏、运输和加工,其栽培的经济效益高,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清淡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1 药用价值早在<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古书中就有记载:魔芋性寒、味平,入药可消肿去毒,主治痈疮、肿毒、瘰疬等证.民间常用于治疗毒蛇咬伤、无名肿痛、疔疮、颈淋巴结核、乳痈、烫伤等.魔芋精粉能降低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对病人伴有的脂代谢紊乱和习惯性便秘有明显疗效.
-
青风藤临床运用刍议
青风藤首载<本草图经>,<中药大辞典>将其归纳为"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等功效.笔者在学习和参考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将青风藤试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病证,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分述如次.
-
《本草图经》虫鱼部药物研究特色
《本草图经》是宋代药物学家苏颂撰写的一部本草学专著,在继承前人医药学成就的基础上,总结了宋代以前丰富的用药知识与组方经验,促进了本草学及医学的发展.从产地、生活习性、性状、采收加工、服用禁忌、鉴别、运用等方面,对《本草图经》第十四、十五卷84味虫鱼药物进行梳理,挖掘其本草学理论及临床实用价值,归纳其研究方法,总结其研究特色,为本草学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帮助.
-
中成药中川贝母使用问题的商榷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据<本草图经>记载:"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在明代之前,使用上不分.自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始将贝母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川贝母系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
道地"橘"的药用品种与质量
陈皮在药材商品中分为广陈皮与陈皮两类,二者均来源于芸香料(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广陈皮为变种的茶枝柑果皮).广陈皮和陈皮均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从历代医家药用经验上认为以广陈皮品质为优.陈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橘柚",又名"橘皮".两晋时代<名医别录>云:"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宋代<本草图经>云:"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广东".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产广东新会为".
-
花中独降中药之旋覆花
旋覆花为常用的一味中药,不同史料对其有不同的记载,名称也不尽相同,如《本草图经》中称之为金钱花,《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夏菊,其他资料中又有六月菊、金沸花等不同名称。
-
青风藤的来源及功能主治
青风藤亦称“清风藤”,始见《本草图经》:“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本草纲目》又称之为青藤,寻风藤。该书载:“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清风藤又名青藤,其茎蔓延木上,四时常青,采茎风治风疾、风湿。”《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亦载其:“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从历代本草清风藤的产地、生长习性和疗效来看,与今防己科青风藤一致。但个别描述及图与今所用不同,如“四时常青,复叶”等,说明古时清风藤来源可能不只一种。
-
芦根的炮制加工
芦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新修本草》日:"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本草图经》谓:"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这些记载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本品相符.芦根的功效本品味甘,性寒.《本草经疏》言其"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客热自解."故芦根善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常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及内热消渴之证.
-
解酒中药之葛花
葛花始载于《名医别录》葛根项下,曰:"……花,主消酒."《本草图经》葛根项下曰:"七月著花,粉紫色,似豌豆花."《本草纲目》记载:"葛有野生,有家种……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后附葛花曰:"气味甘、平,无毒."
-
清热化痰的竹茹
竹茹别名竹皮、淡竹茹、竹二青、青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为竹茹入药的早记载。《本草图经》云:“(竹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也。”《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可见,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竿的中间层,与今一致。
-
青风藤及其伪品的鉴别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及毛青藤的干燥藤茎。始载于《本草图经》。《本草纲目》释名“青藤”。别名清枫藤、青藤、大风藤。
-
砂仁的真伪鉴别
砂仁是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一种植物,它的果实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多栽培或野生于海拔100 ~ 500m有一定蔽荫的山谷或溪流旁和土层深厚疏松、腐殖质丰富的地域.砂仁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据宋《本草图经》云:"缩砂密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以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月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栗纹,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八月采."砂仁味辛,性温.
-
主产于雷州半岛的高良姜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经。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云:“出高良郡(即今天广东茂名一带),故名。”《南越笔记》亦有记载:“高良姜出于高凉,故名。”《本草图经》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据《中国百越民族史学》考证:古代高凉地区即现今广东省高州、电白、吴川、茂名、阳春、阳江、恩平等地,说明高良姜自古以来以广东产者著称,是广东省十大“道地药材”之一。主产于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此外,广东惠州地区;海南省陵水、屯昌、儋县;广西博白、上思等地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