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脑常规CT扫描诊断鼻窦病变的分析研究
目的 通过对颅脑常规CT鼻窦病变患者的CT片进行回顾分析,探究颅脑常规CT在诊断患者鼻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期间进行过的颅脑常规CT扫描的CT片600例,并对照患者的病例情况,仔细分析CT显示鼻窦的情况以及对病变的诊断.结果 结果显示收集的CT偏重蝶窦和筛窦显示率达到100,额窦显示率98.6%,上颌窦显示率仅17.8% .其中鼻窦病变共138例,总阳性率23.0%,漏诊率达到65%,以炎症漏诊对多.结论 颅脑常规CT在鼻窦病变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常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佳选择.既往多采用鼻侧切开手术和柯一陆氏手术治疗,手术需要面部或唇龈沟切口,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分辨率CT在鼻腔及鼻窦病变准确定位应用,在鼻内镜下能准确、彻底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003年1月~ 2008年12月在鼻内镜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2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蝶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和手术体会.方法 15例患者在局部加强麻醉鼻内镜下行鼻腔一蝶窦手术.结果随访0.5~3年.13例痊愈,2例出现窦口闭阖.行再次手术开放,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麻醉鼻内下治疗蝶窦手术具有视野清楚、损伤小、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鼻内镜术及术后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病变40例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病变的疗效.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有病变的鼻窦开口,对上颌窦内难以清除的病变经口腔尖牙窝钻孔,用内镜联合清除病变,术后定期用氟康唑液冲洗术腔及鼻腔给氧吸入治疗40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3年,CT显示各窦腔0分.鼻内镜检查无息肉、无水肿、无鼻漏.结论 内镜下扩大窦口,多数病例可以将窦内霉菌病变清除,但仍有少数上颌窦病例须经口腔尖牙窝钻孔联合清理,才能清除干净,术后综合治疗是不可少的措施.
-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手术配合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并依靠鼻腔和鼻窦粘膜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去抵御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袭以防止病变的复发.即通过小范围的或局限性的手术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把传统的根治性手术或破坏性手术进步为功能性手术.此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于2000年以来,已成功地为6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了该项手术,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鼻原性突眼症的临床分析
鼻原性突眼症是一种由鼻及鼻窦病变所致眼球突出(下称突眼)为表现的眶内并发症之一.因此,患者往往因眼部不适、眼球突出而就诊于眼科,在临床上易引起延误治疗.我科自1998~2002年收治以突眼为主诉的患者15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
外伤性陈旧鼻中隔偏曲手术矫正90例体会
自1995年9月~2000年1月对90例外伤性陈旧性鼻中隔偏曲病人进行了手术矫正,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90例中,男77例,女13例;年龄11岁~59岁,平均年龄27.8岁。皆因外伤所致,受伤时间6个月~20年不等。90例病例中,伴有下鼻甲肥大者25例,慢性鼻窦炎者14例,鼻息肉者6例,鼻骨塌陷者3例,歪鼻者2例,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者各2例。 手术方法。手术一般在表麻和局麻下进行,对于年龄小及手术耐受性较差者术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按常规鼻中隔手术方法分离粘-软骨膜及粘-骨膜;切除偏曲的软骨,高位偏曲者可划痕骨折,纠正其偏曲;骨棘或骨嵴均应凿除;同期处理鼻甲、鼻窦病变及矫正鼻外形和修补鼻中隔穿孔。术后应用抗生素,72h后分次抽取鼻内填塞物。
-
唇下径路半面掀翻术治疗鼻部肿瘤
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传统的方法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1,2],1992年,汪吉宝等报告扩大下唇下径路面中部掀翻术及其改良术式[3],治疗鼻腔鼻窦疾病18例,效果尚好,且其中16例为一侧鼻腔鼻窦病变,故将其改良式暂称为唇下径路半面掀翻术,我们用此术式治疗鼻腔鼻窦肿瘤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
鼻内镜在广泛用于鼻腔鼻窦病变手术的同时,已扩展到鼻眼相关外科和鼻颅底外科,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对28例能配合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腺样体肥大采用局麻鼻内镜下手术,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病变
近年随着鼻内镜与CT的广泛应用,对鼻窦真菌球病变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此病好发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1999年1月-2004年6月我们收治了32例鼻窦真菌球性病变的患者,现对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应用体会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因面部无瘢痕,且能同时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4]).但是由于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影响临床治愈率~([1-4]),故该手术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使用内镜检查眼科医生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鼻腔造口位置,结合本研究第一作者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经验,采取中鼻甲腋~([5])重建,泪囊和鼻泪管完全向鼻腔开放,大限度地扩大泪囊造孔,该方法充分利用鼻腔黏膜瓣和泪囊鼻泪管联合瓣覆盖裸露骨质,并能有效防止造孔狭窄、鼻腔粘连和肉芽增生,且不需要泪囊置管和黏膜银夹固定~([3-4]),现报道如下.
-
内镜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后的综合治疗
内镜鼻窦手术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通过手术纠正鼻-鼻窦解剖学异常、清除不可逆病变、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为药物治疗与黏膜形态和功能的改善创造条件;其疗效也不是在手术后立即完全体现,而是在药物治疗的辅助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鼻内镜术后能否获得佳手术效果,取决于能否大限度恢复鼻腔黏膜的功能,而术后鼻黏膜病变的消退、功能的恢复除了与手术的精细程度有关外,还与引起鼻腔、鼻窦病变的局部和全身因素(如感染、变态反应等)是否消除、术后有无继发感染、以及其他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有关.鼻内镜术后,鼻腔、鼻窦仍存在多种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合理的、及时的、有效的处理,将延缓或影响鼻腔、鼻窦病变的恢复并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因此鼻内镜手术佳疗效的获得与合理的术前准备和治疗、恰当的术后综合处理密切相关,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一个有待进一步认识的疾病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常见病,通过近20年来的大量研究,学者们发现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认识的疾病。既往认为感染、变态反应和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是慢性鼻窦炎的病因,通过内窥镜鼻窦手术并配合类固醇等药物治疗,虽然绝大部分病例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达到治愈。现在已经知道I型变态反应在发病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病毒和细菌感染似乎也无决定性意义,而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可经内窥镜鼻窦手术解除。学者们提出真菌免疫学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1981年Millar报道在组织病理学上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相似的鼻窦病变,1983年 Katzenstein等把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窦腔中存在嗜酸粒细胞性粘蛋白、 Charcot-Leydon结晶和菌丝碎片的鼻窦病变称为变应性曲菌性鼻窦炎,以后发现多种真菌可在粘蛋白中生长,从而命名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并认为其免疫机理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III型变态反应的结合[1]。
-
鼻内镜配套泵水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当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已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该方法术中出血过多,鼻内镜镜面又直接深入鼻腔,容易污染镜面,干扰术野,从而影响手术的进程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清晰的术野对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保持术野清晰,减少术中出血,一直是术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对24例Ⅰ型Ⅰ、Ⅱ期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观察鼻内镜配套泵水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肿瘤30例分析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与三维导航系统及现代影像的联合应用,使得通过鼻内镜处理鼻腔鼻窦肿瘤成为可能.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们于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肿瘤30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关键词:
-
低剂量螺旋CT扫描鼻窦技术的应用
鼻窦CT扫描已逐步成为鼻窦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常规CT扫描曝光量过大,且CT技师对不同年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mAs或稍作估计地调整,往往使受检者特别是对射线高度敏感的青少年受到大量不必要的射线照射,这不符合辐射防护原则[1].本研究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以常规扫描剂量为参照,以患者头颅上下径为依据,探讨低剂量扫描鼻窦技术的可行性,并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weighted,CTDIw)值.
-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护理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传统的鼻窦手术刮除全部窦内粘膜(尤其是上颌窦),手术的创伤性大.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通过小范围的手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开放了窦口,建立良好的鼻腔通道和引流,并保留了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我院从1995年起至今开展了该项手术305例,现将该手术护理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护理现状
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以及鼻息肉的有效方法,其要点是通过小范围手术彻底清除广泛的鼻窦病变,并保持鼻窦的生理功能,手术精细准确,较传统的鼻部手术具有照明好、视野清、损伤小、病变清除彻底等优点[1]。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发生与鼻腔、鼻窦,尤其是鼻腔外侧壁的病理和解剖变异密切相关。随着鼻内镜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鼻内窥镜手术已逐渐发展成为治疗鼻息肉及鼻窦炎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上,鼻内镜鼻窦手术逐渐被广泛使用[2]。鼻内窥镜手术的护理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将近年来关于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
头颅CT在缺血性眼病诊疗中的指导作用
目的 探讨头颅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等缺血性眼病(IOP)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IOP患者,其中CRAO 20例,CRVO 40例,ION 40例;男性69例,女性31例,病程为1小时~8周,平均年龄为56.07岁(标准差8.05岁).对照组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未发生缺血性眼病,平均年龄55.96岁(标准差7.39岁),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分析了行头颅CT检查的影像结果.结果 在IOP患者中应用头颅CT检出颅脑病变18例,鼻窦黏液囊肿3例,上颌窦恶性肿瘤1例.对照组中检出颅脑病变5例,未检出鼻窦病变.IOP组颅脑病变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OP中各亚组颅脑病变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AO亚组、CRVO亚组及ION亚组两两之间颅脑病变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性眼病患者中应用头颅CT能检出部分颅脑病变和鼻窦病变,对该类疾病的诊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