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馨香幽幽的“香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文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孟子说: “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他认为人类对香的喜爱是出于本性的需求,与生俱来的.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燎”、 “香”、 “鬯”等字的记载,说明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了.
-
素食之味
古代肉类供应有限,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享用,故古代典籍中有以“肉食者”为其代称,上古礼制对于食肉亦有严格限制,《礼记·王制》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而普通百姓的饮食基本是素食.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拟中有一条“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足见肉食对平民来说有多么奢侈.
-
"中国"一词由来
"中国"一词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
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下)
孟子还有“正命”的思想.《尽心篇》又云:“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巌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所谓“非正命”,就是尚未安身立命,“正命”,是已然安身立命.在孟子看来,人之生死之大端,也有“正命”和“非正命”的分别.犯罪或者因其他意外(例如巌墙的覆压之祸)的死亡,可以经由理性的自律来避免,人类应该不让这种“非正命”的事情发生.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不是可以说已为后世的人权思想预留下早期的萌端,我不敢断言,但如果认为它是一种维护人性不受损伤的思想,应无任何问题.其实这也就是《西铭》“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句义的来源.
-
寻访六祖(上)
六祖慧能,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中国有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之一.据说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广场,树立着世界上10位有影响的人物的塑像,其中中国人有3位,他们是孔子,孟子和慧能.其名声可见一斑.寻访六祖历史遗迹的动念,是在我读完《坛经》之后.在佛教界,能将其著作称得上“经”的,中国唯一的只有六祖.我深深的为其禅宗理念所折服.
-
人皆可崇高
正在进行的"寻找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响亮提出"寻找崇高"、"为弘扬崇高而寻找".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身边的感动"之栏目,也有"发现崇高"四个大字.近期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一个个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业绩的典型,犹如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笔者在感动激动的同时,不禁想到孟子的一句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套而用之:"人皆可崇高".为什么?不妨让我们首先品味一下什么是崇高.
-
从小播撒崇高的种子
一粒种子,如果想让它生根发芽,就要为它寻找适宜的土壤.除此之外还须提供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同样,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成功,就要为他们寻找一个优良的环境,营造一种健康氛围,并用高尚的道德理念教育他们,让播撒在他们心中的崇高种子生根发芽."孟母三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语出西汉刘向《列女传》:"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孟子,多次迁居.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之大,好的环境能为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
-
金钱是否是万恶之源?
钱是万恶之源《圣经》中“失乐园”的故事和中国先贤孟子的教诲都说明了人之为恶并非本性使然,而是外在的诱惑使人迷失了自己的良知.那么,外在诱惑如此之多,为什么偏偏是钱成为了万恶之源呢?
-
中国古代的入学礼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本刊特此推出“礼仪ABC”专版,带领大家学习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弘扬传统文明礼仪的同时,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之待客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本刊特此推出“礼仪ABC”专版,带领大家学习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弘扬传统文明礼仪的同时,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
老年性生活与健康长寿
性、健康和长寿<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即指人要吃饭,要有性的活动,性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礼记·礼运>中也谈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人是高级动物,其生物欲望,包括吃和性活动.人从出生、成长到衰亡,都是生物学上的问题.
-
伊尹创汤液
伊尹是夏末商初时期的风云人物,先秦典籍<尚书>、<论语>、<孟子>等对其史迹多有记述,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伊尹的故事流传.据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同时,他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故又被尊为中国的食祖.尤其,伊尹还撰<汤液经法>一书,创汤液之法,促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时代.
-
对综合医院管理干部考核内容的探讨
对人的考核评价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社会现象,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孟子则认为对人和对物一样,需要权衡和度量,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1].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群体中的评价,逐渐被有组织、有意识、有系统的考核所取代.
-
艾灸与养生
<孟子>里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长时间的慢性病,必须用陈年的艾草才能有效.艾草也叫医草、艾蓬、灸草,香艾.500多年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在蕲州镇郊区的麒麟山上采集艾草,种于庭院,进行细致的研究,而且专门为艾叶写了一本书--<蕲艾传>.<蕲艾传>里说:"艾叶产于山的阳坡,每年在端午节的前后采摘,用来治病灸疾,功非小可."李时珍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的推崇,他在<本草纲目>里说:"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
"风流"不在年高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两千多年前,被尊为"至圣"与"亚圣"的孔孟,就把性生活与饮食并列,看作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现代研究认为,人类的本能,基本上属于食、性和防御三大范畴,其中尤以食与性为根本.
-
艾灸更青睐陈艾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许多人选择艾灸.艾灸还有新艾、陈艾之分.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燃烧时陈年艾绒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我们去药店买艾条的时候,有经验的医师们都会问要陈艾还是新艾呢?那么,什么是陈艾,有什么特点的呢?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叶,简称"陈艾",而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好,俗称"三年陈艾"和"五年陈艾".艾灸为什么要用陈艾?
-
走出自暴自弃的泥沼
战国时期,孟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学生不明白.孟子解释道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自身行为不符合仁义,自己抛弃自己.显然,小洁自暴自弃的想法,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和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现实生活中,不少学子不相信自己通过刻苦努力,可以改变学习的现状,他们有的觉得自己成绩差是命中注定;有的根据几次考试的失败,就武断认为自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有的缺乏毅力,坚持一段时间不见效果,便放弃继续努力.此类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脑子里肆意横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是越来越少,学习效果必然难有改观.
-
不可忽视的艾灸养生
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期比较早,早在周秦以前就已经有了,比如孟子的《离娄》就有记载,曰:“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再比如《三国志·华佗传》中的“病若当艾,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后人越来越重视灸法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灸例》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对灸法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而到宋代以后灸法的保健防病作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著.
-
先秦诸子在养生学方面的卓越识见
我国先秦诸子在养生学方面,基于对人与自然的谐调关系和对人体身心全面健康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与相当深刻的科学思想.诸如,老子、庄子、荀子、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伟大的古代思想家均在养生学方面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