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 选取27例DCM患者(DCM组)与29名正常人(对照组)的标准心尖位左室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及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16节段和12节段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及其大差(Tmsv16-Dif、Tmsv-12Dif).用STI分别测量其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心电图Q波起始点到组织速率收缩峰值(Ts-SD)、应变率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r-SD).结果 DCM组左心室心肌的组织速率、应变率及RT-3DE的容积-时间曲线交错紊乱,同步性差;DCM组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Ts-SD、Tsr-S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T-3DE 和 STI两种方法 均能够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STI是通过检测多个心动周期,而RT-3DE则是在同一心动周期检测,更加快速、简便、准确.
-
应用VFM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状态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 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组(Ⅰ a组)与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组(Ⅰ b组),正常对照组20例.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及E峰减速时间、E/A比值.组织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s峰)、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峰)及舒张晚期心肌运动速度(a峰)与s/e比值.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Ve大于Vs;在伴有急性左心衰竭扩心病患者中,Vs减低不明显,而Ve、Va则明显减低,Vs/Ve比值增高.且随着临床症状改善,Ve值明显增高.在慢性左心功能衰竭扩心病患者组中,Ve、Va明显高于Vs,Vs/Ve比值小于1.结论 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原因是由于心肌舒张功能损害,而不是心肌收缩功能减低.
-
脂肪抑制技术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收集本院自1994年~2003年1月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骨肉瘤患者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7~24岁,平均13.7岁,包括骨母细胞型34例,软骨母细胞型3例,毛细血管扩张型1例.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MRI特征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MRI特征.方法 对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和10例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行心脏MRI扫描.对比两者舒张末期大病变节段非致密心肌厚度(NC)、相应节段舒张末期致密心肌厚度(C)、运动特点、病变节段数、大病变节段短轴缩短率、病变节段的分布特点.结果 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823个节段,出现非致密心肌的病变节段数为124个;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共397个节段,其中病变节段数有115个.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病变节段的NC、NC/C、NC/(NC+ C)均高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P均<0.05),其病变节段的短轴缩短率也更高(P<0.05).2组的病变节段均以心尖段心肌病变为主,基底段少有受累或不受累,游离壁中以前壁、侧壁受累居多,室间隔受累较少.结论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MRI各具特征,尤其是非致密心肌的分布特点、受累节段数、厚度、NC/C,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ei指数与血浆脑钠肽的关系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Tei 指数与血浆脑钠肽(BNP)的关系,为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50例患者(研究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采用 ELISA 法测定其血浆 BNP 浓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受试者心脏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 Tei 指数。比较两组 LVEDd、LVESd、Tei 指数、BNP、IVSd、LVEF,分析 Tei 指数、BNP 与各心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 LVEDd、LVESd、Tei 指数、BNP 明显升高(t=14.4、23.4、21.9、22.3, P<0.01),IVSd、LVEF 明显减小(t=12.4、12.5,P<0.01)。BNP 与 LVEF 呈负相关(r=-0.266,P<0.05),与 Tei、LVEDd 呈正相关(r=0.401、0.326,P<0.05);Tei 指数与 LVEF、E/A 呈负相关(r=-0.480、-0.241,P<0.05),与 LVEDd 呈正相关(r=0.375,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 BNP 逐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 Tei 指数、LVEF、LVEDd(t=5.984、-2.477、2.326,P<0.05),校正 LVEF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仅有 Tei 指数(t=2.728,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Tei 指数和 BNP 存在明显的相关性,Tei 指数是一个良好的无创性指标,可以快速准确评估心室整体功能。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Sm、tei指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二尖瓣环收缩期峰速(Sm)、Tei指数(Tei index)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探讨RT-3DE在评价左室功能中的意义.方法:以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DCM患者(33例)分别行2DE、RT-3DE及组织多普勒(TDI)扫查.结果:DCM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LV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SV)及Tei指数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Sm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健康对照组中,RT-3DE、Tei指数、Sm与改良Simpson法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为r=0.895,P<0.01;r=0.637,P<0.05;r=-0.761,P<0.05);在DCM患者中,RT 3DE与改良Simpson有显著相关性(r=0.809,P<0.01),RT-3DE与Tei指数、Sm的相关性较对照组要明显减低(分别r=0.473,P<0.05;r=-0.484,P<0.05).结论:RT-3DE较Sm、Tei指数更能有效评价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同步显像( TSI )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同步化治疗( CRT)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CRT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于CRT术前3 d、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观察 CRT 前后不同起搏参数时各指标变化。结果 CRT治疗后左心室发生逆重构,其中术后3个月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小于术前(P<0.01,P<0.05),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增加,二尖瓣反流量减少,LVEF 明显提高(P<0.01),重度延迟节段数减少,节段数量由术前的3.1±1.3减少至6个月的1.5±1.4(P<0.01),左心室起搏电极所在节段的达峰时间有的回复到正常范围,收缩峰值速度亦有改善,但仍没有到正常水平,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由术前的(139±33)ms缩短至(110±4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和TSI技术是预测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参与CRT全程的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主动脉弹性改变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主动脉弹性改变.方法 DCM患者33例,健康志愿者30例.所有受试者肱动脉血压测量之后即刻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M型超声分别测量升主动脉瓣上3 cm处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利用公式计算主动脉膨胀性(D)和僵硬度(β).转入TVI模式在组织-速度曲线上测量升主动脉同处前壁的运动速度(Sao).改良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DCM组僵硬度增高(3.38±0.72 vs.1.83±0.47,P<0.01),膨胀度降低[(0.70±0.18)cm2/dynes vs.(1.24±0.32)cm2/dynes,P<0.01],升主动脉前壁S波运动速度降低[(4.40±0.69)cm/s vs.(6.45±1.29)cm/s,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CM组与对照组中,年龄与主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均P<0.05),与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和主动脉膨胀性呈负相关(均P<0.05);在DCM组,LVEF是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 DCM患者主动脉弹性功能受损;年龄及左室射血功能是DCM患者主动脉弹性受损的重要影响因素.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肌小梁磁共振成像分析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肌小梁增多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左心室肌小梁与DCM的关系.方法 利用心脏MRI检查,测量50例DCM患者以及45例正常志愿者左心室非致密心肌(NC)、致密心肌(C)以及室间隔基底部(IVS)厚度,计算NC/C值及C/IVS值.将左心室划分为17节段,对两组有肌小梁的节段进行计数.结果 DCM组NC/C值为1.52±0.56,志愿者组为0.98±0.38,DCM患者NC/C值较正常志愿者组大,其左心室肌小梁厚度比正常志愿者高,两组NC/C值与C/IVS值均呈负相关.DCM受累节段数(3.98±2.18)多于正常志愿者受累节段数(3.16±1.58).DCM心尖(17节段)受累共8例占16%,志愿者第17节段受累共5例占1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DCM和正常志愿者NC分布节段相似,分布较多的节段为前壁、下壁及侧壁心尖段(第13、15、16节段),侧壁及前壁中间段(第11、12、7节段),心尖(第17节段)较少分布.两组在室间隔基底段(第2、3节段)、室间隔中间段(第8节段)、心尖隔段(第14节段)未见NC分布.结论 DCM左心室壁有过度小梁化倾向,可能其左心室肌小梁增多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DCM受累节段的分布与正常志愿者相似.
-
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期(4 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 例冠心病患者和30 例DCM 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每组各30 例,DCM 每组各15 例,各组均给于相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 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vWF 的水平.结果 治疗开始前,冠心病和DCM 治疗组与对照组vWF 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经4 周治疗后,各组vWF 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均<0.05),其中冠心病和DCM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明显(P 均<0.05).结论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 周后,可降低冠心病和DCM患者血清vWF 的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减轻冠心病和DCM 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
-
高位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关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术(TEB)治疗前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方法 TEB治疗组22例、常规治疗组13例,用ELISA方法测血清IL-6、sIL-2R和IL-10水平,比较TEB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IL-6、sIL-2R及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TEB组治疗后血清IL-6和sIL-2R水平明显降低(P=0.006 2,P=0.026 6),而IL-10水平有明显升高(P=0.004 3).结论 TEB治疗对细胞因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通过此免疫调节参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
miRNA-23a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观察miR-23a在扩张型心肌病( DCM)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例DCM患者作为病例组,收集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心脏超声结果,检测脑尿钠肽( BNP)等生化指标,用Real-time PCR检测和比较两组的miR-23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miR-23a对DCM患者的识别能力。结果 DCM组的BNP(605.00±231.71,26.29±17.88, t=218.61, P<0.05)、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高于对照组(64.73±5.74,45.58±2.17, t =6.09, 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35.33±4.31,58.72±3.35, t =-13.54, P<0.05)。 miR-23a在DCM组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3.56±2.56,1.18±0.86, t =2.8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OC曲线分析发现,miR-23a对DCM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识别能力[ AUC=0.781,95%CI(0.651,0.911), P<0.01]。结论 miR-23a在DC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明显升高,miR-23a可能在DCM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影响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因素分析
探讨影响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的有关因素,以期提高疗效.总结了1984年至1994年间64例小儿DCM长期随访结果,分析发病年龄、心功能、心律失常、不同治疗等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组(n=21)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1%,低于无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7%、83%,P<0.05).年龄、FS、卡托普利或激素使用与否对生存率未见显著影响.但激素组FS值显著低于非激素组(P<0.01).18例存活≥5年者与同期收治的其余病例(n=38)相比,年龄较小,卡托普利使用率较高(P值均<0.05);其FS值除1例缺失外,全部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Cox风险度回归分析示,心律失常为影响生存的主要指标(P<0.05).结论:心律失常为小儿DCM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FS的动态改变有助于判断预后.
-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 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
-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
目的 研究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6 min步行试验,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心脏核磁共振(MRI)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至两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术后12个月细胞移植组6 min步行路程较术前有明显增加(521.7±78.2 m比321.5±63.7 m,P<0.05),LVEF变化值在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4.5%比-2.4%±4.6%,P=0.019),但LVEF值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移植组及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67.2±1.0 mm比69.5±1.1 mm,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安全可行,可延长6 min步行路程,减小LVEDd.
-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心肌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论述一心肌病新的定义和分类中.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限制型心肌病(R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未分类心肌病.在同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心肌炎、心肌病研讨会上建议我国临床医师采用上述标准[2].老年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约80%为扩张型,20%为肥厚型,下面我们就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做介绍.
-
24例扩张型心肌病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
目的:随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心脏性猝死(SCD)的一级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13-12至2014-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9例(80.6%),女性7例(19.4%),平均年龄(63.0±11.8)岁。36例患者符合一级预防适应症并植入ICD者为ICD组(n=24),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拒绝行ICD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12)。治疗后1、3、6个月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 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ICD 的工作情况。
结果:24例ICD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的植入CRT-D 10例(42%),植入ICD 14例(58%),无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 ICD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均除颤成功,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 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ICD组随访时与本组入院时比较,除1例植入CRT-D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以外,其余23例患者LVEF均较术前明显增高[(40.59±11.71)% vs (25.12±5.35)%],与对照组随访期间比较LVEF 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没有明显改善(P>0.05),LVEF无改善[(30.47±6.52)% vs (30.73±6.31)%,P>0.05]。
结论:ICD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获益。 -
不同心功能水平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用左西孟旦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心衰)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应用左西孟旦后疗效.方法:入选DCM患者145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分为轻度心衰组(LVEF≤45%,n=15)、中度心衰组(LVEF≤40%,n=58)及重度心衰组(LVEF≤30%,n=72).对比分析各组应用左西孟旦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的LVEF、左心房前后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及B型利钠肽(BN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轻、中、重度心衰各组应用左西孟旦后LVEF均有提高,但只有重度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9±2.81)%,(26.06±3.59)%,P<0.05).3组LAD、LVEDd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比,左西孟旦治疗后轻、中、重心衰各组BNP水平均有显著降低[BNP水平(单位:pg/ml)轻度心衰组:1252.17±1435.39,604.80±631.87;中度心衰组:3206.90±2677.15,2369.78±2478.59;重度心衰组:6004.46±5041.59,4879.63±5302.42;P均<0.05],但各组治疗前后BNP差值及BNP治疗后下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DCM,短期内对轻、中、重度心衰患者心功能均有提高,且程度相当,但对心脏结构均无明显改善.
-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采用门电路(简称“门控”)控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
方法:2010-10至2013-05,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连续病例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1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门控18F-FDG心肌代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显像。应用TrueD软件测定室间隔18F-FDG大标准摄取值(S-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SUVavg)。应用QGS软件进行左心室相位分析、心功能的测定,获得左心室相位带宽、相位标准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参数。分析室间隔18F-FDG摄取值与相位分析参数和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S-SUVmax和S-SUVavg分别与左心室相位带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44,P=0.05和r=-0.48, P<0.05);也分别与左心室相位标准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P<0.01和r=-0.51,P<0.05);但与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
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降低与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应用门控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可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对于预后评价和疗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