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要素探索
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检查要点,进而为胃肠道间质瘤应用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在2016.5-2018.7,研究对象为在在此期间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实施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回顾分析诊断的相关特点.结果: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92.50%,明显高于消化道钡47.50%的诊断准确率,数据对比存统计学意义(P<0.05);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具有典型的影像资料表现.结论:消化道钡餐、MSCT均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其中MSCT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
小肠癌误诊1例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某男,43岁.因腹痛间作半年,加重伴腹胀1d,于2006年3月2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部疼痛,呈隐痛、胀痛不适,痛处无向他处放射,与体位无明显关系,以进食后明显,稍感恶心无呕吐,腹泻,大便日2~3次,质溏,嗳气较多,近半年来患者明显消瘦,曾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查腹部X线片:小肠粘连性肠梗阻(不完全性);全消化道钡餐示:空肠接近回肠处不完全性梗阻,经内科治疗后症状缓解.1 d前患者全腹疼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发作次数频繁,无明显排气,反胃较明显,嗳气频作,口干明显,夜寐欠安,遂入院治疗.查体:体温36.3℃,脉搏86次/分,血压106/74 mmHg,形体偏瘦,慢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
-
肠道蛔虫病误诊1例
患者,女,52岁,农民,河南浚县人.因黑便、消瘦、乏力伴上腹部疼痛1周,到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消化道肿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行腹部螺旋CT、腹部核磁共振及全消化道钡餐等检查,均未发现肠道占位性病变,当地给予止血等对症治疗2周,未见明显好转 .
-
十二指肠平滑肌瘤继发牵引性憩室溃疡大出血1例
患者,女,49岁,主因上腹包块2年,隐痛半年,呕吐便血2天,于2003年3月1日入院.检查:贫血貌,血压110/70 mm Hg,于上腹触及鸡卵大小,表面光滑,活动,基底不清的实性肿物,实验室检查:RBC 2.6×109/L HB 60 g/L,B超:"上腹部实性肿物".消化道钡餐:"十二指肠憩室".
-
Meckel憩室胰腺和胃黏膜异位并出血一例
患者男,15岁,因反复脐周隐痛伴间断便血7个月入院.发病以来发作3次暗红色血便,每次量均在1000 ml以上,经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便血停止,但仍有脐周腹痛、下腹不适等症状.无恶心、呕吐、发热.经当地医院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和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前5 d又发作,解暗红色血便4次,总量约1500 ml.
-
儿童Abernethy畸形致门静脉高压症一例
患儿,男,12岁.因间断性呕血4年而入院.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蕈度曲张.血常规检查:WBC0.78×109/L,RBC 2.72×1012/L,BLP 40.4×109/L,Hb68 g/L.肝功能Child分级Ⅰ级.术前CT静脉造影示门静脉左支发出的粗大脐旁静脉下行与右髂静脉交通,脾静脉粗大,未见门静脉与肝静脉有交通,肝脏仪有肝动脉灌注.下腔静脉压力为17 cm H2O.
-
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9年5月,施行腹腔镜小肠切除术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4~68岁,平均56.1岁。18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就诊,余3例以腹痛就诊。术前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20例次、血管造影2例次。20例患者上述检查提示小肠占位性病变;1例钡餐和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反复腹痛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证实为美克尔憩室。术后病理学诊断:小肠平滑肌瘤13例、神经纤维瘤5例、错构瘤2例和美克尔憩室1例。 2.手术方式:本组21例均采用插管全麻,行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手术操作大致可分为6步:(1)病灶定位:肉眼发现病灶10例、经器械探查确认9例,术中内窥镜检确定诊断2例;(2)肠段游离:较广泛肠段切除,均在腹腔镜引导下完成,可避免扩大切口;(3)肠段提出:扩大切口至3~4cm,将分离后要切除肠段提出腹壁;(4)肠切除、吻合:在腹壁外,按常规行肠切除、吻合术;(5)肠段回纳:通过扩大的切口,将吻合后肠段送回腹腔;(6)系膜孔关闭:首先将扩大的切口关闭,重建气腹,然后在镜下间断缝合系膜缘。并注意在腹腔镜下观察还纳局部肠段的血运情况。 3.结果:本组21例,手术用时70~150min,平均(104.2±36.9)min;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67.3±51.5)ml;住院4~7d,平均(5.4±1.3)d。全组均在术后48h内恢复胃肠功能,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留,无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所有病例均获1.5~76月随访,无异常发现。
-
大肠早期癌自体荧光内镜定位诊断系统
大肠癌的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前列,年发病率高达35~50/10万人,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过去20年中,早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90%,而中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50%.大肠癌病人的存活期直接依赖于诊断时的病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目前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手段有大便隐血试验筛选、全消化道钡餐、B型超声波和纤维结肠镜检等.隐血试验筛选、全消化道钡餐、B型超声波等检查必须是大肠内肿块处于进展期,已发生溃疡出血和明显凹陷或隆突于肠腔时才有可能发现,并且要通过肠镜检查取组织活检,才能确诊.
-
3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诊治分析
小儿消化性溃疡病既往由于受检查技术的限制,在诊断上是很困难的,虽有X线检查方法,但由于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不像成人那么典型,单从X线影像上诊断较困难.近十多年来.由于纤维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对本病的诊断有了很大的帮助,从而也使人们对小儿消化性溃疡病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1].本文收集了32例2004年2月~2007年4月确诊为小儿消化性溃疡病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探讨,以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
-
双气囊小肠镜对成人美克尔憩室的诊断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因反复腹痛、便血8个月,再发2周于2007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隐痛,伴便血,为暗红色稀糊状,量约400 ml,伴乏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曾在外院住院查胃镜、肠镜和全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给予止血治疗5 d后症状好转出院.
-
小儿美克尔憩室早期诊断探讨
美克尔(Meckel)憩室为小儿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系胚胎期卵黄管退化不全所致,临床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憩室炎及穿孔等.尸检发现,该畸形的群体发生率为0.3%~2.5%,男:女约2~3:1,大多于儿童时期发病,亦可终身无症状,由于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仅在出现并发症、部分病例经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检出,或手术时意外发现.该病术前诊断困难.现将经手术证实7例美克尔憩室病例报告如下.
-
贲门癌术后持续性低热,进行性腹胀(病案讨论见本期56页)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6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消瘦1个月余于2000年5月7日入院.经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贲门癌,于2000年5月16日行贲门癌根治术,近端胃大部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下吻合.手术后第7天体温正常,并开始进流食,排便、排气良好;于术后第9天开始,患者出现低热,体温在38℃左右,并伴进行性腹胀但无恶心、呕吐.体格检查:T37.8℃,P96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慢性病容,表情较痛苦,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头颅五官无异常,颈软.双侧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
中药致慢性铅中毒一例
患者男,2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阵发性灼烧样腹痛半年就诊.既往有胆囊息肉、乙型病毒性肝炎史近10年.查体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Hb 82 g/L,白细胞计数 7.72×109/L,网织红细胞 1.2%;粪尿常规(-);尿含铁血黄素试验(-);CD59-红细胞正常;丙氨酸转氨酶(ALT)50 U/L;HBsAg(+)、HBeAg(+)、HBcAb(+);乙肝病毒核酸定量:7.28×104(+);全消化道钡餐未见器质性病变;B超示胆囊息肉;腹部核磁扫描示胆囊小结石,左肾小囊肿;骨穿病理示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呈增生性贫血骨髓象;红细胞脆性46.81%(正常:>60%).门诊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
小肠恶性间质瘤误诊1例
患者男性,33岁,于2000年10月18日上午因反复出现黑便5年,加重伴乏力3天入我院消化科。患者自1995年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黑便,曾于1998年7月28日、1999年4月9日、2000年8月19日、2000年10月18日因黑便反复发作多次入院,行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全消化道钡餐共6次检查均未见异常,两次 DSA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第一次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出血(先天性血管畸形、炎症所致)并行栓塞术。术后停止解黑便,出院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本次入院检查患者有明显乏力、冷汗、心悸,无腹痛、腹泻。当日下午行DSA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回结肠动脉及右半结肠动脉血管畸形并出血,行部分栓塞术治疗。放射科诊断:回结肠动脉及右半结肠动脉血管畸形。栓塞术后因仍持续解黑便转普外科。于2000年11月8日行手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10cm处,小肠结节状包块,约7cm×6cm×6cm,质硬,与回盲部明显粘连,肠系膜有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切除后送病理示:小肠恶性间质瘤,向神经分化。上、下切缘未见肿瘤、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Vimentin(+),ChromograninA(+),Synaptophysin(+),S100(+),Actin、Desmin、CK(-),网织、Marsson染色支持间质组织来源。
-
食管覆膜支架治疗食管憩室术后瘘1例分析
患者男,56岁,主因“间断性进食梗阻15年”于2013年10月9日入院。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阻,无声音嘶哑,无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未做检查及治疗,15年来,上述症状间断性发作,近2月以来感进食困难,仅能够进流质饮食,10月7日在本院门诊行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上段巨大憩室,遂到胸外科住院治疗,10月16日行食管上段憩室切除术,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瘘,于12月10日转入消化科治疗。
-
1例消化道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
一、病例介绍
患者缘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为柏油样糊状便,每日一次,每次量不多,伴头晕,乏力,晕厥一次,意识清楚,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等不适。立即前往开县人民医院就诊,查血红蛋白48g/L ,遂转入三峡中心医院就诊,行消化道钡餐,E C T检查后未能明确出血原因,给予“止血,输注红细胞悬液400m l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复查血红蛋白升至97g/L,大便转黄出院,2天前患者再次出现黑便,为柏油样糊状便,每日一次,量较多,伴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呕吐一次。患者因反复黑便3月余,再发2天来院就诊,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患者诉患病以来,精神食欲可,夜间休息可,大便同前,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入院后予急诊行胃镜检查,结果提示:球部前壁见一直径0.6c m溃疡,中央可见一血管残端,完善相关检查,予抑酸,止血,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 -
小肠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小肠是消化道长的器官,其疾病种类也很多,如感染性炎症(细菌、寄生虫等)、克罗恩病、肿瘤、肠管或血管畸形等.对其检查手段虽然很多,如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核素扫描、选择性动脉造影、B超、CT、MRI、PET等,这些方法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但都有其局限性.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应用,目前已成为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并越来越呈现出其卓越的功能.对小肠疾病的诊疗,常用的内镜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
表现为黑便的儿童胃癌1例
患儿女,12岁,近1年胃纳差,食后有饱胀感.2001年1月15日因黑便2个月入院.黑便干结,2~3d 1次,有时腹痛,无反酸、嗳气.入院前1个月,外院消化道钡餐显示为胃窦炎.家族中无消化性溃疡病史和肿瘤病史.
-
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十二指肠瘘并急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中上腹痛一月伴呕吐于1999年10月29日收入院.入院前患者不能饮水及任何食物,偶有排气及排少量稀便.入院前急诊拟诊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患者腹痛好转,但呕吐较前加重.患者原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干燥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中上腹压痛,肠鸣音正常.胃镜:糜烂性胃炎.消化道钡餐示:十二指肠胆瘘,胆石性小肠梗阻.
-
以消化道为主的淀粉样变病一例
患者男,67岁,既往体健.2001年1月起常有腹胀、大便次数增多,7月底出现便血,外院全消化道钡餐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横结肠局部扩张不良.3个月内体重减轻15kg,于10月29日转入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