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作者:刘珂凤;梁涛;何宏;王婷;喻文倩;王沛涛;李强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β-D-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 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 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 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 d和停药后7d、14 d收集患眼泪液50μl,进行(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β-D-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 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 结果 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 (6.37 ±0.48)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 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 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 ng/L,停药后7d、14 d分别为(2.91±0.39) ng/L、(2.80 ±0.40) 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 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