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较早期与中期介入康复治疗护理模式对手外伤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目的:探讨对手外伤患者实行早期与中期介入康复治疗护理模式对其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手外伤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50例行中期介入康复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50例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护理模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功能改善程度以及手功能ADL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护理模式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促进其术后手功能恢复.
-
早期功能锻炼对伸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伸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2月入住我院的30例手部伸指肌腱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功能锻炼组(锻炼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及护理,锻炼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治疗护理3个月后,按照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TAM)的标准,对2组伸指肌腱损伤患者的手指功能进行疗效评定,锻炼组患者的手指肌腱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指肌腱功能恢复状况66.7%,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手部伸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屈肌腱损伤术后早期运动方案与影响手功能恢复的临床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屈肌腱损伤术后早期运动方案与影响手功能恢复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院手外科收治的64例屈肌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手术治疗,且术后行早期运动方案,随访观察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64例患者的手功能改善率为93.7%,影响手功能恢复的年龄、受伤手指数、康复开始介入时间、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等因素比较,OR=5.728,4.833,11.392,12.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肌腱损伤患者术后采用早期运动方案,可改善手功能,但临床需重视影响手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制定解决措施,保证患者良好康复。
-
经颅磁刺激用于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人手所具有的复杂运动功能既依赖于其解剖结构,更需要精确的神经控制.研究手功能的神经调控对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对复杂运动的调控过程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卒中后患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对健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卒中后出现健侧大脑半球过度活跃.
-
电针配合腕手矫形器对卒中后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1].脑卒中后软瘫期手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手弛缓、无随意运动,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软瘫期手的自然恢复一般需要1个月时间[2],但临床上往往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导致患手肿胀、疼痛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软瘫期延长,甚至停滞于软瘫期.本文通过电针配合腕手矫形器治疗偏瘫后手功能障碍,旨在观察其对提高手的运动功能,减轻患手水肿及疼痛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究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前2周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后2周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CIMT治疗。在治疗后第1天、第15天以及第30天均进行ARAT评分以及FMA评分。结果:在ARAT评分及FMA评分方面,CIMT组第30天评分明显高于第15天,CIMT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CIMT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微信平台联合家庭访视对断指再植患者出院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断指再植术成功率也大幅度提升,但受我国国情及医疗条件影响,患者出院时再植手指基本成活,但手功能尚未恢复,后期需在家中长期进行功能锻炼;但受患者文化程度、自觉性及心理等因素影响,导致手功能康复效果不尽人意[1].微信作为新兴的电子交流平台,具有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及经济实惠的特点,普遍被人们接受[2].本文将微信联合家庭访视应用于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康复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手外伤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手外伤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术后应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指消肿时间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手指消肿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手外伤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有正性影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应用指骨外固定器固定指骨骨折手功能恢复探讨
目的 探讨应用指骨外固定器在固定指骨骨折及手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 32例指骨骨折均应用指骨外固定器固定,术后2d开始进行手指功能锻炼,术后8个月无需手术取除外固定器.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至2年,指骨骨折达骨性愈合时间为10~12周,手指功能恢复优26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应用指骨外固定器固定指骨骨折能达到坚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手指功能恢复,本组30例手指功能恢复优良.
-
术后早期手部活动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分析术后早期手部活动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因手外伤入住我院骨科病房患者478例,其中,男202例,女276例,均为肌腱损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9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 h即开始被动锻炼方案,术后14d开始主动锻炼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第7天开始被动锻炼方案,术后14d开始主动锻炼方案.记录患者伤口拆线时间,术后第28天的总指关节活动度(TAM)、Carroll手功能评分、双手握力以及拇指对指功能.结果 观察组拆线时间为(12.47±3.12)d,对照组为(12.33±3.14)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术后第28天TAM达标例数、Carroll手功能评分合格例数、患手握力、拇指对指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纯肌腱断裂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更快、更好地恢复患手功能,但应避免过度,量力而行,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
功能支具在烧伤后畸形手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功能支具在烧伤后畸形手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指烧伤后瘢痕畸形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常规治疗后,对每一位患者制定功能支具,并佩戴2周-6个月,同时给予康复训练护理干预.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其中114例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手部动作基本正确,外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手指烧伤后瘢痕畸形治疗过程中,功能支具是手部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同时辅以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
综合康复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手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综合康复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手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随机筛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共94例,对其进行分组:治疗组(n =48例,施以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n=46例,施以常规方法治疗),对两组手功能恢复效果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施以综合康复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手功操锻炼,可帮助手功能恢复.
-
急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手功能恢复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手功能恢复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116例急性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社会支持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54例)及C组(30例)3组.分别采用SSQ、MSSNS、QLQ-C30及MHISS评分量表对患者社会支持程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手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对SSQ评分与MSSNS、QLQ-C30及MHI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SSQ、QLQ-C30及MHISS评分显著高于B、C两组,MSSNS评分显著低于B、C两组(P<0.05);B组SSQ、QLQ-C30及MHISS评分显著高于C两组,MSSNS评分显著低于C两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SSQ评分与MSSNS评分呈负相关性(r=-0.323,P<0.05),与QLQ-C30及MHISS评分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2、0.487,P均<0.05).结论 急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状态评分呈负相关性,与生活质量及手功能恢复评分呈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