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诊断

    作者:张志晶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应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77例,均行CT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结果 77例均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总符合率为92.2%(71例),其中初期末梢型胆管癌CT诊断符合率为90.0%(18例),晚期末梢型胆管癌CT诊断符合率为93.3%(28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符合率为92.6%(25例).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应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值得大力推广.

  • 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效果

    作者:陈首刚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4月到2017年5月确诊的2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对其16层螺旋CT检查过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中,16层螺旋CT诊断准确27例,准确率为93.1%,其中,11例初期末梢型胆管癌的诊断准确率是90.9%,12例晚期末梢型胆管癌的诊断准确率是100.0%,6例肝门部导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是83.3%.结论 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16层螺旋CT准确率理想,应用价值高.

  • 3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分析

    作者:李向阳

    目的:观察分析3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 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均应用CT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晰、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同时还可以发现肿块边缘扩张的胆管及肝脏包膜回缩征等表现.增强扫描30例出现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轻中度环形增强、21例门静脉期出现中央网格样、斑片状增强、15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增强,整体呈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各组数据所占比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比较高.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王妍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进而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检查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3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回顾分析所有患者超声检查以及超声造影的影像学资料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超声造影检查可见患者增强检查存在"快进快出"表现,病灶在空间表现为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整体均匀增强以及环状高增强不向内充填,分别占到66.67%、13.89%、19.44%,其中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较其它两种表现更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筛查与诊断.

  • 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向上;聂江华

    目的:研究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进行螺旋CT以及增强扫描可以有效检查出所存在的病灶,确定病灶位置,并进行病灶性质的判定.进行磁共振成像以及增强扫描能够检查出全部的病灶,病灶位置判定清晰,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相比,所具有的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螺旋CT成像的速度显著优于磁共振成像,并且能够准确分辨出钙化.结论:螺旋CT和与磁共振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实效性.

  • 肝内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表现分析

    作者:彭翌;朱均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诊断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以便于术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10例,无假包膜13例,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4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8例,肿瘤周围胆管扩张12例,动态增强后特征性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对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定位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采用较多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 miR-145抑制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增殖

    作者:熊新魁;杜也牧;刘雨亭;顾殿华

    目的 研究miR-145调节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收集标本ICC癌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共38对;2种ICC细胞系:HuCCT-1和RBE;对其进行miR-145及NUAK1的表达调控.通过RT-qPCR检测miR-145和新式激酶家族1(NUAK1)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检测细胞周期观察细胞增殖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miR-145的靶基因;Western blot观察AKT通路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miR-145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NUAK1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两者具有相关性(P<0.05).miR-145过表达组和NUAK1干扰组细胞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HuCCT-1细胞系转染miR-145 mimics后,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野生型的荧光信号明显被抑制(P<0.05);过表达miR-145或抑制NUAK1后,pAKT和pFOXO1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miR-145可能通过抑制NUAK1及其下游通路抑制ICC细胞增殖,它有可能为ICC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道

    作者:高蔚;程羽青;蔡雷铭;周晓莉;顾文贤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e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胆道上皮分化的肝内恶性肿瘤[1].胆管细胞癌大多呈腺癌表现,甲状腺样胆管细胞癌为ICC的罕见亚型,全球仅2篇文献报道[2,3].本文为国内首次报道,旨在提高对此特殊类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

  • 肝脏肿瘤病理学研究展望

    作者:朱明华

    肝脏不仅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而复杂的功能,也是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好发的器官,其中原发性肝癌占肝脏全部肿瘤的85%以上,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二大组织学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我国则位居男性第三位.全球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我国占56%,约有34万人因肝癌死亡,为恶性肿瘤的第二死因.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肝脏肿瘤特别在肝癌病理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突破性进展还不多.

  • 免疫组化检测GPC-3与CK-19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娟;张曙光;孙颖;刘明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与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项目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的肝癌细胞标本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细胞癌7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对所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GPC-3与CK-19在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中GPC-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标本中CK-19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P<0.05).并且中低分化的肝细胞癌标本中GPC-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细胞癌(P<0.05).中低分化肝癌标本中CK-1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癌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GPC-3以及CK-19的表达情况可提升临床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GPC-3联合CK-19免疫组化检测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超声特征探讨

    作者:赵维群;姜东林;刘小铭;徐锦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灰阶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 对32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CC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ICC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境界不清,内部回声多样性,常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及局部胆管扩张;门静脉血流变细或消失是其彩色多普勒特征性表现.结论 超声检查在I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充分认识其声像图表现可提高术前超声诊断率.

  •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研究

    作者:陈重;邓旦;李茜;胡玫;陶杰;廖明松;吴晓波

    目的 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ama,ICC)的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22例患者肝内的29个病灶进行检查,记录病灶二维超声特点,观察超声造影各时相增强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肝内胆管细胞癌二维超声表现多样.(2)超声造影动脉相共观察到4种增强模式:①动脉相病灶整体高增强(20.69%);②动脉相不均质稍高增强(55.17%);③动脉相呈不均质低增强,中心大部分区域呈无增强,仅见树枝状稀疏血管伸入其中(10.34%);④动脉相呈周边环状高增强(1 3.8%).(3)病灶增强模式与病灶大小关系:长径≤2.5 cm的病灶动脉相多呈整体高增强,>2.5 cm的病灶则以不均质稍高增强为主(P<0.000 1).长径≤2.5 cm的病灶门脉相多呈低增强,>2.5cm者多呈等增强(P<0.000 1);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表现.(4)超声造影动脉相高增强部分,病理结果显示其内癌细胞较多,血管较丰富.造影示动脉相浅淡增强或充盈缺损部分,病理表现其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其内稀疏分布的血管,同时可见灶状坏死.结论 ICC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研究

    作者:沈海云;孔文韬;韩浩;闻宝杰;李霞;吴敏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HFIL)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搜集本院行超声造影的55例HFIL,对比分析其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点.结果 55例患者中,单发37例,多发18例,病灶平均大小(3.8±2.2) cm,以3 cm为界值将病灶分为两组比较其常规超声特点,其中病灶形态规则性及回声均质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分为三种模式,整体增强型(34.5%,19/55)、部分增强型(38.2%,21/55)、完全不增强型(27.3%,15/55).结论 超声造影对HFIL的诊断可提供更多信息,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作者:赵红佳;董宝玮;于晓玲;叶慧华;林晴;赵海波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提高该病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11例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常规超声表现及肿块造影各时相灌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示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边界不清.CDFI表现少血供型为主.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表现为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呈现周边厚环状、内部稀拉羽毛状高增强为特征.门脉相为造影剂快速退出.延迟相为病灶呈低增强的灌注特点,但强弱分布不均匀.结论 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正是基于该病的病理基础所决定的.

  •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附5例报告)

    作者:刘隆忠;李安华;江虹虹;裴小青;周建华;韩峰;林僖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5例患者接受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静脉注射SonoVue后,4例动脉期病灶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门静脉期可见动脉强化早的部分轻度消退,但整体仍可见造影剂继续向内部充填,延迟期全部病灶造影剂明显消退.1例动脉期边缘增强及网隔样增强,无向心性充填.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内血管稀少,癌细胞主要位于边缘部分,中央部分纤维组织丰富,可伴有坏死,这可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强化模式的病理基础.结论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对肝内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作者:韩聚强;李亚松;王帅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临床预后不佳.目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优势为显著,其能够较好判断出ICC病变的大小、形态、肿瘤对邻近组织侵犯程度以及是否对胆道系统、血管造成侵犯,进而判断出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助于ICC的定位、定性、分期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其固有的核磁共振影像学特征,能够与肝内其他疾病进行很好的鉴别诊断.由于目前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核磁共振影像学特征规律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报道,因此开展此项研究意义重大.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

    作者:陈丽华;刘爱连;宋清伟;汪禾青;孙美玉;解立志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肝脏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ICC 20例(ICC组)、HCC 32例(HCC组).所有患者均接受1.5T MRI常规T1WI、T2WI、DWI及DTI序列扫描,观察病变影像学特征.由2名观察者独立测量两组病灶DTI的弥散系数(D)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DWI的ADC值,分析其测量的一致性并进行组间比较.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及阈值.结果 ICC组9例(9/20,45.00%)病灶边界清晰,HCC组15例(15/32,46.88%)边界清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90).ICC组11例(11/20,55.00%)可见邻近胆管扩张,高于HCC组(4/32,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P=0.001).2名观察者测得的2组各参数结果一致性良好,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0.ICC组FA值(0.45±0.16)高于HCC组(0.3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的ADC值和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A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6,在界值为0.31时,鉴别诊断ICC与HCC的敏感度(85.0%)较高.结论 DTI的FA值对鉴别ICC与HCC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珂;姜玉新;戴晴;蔡胜;常小燕;夏宇;谭莉;高嫔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分别行常规超声及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 3例病灶在二维声像图上没有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均为少血供型,超声造影显示3例病灶均表现"快进快出"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门脉相病灶呈低回声,周边可见高回声环.结论超声造影在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对病灶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 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2例

    作者:刘涛;廖玉珍;李京雨

    例1女,54岁,因右上腹疼痛6个月入院.患者1989年因Caroli病行肝左叶切除、左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查体:体温39.0°C,右上腹触及拳头大小的肿物.化验:WBC 13.3×109/L,AFP 500ng/ml.腹部CT平扫:肝右叶见6cm×5cm×7cm大小低密度区,边缘较清楚,其内可见气体,肝尾叶增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肝右叶及尾叶病灶不规则环状增强(图1).肝穿病理:纤维坏死组织中可见少量腺癌细胞,考虑来自胆管.肝穿细菌培养:艾希氏大肠杆菌(+).

  • 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作者:孙典学;李文华;杨世锋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特点和动态增强CT表现.结果: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14例,管周浸润型4例,管内生长型2例.肿块型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扫描早期肿瘤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心部分早期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呈现持续性强化为特征性表现;管周浸润型表现为沿胆管树走行的分枝状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远侧胆管扩张,动态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管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动态扫描早期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延迟期无强化.结论: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ICC的形态学类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判断患者预后.

260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