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Sturge-Weber综合征3例报告
1 病例1.1 例1 女,6岁.因发作性抽搐2个月于1990年1月6日来就诊.查体:神志清楚,智力差,额中至鼻背区可见片状血管痣,左上下肢轻度肌萎缩,肌张力增高,左半身浅感觉减退,左巴彬斯基征(+).CT示右半球脑萎缩,右顶枕区点状钙化影.EEG示各导联均出现阵发性高电位的棘-慢、尖-慢综合波,右半球明显.TCD检查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正常,右MCA平均流速(Vm)明显低于左侧(右侧72 cm/s,左侧114 cm/s),伴有明显血管杂音.
-
烟雾病的研究进展
烟雾病首先由Takeuchi与Shimizu于1957年提出,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由于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起始部的管腔狭窄或闭塞,颅底侧支循环的毛细血管异常增多,形成模糊不清的异常血管网,与抽烟时喷出的烟雾相似,Suzuki与Takaku于1969年将该病命名为Moyamoya病(日语即“烟雾”的意思)[1].
-
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的方法[1].我科于2002 ~2004年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了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68岁,平均48.8岁.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36例(均经CT证实);先兆出血4例,表现为头痛及动眼神经麻痹.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14例,Ⅱ级13例,Ⅲ级 6例,Ⅳ级 2例,Ⅴ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位于后交通动脉24个、前交通动脉8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7个,其中多发2例;动脉瘤直径为0.5~1.5 cm.
-
大脑前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破裂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 2011年7月经手术夹闭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64排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瘤体直径在3~16 mm之间,位于A2段3个,采用翼点入路;A3段7个,采用经大脑纵裂间入路.结果 1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经显微手术成功夹闭.2例为多发动脉瘤,其中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一期予以夹闭,另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未予治疗.9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和其他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死亡.按照GOS预后评分,9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 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具备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夹闭DACAA,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大脑前动脉 A1段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关系的 CTA 研究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 A1段)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 ACoAA )形成的关系。方法分析173例患者的64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资料,并按CTA结果分为ACoAA组(83例)与正常对照组(90例)。观察指标:有无动脉瘤,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判定结果与手术及DSA结果进行对照。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结果 ACoAA组中显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者的比率达80.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6.7%(P<0.05)。结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另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与ACoAA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远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大脑前远端动脉瘤临床少见,治疗困难.文中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随访结果. 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患者资料,共15个大脑前远端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4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8个动脉瘤位于A2段,7个位于A3段.运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随访6 ~33个月.影像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评价患者的预后.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死亡.9例患者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存活患者临床预后满意,14例存活患者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随访中患者未发生破裂出血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复发率低.
-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 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式及技巧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本院2013年至2015年手术夹闭的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6例,对手术入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翼点入路的2例,纵裂入路4例,术中破裂1例;长随访18月,中度残疾1例,余恢复良好.结论 手术夹闭治疗该部位动脉瘤效果肯定,根据动脉瘤的部分,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有助降低病死率.
-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DSA特点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1]。在儿童中以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成人则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MMD合并动脉瘤比较罕见,而且其临床表现与单纯的动脉瘤不同[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7例成人出血型MMD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对比超声增强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增强强度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运用对比超声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分级与急性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6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行CEUS,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程度分为Ⅰ ~Ⅳ级,并检测所有斑块的厚度.结果 与非责任病灶侧相比,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检出低回声斑块53例(88.3%),经CEUS检测,责任病灶侧低回声斑块Ⅲ级增强患者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χ2分别为5.588,3.565,P<0.05),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责任病灶侧Ⅲ级与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责任病灶侧(χ2=8.394,P=0.004).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厚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9,P<0.001).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与病灶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有关,Ⅲ、Ⅳ级增强者斑块更易损,并随着斑块厚度的增加,斑块强化程度增加.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发生预测有一定意义.
-
20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显微手术临床分析
脑前循环系统主要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组成,它约占颅内动脉瘤的87%~97%左右[1].
-
颅内动脉瘤125例护理体会
2001年3月~2007年5月,我们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25例,男25例,女100例,32~72岁,平均47岁.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5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64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右颈内动脉-脑动脉瘤1例.
-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52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们共为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前动脉7例,眼动脉瘤2例.为颅内动脉瘤.均行介入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的技术.
-
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的CT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评价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类型以及变异率.方法 收集1687例行脑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数量和类型,存在A2段变异者统计其A1段的变异类型以及伴发的脑实质病变.结果 1666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共发现3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变异率为1.86%(31/1666),其中三倍体大脑前动脉14例,变异率为0.84%(14/1666);开窗畸形4例,变异率为0.24%(4/1666);奇大脑前动脉13例,变异率为0.78%(13/1666).合并A1段变异者11例,变异率为35.5%(11/31).31例患者中15例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或/和脑白质脱髓鞘,9例伴发脑实质出血,7例脑实质未见明显病变,未发现合并脑动脉瘤.结论 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大脑前动脉A2段的解剖变异,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
健康人群的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的MRA的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评价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段)变异类型及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6例无明显脑部病变及血管病变的MR影像资料,统计分析A2段变异情况,若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存在变异,则归为变异组,余下受试者随机选择3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比较变异组与对照组ACA-A1段的变异率.结果 共发现77例MRA图像显示A2段存在变异,变异率为2.4% (77/3146),其中奇大脑前动脉44例,三倍体大脑前动脉32例,A2段开窗变异1例;变异组的A1段变异率41.6% (32/77),其中A1段发育不良21例,A1段缺如8例,A1段开窗3例;对照组A1段变异率为14%(42/300),其中A1段发育不良33例,A1段缺如9例;变异组A1段变异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7,P<0.01).结论 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存在多种变异,在分析MRA图像时正确认识这些变异是很重要的,且有助于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的术前计划制定.
-
普萘洛尔扩张脑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应用超声多普勒对7只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犬左侧的半球脑血流动力学及同侧的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分支的血流速度进行了同步无创性测定,观察到静脉注射小剂量普萘洛尔不引起降压作用,但可在脑血流灌注压维持相对恒定情况下,增加半球脑血流量,减慢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管分支的血流速度.结果提示,小剂量普萘洛尔可增加脑血流,是由于颅内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少所致.
-
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脑动脉血流分流观察
目的 观察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后,其远端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向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方法 选择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证实的单侧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9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5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49例),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ACA、P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据此判断是否有ACA、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患侧PCA向同侧MCA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未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患侧ACA向同侧MCA均未形成脑血流分流.依据脑血流分流的形成情况,判断患侧P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47例,没有患侧A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结论 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患侧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特征,没有明显的患侧A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现象.
-
鲁西南地区103例烟雾病患者病因分析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点.脑血管造影显示,烟雾病患者脑底部异常增生的血管网形状如同吸烟时喷出的烟雾,故称其为烟雾病[1].2007年1月~2011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了103例烟雾病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
目的 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和前交通动脉(AcoA)及其穿支数目、走行、分布区域.方法 1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ACA的A1段和AcoA发出穿支的部位、走行、数目及分布区域.结果 翼点入路可以很好暴露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A1穿支包括回返动脉、前穿动脉、丘脑下部穿通支.AcoA穿支均起自后壁和上壁,平均3.2支,止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背面和前穿质.结论 经翼点入路观察到了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的解剖结构.
-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
急性乙醇中毒致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1例报告
患者男,40岁。以“急性乙醇中毒致右上肢麻木无力伴言语笨拙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大量饮酒后昏迷,自行清醒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伴言语表达困难,表情淡漠,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无头晕及视物旋转。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未服用降压药物。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病史。于当地医院按急性脑梗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查体:血压143/80 mmHg ,神志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上肢肌力3级,左上肢浅感觉减退,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NIHSS 评分4分, mRS 评分3分。头部MRI+MRA+DWI显示右侧额叶、颞叶、顶叶、颞顶针三角区和半卵圆中心可见点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缘欠清晰,形状不规则, T1 WI 呈稍低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未见异常。DSA检查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起始段不光滑,狭窄率约90%,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未显示;前交通动脉开放,右侧大脑后动脉经皮层支向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偿供血;双侧大脑前动脉均有左侧颈内动脉供血。胸腹部CT未见异常。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全血黏度增高。诊断:分水岭脑梗死。给予积极补液、抗血小板集聚、稳定斑块、改善循环、针灸康复等对症支持治疗,半个月后好转,因拒绝脑血管介入治疗而出院。出院时NIHSS评分1分, mRS评分1分。嘱患者继续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