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酷似脑瘤的天幕下隐源性化脓性病变1例
患者吴X,男,47岁,住院号283797,因反复头痛10个月,加重1月伴呕吐入院.患者于1998年2月起感头痛,呕吐2次,未经任何治疗数日后缓解,以后数月时有头痛,近1个月来头痛加重,有时伴呕吐,CT扫描提示右枕部占位伴脑水肿,病程中无发热感染史,亦无五官炎症史.检查:神清,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血象WBC 9.2G/L,Lym 1.0G/L,MOn 1.2G/L,Grn 7.0G/L.头颅MRI提示小脑幕、横窦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右横窦、天幕脑膜瘤.于1998年12月2日在全麻下行右枕反钩形切口,天幕上下联合入路开颅病变切除术.术中见枕部硬脑膜粗糙增厚,脑膜脑部分粘连,近横窦处硬膜渐增厚呈瘤样改变,质地硬,呈黄白色,右侧横窦已闭塞,病变累及同侧小脑幕,病变厚处达2.5 cm,与小脑上面、枕叶脑组织粘连不清,血供中等.剪除受累的枕部硬膜,右侧横窦及同侧受累天幕,窦汇处残留少许病变电凝之.取枕部帽状腱膜修复缺损硬脑膜.术后恢复满意.病理诊断:脑膜慢性感染性显著胶原纤维增生并透明变性,伴陈旧性微小脓肿形成.
-
胃B细胞MALT淋巴瘤一例
B细胞MALT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亚型,可见于肺、乳房、膀胱、眼结膜、肾、肝、皮肤、唾液腺、甲状腺、胸腺,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多数发展缓慢,预后较好.其中低度恶性B细胞MALT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且多好发于胃[1].现将2002年6月收治的经CT、胃镜检查、活体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例胃B细胞MALT淋巴瘤报道如下.
-
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影像表现二例
病例资料病例1,男,66岁,胸痛、胸闷伴低热1年余,既往无结核病史.入院查:WBC 6.1g/l,ESR 40mm/h,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支气管刷片未找到癌细胞及抗酸杆菌,痰涂片未找到细菌.胸片示双肺片状不规则密度增高影,诊断为双肺感染性病变(图1).CT:双肺慢性感染性病变并右侧支气管扩张、右侧胸腔积液(图2).B超:双肺异常回声团、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MRI诊断为双肺感染性病变并支气管扩张、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图3).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象.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图4).行化疗后,肺部病变明显好转出院.
-
针灸治疗肛裂临床进展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慢性感染性的梭形溃疡.肛裂的治疗分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作为非手术疗法之一的针灸疗法,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依据,在调畅大便和缓解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方面,有独到之处,疗效较好.十四正经中有任、督、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肛周,故临床上根据辨证,多取上述四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为主治疗本病.现就近10多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有关临床资料综述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贫血
许多慢性疾病影响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贫血.近几年这些疾病的范畴有所扩大,超出了典型的慢性感染性、炎症性及肿瘤性原因,如心力衰竭亦可引起贫血[1].
-
陈旧性肛裂手术治疗100例临床观察
肛裂是肛门直肠三大常见病症之一,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慢性感染性的梭型溃疡病变.临床表现有肛门部周期性疼痛、大便出血、便秘等症状.
-
AEM治疗肛瘘30例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发生率仅次于痔而居第二位.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1],其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术、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术等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共同的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6~8周伤口愈合期)、部分病人可出现肛门功能受损(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
-
肛瘘的现代外科治疗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下端)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一种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也称为"肛管直肠瘘".在临床是极为常见而又较难处理的外科疾病,特别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术后复发率在10%左右.
-
肛瘘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及外口三部分组成.大多数肛瘘为原发性肛瘘,即源于肛门腺的非特异性感染,形成肛门周围脓肿后的一种发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