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弹性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伟

    目前随着血管腔内器械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在降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发生在升主动脉以及主动脉弓部的病变确仍然没有较可靠的系列产品投放临床.为了设计适用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病变的支架型血管,我们需要了解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的血管弹性特点,所以研究主动脉弹性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于主动脉弹性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 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进展

    作者:何延政

    随着血管外科疾病发病逐年增多和学科发展,人工血管和支架型血管移植物应用的增加,移植物感染也倍受关注.

  • 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指征的商榷

    作者:汪忠镐

    在纪念Chales Dubest 成功切除腹主动脉瘤50周年的日子里,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瘤(IRAAA)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此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经典手术.近十余年来,微创血管外科应运而生,首先由Mass(1984)、Balko(1985)、Wright(1987)和Lazazus(1988)提出了以微创法用支架型血管治疗本病的设想和实验研究[1-2],且后者获美国FDA许可.阿根廷Parodi(1991)首先获得临床成功[3],所用的是球囊扩张式Palmaz支架覆以针织聚酯.但在其早期,置放支架的技术成功率仅占50%.尽管如此,此术轰动了外科界,且随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现在支架移植物已有十余种,如Aneurex 、Zenith、Ancure、Vanguard、Stenter、Endologix、Gore Excluder、Lifapath、Talent、Anaconde、 Micorport (上海微创公司)等,目前此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血管移植物感染的外科诊治15例体会

    作者:施德兵;符伟国;郭大乔;陈斌;蒋俊豪;史振宇;王玉琦

    目的 评价人工血管移植物和支架型血管移植物感染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5-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5例血管移植物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同期共施行血管重建手术1316例,其中发生血管移植物感染15例,发生率为1.14%.13例发生在手术后4个月以内(86.7%);2例发生在手术后4个月以后(13.3%).血管移植物感染的临床表现为移植物外露伴伤口溢脓、发热或败血症、腹股沟区肿胀或窦道形成、吻合口大出血、移植物和/或远端肢体动脉搏动消失、远端肢体坏疽.外科治疗包括:(1)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术加局部抗生素溶液灌洗;(2)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加截肢术;(3)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加近远端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重建术;(4)单纯清创引流术加局部抗生素溶液灌洗.15例中11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 血管移植物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死亡率和截肢率高,早期诊断、外科积极处理可改善预后.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变化

    作者:郭伟;盖鲁粤;刘小平;张国华;梁法启;李荣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5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改变. 结果修复后内脏动脉供血改变:完全真腔供血但狭窄的7条血管中,6条修复后狭窄消失,1例修复后狭窄无变化;真假腔同时供血的22条血管中,21条修复后完全恢复真腔供血或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例供血形式无变化;完全假腔供血的2条血管修复后,1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条供血形式无变化;无供血的5条血管中,4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条无变化.36条被破坏的内脏动脉中修复后真腔供血改善88.9%,真腔供血无变化11.1%,无真腔供血减少. 结论腔内修复前被夹层破坏的内脏动脉供血形式以真假腔同时供血为主;腔内修复技术有利于被破坏内脏动脉恢复真腔供血.

  • 郭伟教授谈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策略

    作者:

    2014年5月26日,由解放军总医院在北京举办的解放军总医院主动脉开窗技术国际培训班上,血管外科主任郭伟教授提出“腔内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合适解剖的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但依然要发展开窗术和分支支架型血管,原因是腔内修复技术从原理上要求病变有充分的近端和远端锚定区,而很多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却紧邻内脏动脉或者累及内脏动脉,这种病变是常规腔内修复技术的禁忌。发展开窗和分支支架型血管是为了腔内重建内脏动脉,从而解决复杂病变的锚定问题”的核心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据了解,本次主动脉开窗技术国际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来自泰国曼谷和宋卡。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常规开展腹主动脉瘤(AAA)开窗术的医疗中心并不多,但亚洲各个国家医生的学习热情却非常高涨,其原因在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血管性疾病都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居民死亡原因。动脉瘤作为血管疾病的代表性病种,其中67%为腹主动脉瘤。数据显示,对AAA人群进行必要的超声检查监测可使10年内AAA的相关死亡风险至少降低50%,人群全因死亡率减少0.5%。继欧洲和北美大陆广泛推广对于<65岁男性人群的AAA筛查和临床干预工作之后,亚洲国家的血管外科医师也在积极地呼吁政府的关注。301医院血管外科作为国内早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常规应用Zenith开窗支架型血管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医疗中心,目前已完成14例病人,平均年龄78.8岁,多数伴随有冠心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COPD等多种疾病。在这些病例中常用的方式是肠系膜上动脉开槽和两个肾动脉开窗的设计。技术成功率100%,Ⅰ型内漏率3个月3.6%。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郭伟;盖鲁粤;张国华;梁发启;李荣;刘小平;孔庆龙;赵绍宏;蔡剑鸣;杜洛山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设计合理支架型血管;经股动脉在透视下将移植物放置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重建血流通道;术后严格按照预期方案进行随诊,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34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无中转开腹手术.原发性内漏5例.神经并发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1例.无肾动脉梗塞、肢体栓塞、结肠缺血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4.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0%(0/34),总死亡率3%(1/34).随访过程中发现2例原发性内漏转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继发性内漏2例.本组患者1个月后内漏发生率11.7%(4/34).1例髂动脉支架滑脱经二期腔内治疗.无内漏患者平均瘤体大直径术后6个月、12个月、2年较术前有明显缩小(P<0.01).2例继发性Ⅰ型内漏随访中瘤体增大,1例进行二期腔内治疗.结论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内漏血是该技术主要并发症.随访工作是整个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瘤腔被完全旷置、随诊过程中瘤体不增长是治疗的终目的.

  • 经颈动脉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附1例报告)

    作者:郭伟;刘小平;梁发启;杨代华;张国华;孙立;宋青;赵绍宏;盖鲁粤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对1例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之前做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旁路术;经右颈总动脉将修改的分叉支架型血管主体放入升主动脉,长臂位于无名动脉.短臂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延伸至降主动脉.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实现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主动脉病变的微创治疗.结果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被隔绝,脑、躯干、四肢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可能成为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新的腔内治疗模式.

  • 腔内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小平;郭伟;张国华;梁发启;李荣;马冰;白冬晓;黄丽洁

    目的研制适合升主动脉夹层的支架型血管,探讨支架型血管放置的合理途径和方法;观察支架型血管放置后模型动物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评估临床腔内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和人造血管为材料制作支架型血管系统,以犬制作升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通过输送器在透视下将支架型血管经主动脉弓的头臂分支动脉释放在模型犬升主动脉适当的位置内,使支架型血管覆盖犬升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内膜撕裂处,使夹层内口封闭,再经髂股动脉在降主动脉起始段放置合适的裸支架一枚,用来纠正或预防夹层在远处的产生和蔓延.结果 7例实验动物升主动脉夹层模型均相当于DeBakeyⅡ型;7例实验动物中有5例经右锁骨下动脉,1例经头臂干动脉(预先行右颈总动脉、主动脉弓人造血管临时性转流),1例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送入输送系统;支架型血管均准确迅速地放置在升主动脉内,覆盖夹层内破口位置,即刻造影显示,无明确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影象;术后观察7例实验动物,2例由于失血过多等原因术后未能复苏外,另5例均于术后24h内复苏,3天内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期间内,神态、视听反射正常,四肢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一周内尸检观察5只实验动物显示升主动脉内支架型血管完好,有1只支架型血管向远端移位约1cm,夹层内破口被支架型血管完好封闭.结论此实验设计制作的国产支架型血管系统及选择的输送途径合理、可行;升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作有待进一步完善;选择合适的升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应用应是安全、可行的,将给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作者: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梁法启;张国华

    目的 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 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 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 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 开窗式支架型血管重建主动脉弓1例

    作者: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1 病历简介病人,男,28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2个月,声音嘶哑伴呕血2d.病人2个月前突发胸痛,当地医院诊断"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所用的移植物为38mm×38mm×100mm Talent(Medtronic Co.USA)支架型血管.

  • 对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瘤腔内疗法的慎言

    作者:汪忠镐

    Chales Dubest成功切除腹主动脉瘤已50周年,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IRAAA)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开展,早使此术成为一种常规的经典手术.近10余年来,微创血管外科应运而生,首先由Maas(1984)、Balko (1985)、Wright(1987)和Lazazus(1988)提出并进行了以微创法用支架型血管治疗本病的设想和实验研究,且后者获美国FDA(美国卫生教育与福利部)许可.阿根廷的Parodi(1991)首先获得临床成功[1],所用的是球囊扩张式Palmaz支架覆以针织聚酯.但在其早期,置放支架的技术成功率仅占半数病人.尽管如此,此术轰动了外科界,且随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现支架移植物已有10余种,如AneuRx、Zenith、Ancure、Vanguard、Stenter、Endologix、Gore Exclucler、LifePath、Talent、Anaconde等,目前此术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