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在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在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结果 试验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与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铁蛋白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3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用于评估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综合评估.
-
肝性脑病的诊治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指由各种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综合征,是严重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依耐于临床表现以、辅助检查及排他性诊断.早期HE具有可逆性,若进展为肝昏迷者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对改善HE的预后十分重要,本文对HE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初期临床观察
目的 探索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集自体骨髓并用负收集混合法分离干细胞,采取股动脉介入方法回输干细胞.结果 肝功得到部分改善.移植术后4周、8周肝功结果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大程度改善,术后4周总胆红素平均值35.2±7.2umol/L,与术前胆红素平均值48.5±10.7μmol/L,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术后8周白蛋白平均值33.6±8.6g/L,比术前白蛋白平均值28.2±9.4g/L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肝功也有好转,但是总胆红素下降及白蛋白升高均不显著.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使慢性肝功能衰竭得到有效治疗.
-
护理干预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方法 将237 例患者分为干预组109 例和对照组128 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结果 干预组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7.34%,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17.97%,其中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
-
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56例采用人工肝疗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入组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8例,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家庭支持的Apgar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而家庭支持Apgar评分则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9/28),显著高观察组的7.14%(2/28)(P<0.05).结论 在人工肝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疾病的康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血浆置换(PE)治疗的114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14例患者中,男80例,女34例,年龄36~74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12例,均为药物所致.102例慢性肝功能衰竭,均为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其中慢性重症肝炎64例,肝硬化36例,肝移植术后2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死亡组,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及12周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PA、PTA、血氨、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ALB、血清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评分增加、血氨增高及PTA降低是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很好预测因素(P<0.01),PA及血清Na降低亦是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2周生存率为34.48%.结论 Child-Pugh评分、血氨、PTA、PA、血清Na与患者预后相关,提示降低血氨、改善凝血状态、纠正低蛋白血症及低钠血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
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单铵、间断应用白蛋白、血浆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5%葡萄糖溶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ALT、TB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显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可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加快黄疸减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肝功能衰竭并发肝性脊髓病3例
例1,男性,51岁,山西长治人.因间断乏力11年,双下肢进行性无力2月于2005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11年前感乏力、纳差、查肝功能ALT 87 U/L、AST 94 U/L、TBil 72.1 μmol/L、Alb 35 g/L,肝炎血清标志物示HBsAg(+)、HBeAg(+)、抗HBC(+),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口服"护肝片"等药物治疗.
-
慢性肝功能衰竭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我们从近年来开展清热利湿退黄佐以健脾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1],临床证候调查发现:肝功能衰竭发展过程中湿热蕴阻型约占51.67%[2],采用"清热利湿退黄佐以健脾"法治疗肝功能衰竭在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确诊为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中成药护肝退黄,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记录治疗第4周和第8周后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blood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的变化情况;记录腹水深度及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ALB、胆碱酯酶、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腹水深度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1.6%,对照组有效率为53.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疗效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慢性肝功能衰竭 解毒化瘀颗粒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
11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构成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肝衰竭的病因构成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构成情况;并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1例及死亡组49例,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10例慢性肝衰竭的患者中,HBV 感染占69.09%(76/110),HCV 感染占8.18%(9/110),酒精性肝病占14.54%(16/110),自身免疫性肝炎占2.7%(3/110),其他原因占5.4%(6/110)。死亡组年龄≥50岁、肝硬化以及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及腹水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是罹患慢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年龄≥50岁、有肝硬化基础、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及腹水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
050急性和慢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肝血小板生成素mRNA水平
-
吲哚氰绿清除实验与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吲哚氰绿清除实验与肝功能衰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3例慢性乙肝患者,6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肝功能衰竭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吲哚氰绿清除率(ICGR15)、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CHOL)、胆碱酯酶(CHE)、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等常规临床生化指标;采用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筛选提示肝功能衰竭的关键指标。结果 TBIL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ALT、PA、CHOL、CHE、PT、ICGR15均可以作为提示肝功能衰竭的关键指标;ICGR15与患者年龄、PT值呈正相关(r=0.316、0.517,P<0.05),与患者 PA、CHOL、CHE 呈负相关(r=-0.476、-0.321、-0.527,P<0.05),与 ALT无密切关联(P>0.05)。结论 ICGR15可以作为诊断肝功能衰竭的关键参考;可以较好地反应肝脏合成功能。
-
血浆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肝脏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各种急、慢性因素都可能损害肝脏,导致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体内各种有毒物质得不到及时清除,从而引起肝功能衰竭以及全身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人工肝是能暂时替代或模拟正常肝脏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药物中毒性肝病及肝移植前替代治疗等.
-
脐血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乙肝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每个病人干细胞的回输量均在(2~5)×107/L.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脐血干细胞肝动脉移植后4~12周患者一般情况明显好转,肝脏合成、代谢、再生等相关指标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脐血干细胞肝动脉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近期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