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多少痛可以不再重来——透视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深度伤害
焦点的焦点"欣弗"警钟为谁再次而鸣"欣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再次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认识
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重要工作,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监护患者的药物治疗全过程,认识、发现和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R),对配合救治ADR病例和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
回顾若干处方药的淘汰史,重视药物的临床再评价
1对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历史回顾1956年,在德国上市了一种新药,名为沙利度胺(反应停),该药可消除孕妇常见的呕吐、恶心、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妊娠反应,上市后十分畅销.但到了1962年,仅在德国就出生了8816例畸胎--海豹肩胎儿,在日本也有1002例产妇生产了海豹肩胎儿,截止于1963年,全世界共出现了11000多例.由此,全世界立即停用该药,9个月后海豹肩胎儿才停止出现,但后果已无可挽回,约半数畸形儿童已死亡,存活者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另一事件是磺胺二甘露醇制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应用二甘露醇制备磺胺药制剂,上市后仅2个月就造成358人中毒,其中107人死亡(多是儿童).这两起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震惊全球的药源性灾害的经典范例.纵观20世纪,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如二硝基酚、三苯乙醇、氯碘喹啉、氨苯唑林等事件),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深重的危害和教训.但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又层出不穷,在此,笔者仅举数例说明.如,1991年7月由美国Abbott公司上市的抗感染药物替马沙星可致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肝中毒、低血糖(替马沙星综合征),已使3例患者死亡,相隔3个月后即从市场撤出[1].另外,长效和强效的第3代钙拮抗剂米贝拉地尔上市后不及1年便被发现可能有致命性的破坏心律作用,之后也被退出市场;此外,克林沙星尚未上市,便被发现有严重的肝脏毒性而被终止开发.以上这些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频率都足以使人们震惊.诚然,鉴于药品的双重性,新药中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在所难免,虽其几率微小,但面对临床的第一线,任何在研制、审批、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在患者身上都有可能成为100%的遗憾或罹难.本文回顾20世纪末上市新药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撤出市场和受到警告的新药),旨在提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慎重地选择和应用,加深对新药不良反应谱的认识,提高对新药上市后监察(PMS)的意识,以减少由于新药研制过程中的局限而带来的潜在危险.
-
暗访京城50家医院医师安全用药水平状况47家医院医师未识出"问题处方"令人震惊
我国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500~1000万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可达25~50万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占药物不良反应的7%.医师用药水平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用药安全.
-
药品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本刊上期刊出<谁该对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负责>一文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读者们纷纷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要求对此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期我们将继续邀请有关专家透过拉米夫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进一步的科学诠释.文详见5版<医生论坛>.
-
社区药学服务体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的用药所致.据联合国2006年公报:2005年除正常的疾病致死外,全球人口非正常死因中,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排序第一[1],而我国目前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有资料表明: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也充分说明了药师在向患者提供合格药品的同时,提供全方位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其中开展社区药学服务是直接、基层、贴近居民生活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门诊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分析门诊常见不合理处方的情况,探索有效的干预途径。方法:对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情况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主要有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或缺项、无指证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给药等现象。结论:应充分发挥窗口发药药师的审方职责,及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
对儿科用药安全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而住院,死亡人数约19.22人[1].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方面不同于成人,故在儿科用药时要注意其特点:(1)儿童时期的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2)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高,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3)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不良反应和中毒;(4)小儿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5)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定药物应用会影响其发育,某些中枢抑制药甚至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必须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下面对其中部分常用药物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
浅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经过中医药医学专家不断研发制新,将中草药制成了多种多样的中成药,通过大量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诸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
药物安全性评价实施GLP的意义
20世纪,全世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如30年代美国的“磺胺酏剂”事件,50年代法国的“有机锡中毒”事件,60年代德国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以及70年代日本的“氯碘喹啉”事件.正是这众多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政府意识到规范药品临床前研究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陆续出台了GLP法规.随着我国药品研发总体水平的提高,为使我国药品走上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
药物引起的风湿性疾病现状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道增多和由药物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对人类产生的严重危害,药物的不良反应日趋引起政府和医师的重视.审视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依据临床有效证据和权衡药物效率和毒性比,针对个体病人慎重选择治疗或随访,或选择佳的治疗策略,告知病人好处和坏处并与之交换意见,是现代医学需要建立的模式.近年来,国内外杂志陆续报道有关药物引起的风湿病病例,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数例药物引起风湿病的病案,复习有关文献将近期应用有关药物引起风湿病报道进行总结,与同行共享信息,并提醒重视药物引起的风湿病.
-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ADRs)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Es)是ADRs监测和临床医疗实践涉及的两个重要基本概念,正确区分和识别意义重大.该文对ADRs和ADEs概念、特征界定、药品-ADRs因果关系判定及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介绍.
-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
抗菌药物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细菌感染疾病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药源性疾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增多,细菌耐药性增强.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处方,旨在规范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减少细菌性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
双重核对与用药疏失
用药疏失也叫用药差错,是指"任何可避免的事件,由于医疗专业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的使用药物不当,从而造成患者伤害或用药不合理[1]".1992年由美国药典委员会(USP)和安全药物使用机构(ISMP)总结的用药疏失主要有5类:(1)曲解引起;(2)计算错误引起;(3)管理不当引起;(4)书写难以辨别引起;(5)口头表达错误引起.在美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有45%是由用药疏失引起,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相关的患者死亡中,有1%可归于用药疏失[2].
-
药品说明书越长安全性越低吗
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其中有19万人因此死亡.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我国现有的180万名聋哑儿童中,60%是由用药不合理引起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让很多患者在购药和服药过程中产生了戒备与抵触心理,在治疗中或自行减量或停药.那么,是不是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越多,该药的安全性越低,或者说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就越高?
-
本院2008.1~2010.5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目的 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的人员构成、药物品种和反应类型以及发生次数等特点,通过分析,提出建议以引起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重视.方法 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集中归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64起,涉及患者64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46人.涉及的药物品种共有22个,其中注射剂17个,口服制剂5个.涉及静脉给药为52例,口服给药12例.讨论对本院发生的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类别,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和主要临床表现等因素进行了讨论,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