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患者肺组织微生物组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肺部病灶坏死区、肉芽肿区和正常肺区的微生物组基本特征.方法 选取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10例临床及病理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的组织标本,通过显微切割技术分别获得FFPE组织的坏死区、肉芽肿区和正常肺区.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其微生物组特征.结果 肺结核患者肺部切除标本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门水平,相对丰度>1%)有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Firmicutes、TM7和Bacteroidetes.在门水平上,坏死区、肉芽肿区和正常肺区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未见差异.在属水平上,主要有7个类群(相对丰度>1%):坏死区、肉芽肿区、正常肺区相对丰度Ochrobactrum分别为(50.70±6.76)%、(56.18±7.50)%、(61.31±7.95)%;Sphingomomas分别为(7.50±2.07)%、(7.69±1.29)%、(3.81±2.08)%;Corynebacterium分别为(5.39±2.39)%、(5.23±1.39)%、(7.43±3.56)%;Brevundimonas分别为(1.67±0.42)%、(1.75±0.67)%、(2.09±0.34)%;Brevibacterium分别为(2.38±2.23)%、(2.60±2.60)%、(2.29±0.64)%;Sphingobacterium分另别为(0.72±0.31)%、(0.78±0.26)%、(1.20±0.38)%和Enhydrobacter分别为(1.25±1.28)%、(0.31±0.19)%、(0.67±0.80)%.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Adonis分析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上,坏死区和正常肺区,肉芽肿区和正常肺区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4和4.76,P值分别为0.005和0.002).Myc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非常低,主要存在于肺结核病灶的坏死区[(0.81±1.92)%].配对样品检验结果表明Mycobacteri um的相对丰度在坏死区[(0.81±1.92)%]和肉芽肿区[(0.01±0.01)%]、坏死区和正常肺区[(0.01±0.0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10和-2.37,P值分别为0.036和0.018).结论 结核病患者肺部自坏死区、肉芽肿区到正常肺的组织变化中,Sphingomonas、Enhydrobacter、Kocuria和Myc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Ochrobactrum和Sphing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肺结核患者肺部菌群的变化特征可能与肺结核的发病有重要关系.
-
二代测序技术对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二代测序技术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来华山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34例,在华山医院进行二代测序,并跟踪随访临床诊疗结局.送检标本(支气管灌洗液4例,脑脊液18例,胸腔积液4例,脓液3例,腹腔积液、肝组织各2例,关节积液1例)均在BGISEQ-100平台上行二代测序,测序所得病原序列和病原数据库进行比对得到终结果.二代测序结果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唯一匹配序列为阳性,未检测到唯一匹配序列为阴性.以符合各类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病理诊断为结核感染、Xpert MTB/RIF检测阳性及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等4项中至少1项即为确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临床可疑活动性结核病且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为临床诊断患者;有其他病原学依据或临床排除活动性结核病者为非结核感染.分析二代测序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9例,其中Xpert MTB/RIF检测阳性6例,病理诊断为结核感染4例,培养阳性3例,结核核酸PCR检测阳性1例;临床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10例,非结核感染患者15例.在确诊及临床诊断患者中,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11例,敏感度为57.9%(11/19),特异度为100.0%(15/15).在确诊患者中,二代测序技术的敏感度为66.7%(6/9);在同步进行Xpert MTB/RIF检测与二代测序的31例标本中,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两者的特异度均为100.0%(15/15),敏感度分别为37.5%(6/16)与50.0%(8/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 test,P=0.727).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能够较为快速地检测多类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且其敏感度及特异度与Xpert MTB/RIF相当,可以作为确诊试验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早期辅助诊断.
-
分子诊断技术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传染病能够得到有效防控的条件和前提就是传染病病原体的准确检测,同时传染病病原体的准确检测也是科学给药的基础.但是,原有的病原体分离和培养等方法 无法满足防控疾病和临床诊疗的需求.分析诊断技术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文对新一代的分子诊断技术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此领域的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
2013-2014年无锡市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大量研究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4].2010年欧洲生殖道感染和肿瘤研究组织(EUROGIN)宫颈癌预防指南指出,目前的证据支持单独使用HPV DNA检测作为≥30岁宫颈癌的初步筛查方法[5].2012年无锡市仅在无锡新区内试点采用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并结合新柏氏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cytology test,TCT)检查作为HPV阳性结果的分流,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起,该筛查手段推广至全市范围,以期了解无锡市HPV感染情况及在宫颈病变患者中HP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
-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诊治遗传性肿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遗传性肿瘤由特定致病基因突变所致,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控遗传性肿瘤有效的方法.高通量测序等基因检测技术突破了系谱分析对家系的限制,为遗传性肿瘤的诊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本文通过简要介绍遗传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总结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遗传性结直肠癌等常见遗传性肿瘤和复杂及罕见遗传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探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标本不同二代测序平台性能比较
目的 应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标本,以相同的建库方法,比较二代测序(NGS)技术Illumina公司的Miseq和Thermo公司的Ion Torrent PGM两个平台的性能和一致性,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204例肿瘤FFPE标本,包括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104例结直肠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相同的病例,一次提取DNA后,相同DNA的量采用相同试剂盒建库,质控合格后分别在Miseq和Ion Torrent PGM平台测序.使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PCR法以及Sanger测序对双平台检测不一致的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04个FFPE标本,两个平台共同分析了197个标本.发现Miseq平台测序标本产出的reads数目高于PGM平台(中位数:391634比298030,P<0.01).与人类参照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Miseq平台测序标本的比对率高于PGM平台(中位数100.0%比99.7%,P<0.01).Miseq平台测序标本的中位测序深度高于PGM平台(中位数853×比698×,P<0.01).两个平台共检测到236个突变,其中221个突变被两者同时检出(一致率93.6%).Miseq平台比PGM多检出11个突变,而PGM平台比Miseq多检出4个突变.经ARMS?PCR方法及Sanger测序验证,Miseq平台对于低频突变的检测结果更为可靠,两者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假阴性是由变异频率低于试剂盒报告范围(5%)及石蜡标本保存时间较长导致.结论 与PGM平台相比,Miseq平台测序在标本产生的reads数目、比对结果以及覆盖深度方面均表现出了更高的测序质量,且检测结果更为可靠.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标本量和实际的通量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平台辅助肿瘤分子检测.
-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
目的 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 LyP)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了解该病肿瘤细胞全基因组外显子突变及凋亡热点通路上的基因突变富集情况.方法 对20例LyP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SP和EliVision法染色,对2例LyP C型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 20例LyP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8.6岁.19例表现为多发丘疹、结节,1例为单发结节.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均存活,生存时间20~155个月.组织病理:LyP A型6例,B型3例,C型10例,D型1例,主要病变位于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四型主要的浸润方式分别为楔形、带状、片状、结节状.免疫组织化学:20例LyP中17例表达CD30,均为大瘤细胞.不表达CD30的3例均为B型.16例表达CD3,17例表达CD4,8例表达CD8,16例表达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10例表达颗粒酶B,1例表达CD15,1例表达CD20(呈局灶阳性),均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2例LyP C型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检测到共有的非同义突变为101个,其中错义突变87个,错义突变/移码缺失6个,错义突变/非移码缺失2个,移码缺失5个,错义突变/同义突变1个.突变基因Syndecan-1(SDC1)、COL4A1、Laminin-5富集到细胞外基质受体的通路上.结论LyP临床病理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预后较好.SDC1、COL4A1、Laminin-5基因突变或与LyP 皮损的复发或者进展、转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淋巴瘤相关.
-
靶向二代测序检测结直肠癌肠镜活检标本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评估结直肠癌患者肠镜活检标本中的DNA是否足以进行基于扩增法建库的二代测序(NGS)检测以得到合格、准确的基因分析结果并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小组织行NGS检测提出质控建议.方法 依据标本纳入标准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109例患者的肠镜活检FFPE标本109份,提取DNA,采用OncoAimTMGene Panel在Miseq平台进行基于扩增法建库的靶向NGS检测,分析DNA及文库产量、测序数据质量、检测成功率.利用常规检测方法验证NGS的检测结果.后,比较其中12个内镜活检标本与其相应手术根治石蜡标本的 NGS 检出突变结果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97.2%(106/109)的肠镜活检FFPE标本可得到足量用于NGS的DNA并产生合格的测序文库,测序深度中位数为848×,均一度中位数为95.7%,测序数据合格率为95.4%(104/109). NGS和临床常规检测的一致性为100.0%. 12对内镜活检与手术根治配对标本结果显示,临床可行性突变( KRAS、BRAF)的检测结果全部一致,而一致突变的变异频率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合理质控的条件下,肠镜活检FFPE标本可用于靶向NGS检测,得到合格、准确的突变检测结果以指导靶向治疗.
-
基于 Ion Proton 半导体测序平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Ion Proton半导体测序平台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至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检的孕龄12~32周的1000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Ion Proton半导体测序平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对其外周血游离胎儿DNA进行分析,其中72例行羊膜腔穿刺技术进行确诊。结果1000份标本中,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18例(1.8%),其中7例21-三体,4例18-三体,2例13-三体,4例性染色体异常及1例15-三体。72例孕妇经羊水穿刺确诊,胎儿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的无创产前检出率及正确率均为100%,误诊率均为0;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2,假阳性率为1/3,1例15-三体高风险孕妇经核型确诊为假阳性。经55例核型分析和493例随访研究,该方法检测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的特异度均为100%。采用Ion PITM芯片每次可检测12~15份标本,上机测序时间为1.5 h,整个无创检测流程为1~1.5 d。结论利用基于Ion Proton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该平台检测速度快、无须积累大样本量进行上机,为将来临床规范化独立开展无创性基因检测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疾病奠定了基础。
-
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大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大肠癌是威胁人类的第三大恶性肿瘤。除了遗传因素外,肠道菌群在大肠癌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解析了在大肠癌发生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规律并找到潜在致病菌。本文总结了特定肠道细菌在大肠癌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解析了肠道菌群介导大肠癌的两种发病模型,并探讨了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大肠癌疾病监测的可能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736-738)
-
临床病毒实验室检测现状及展望
由于病毒引起的临床重症感染性疾病出现地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临床上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毒种类繁多,且同种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又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导致病原与疾病的相关性十分复杂。目前在临床上对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有效检测手段基本处于空白,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病毒感染疾病快速、多重诊断将成为可能。本文就临床病毒感染检测现状、展望及诊断流程改进做一分析和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728-731)
-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灾难性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首要原因,目前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PJI的诊断仍缺乏金标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传统诊断学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白细胞酯酶测定、α-防御素等关节液标记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血清中相比,关节液中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对诊断PJI更具价值;白细胞闪烁扫描、抗粒细胞闪烁扫描和”氟-氟脱氧葡萄糖等影像学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目前尚无法大规模应用;而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检测到常规细菌培养阴性的病原菌DNA,且不受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综述旨在提供更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方法,使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
-
分子诊断技术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传染病病原体的准确检测是传染病有效防控的前提,也是合理用药的基础。然而,传统的病原体分离、培养等诊断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和疾病控制的需要。新发展的传染病分子诊断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就新一代测序、核酸扩增、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等传染病分子诊断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二代测序法用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临床基因检测的假阴性分析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法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临床基因检测中的假阴性问题.方法:选取2个商业医学检验实验室(Lab1和Lab2,HiSeq2000测序平台)、1个商业科研服务实验室(Lab3,Ion Torrnet测序平台)和1个学术机构实验室(Lab 4,HiSeq2000测序平台)产生的共28例样本数据(Lab1:6例;Lab2:8例;Lab3:8例;Lab4:6例),定量分析LQTS的三个主要致病基因KCNQ1、KCNH2和SCN5A外显子区域测序覆盖度以及可能漏检的致病变异数目.结果:采用HiSeq2000测序平台的3个实验室(Lab1、Lab2和Lab4)中,三个致病基因外显子区域覆盖度>10倍的比例均高于98%,覆盖度>30倍的区域介于90%~95%.KCNQ1在两个商业医学检验实验室的14例样本中,低于10倍和30倍覆盖的外显子区域比例平均为3.63%和9.84%;低于10倍覆盖区域集中在第一外显子,平均包含约2%的已知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KCNH2在两个商业医学检验实验室14个样本中,低于10倍和30倍覆盖的区域分别为2.64%和15.76%,低覆盖区分布在多个外显子中.Lab1的数据中,KCNH2低于30倍覆盖区域高达28.56%,其内包含已知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113个(19.79%).SCN5A的整体覆盖度好,四个实验室的数据都不存在低于10倍覆盖的区域,其中两个商业医学检验实验室也不存在低于30倍覆盖的区域.结论:当前的LQTS基因二代测序检测中,KCNQ1和KCNH2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覆盖区,因此普遍存在漏检致病变异的可能,假阴性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早期乳腺癌循环肿瘤DNA 75例探索性研究
目的 探索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早期乳腺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ctDNA检测探索性研究.采集患者血浆标本并提取血浆游离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247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或突变热点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结果,并与临床病理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基因测序结果及临床病理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75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88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病理资料完整.75例样本中有47例(62.7%)检出突变,共检出18个基因的64种突变.其中10个基因捕获全外显子,分析的3个基因中2个基因的突变位点分布呈现聚集性.基因突变与月经状态、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结果、Ki-67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分组间基因突变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早期乳腺癌ctDNA对于发现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具有应用价值.
-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汉族儿童补体基因变异分析
目的 探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汉族儿童补体基因致病变异检出率及其特点.方法 收集自1998年1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儿科的aHUS患儿11例,均为汉族,男9例,女2例,年龄为1岁4月龄至13岁.应用靶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法对11例aHUS患儿10个补体基因(CFH、MCP、CFI、CFB、C3、CFHR1、CFHR2、CFHR3、CFHR4和CFHR5)所有外显子及每个外显子5'端及3'端各25 bp序列进行捕获测序;筛选基因变异后应用PCR和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根据氨基酸保守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6种功能预测软件对基因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 11例aHUS患儿中有3例检测到2个致病变异:CFB 221G>A(R74H)及CFHR5 242C>T(P81L),其中例3、例9检出CFB基因致病变异,例3父母未检测出该变异,例9父亲尿检正常,携带CFB 221G>A杂合变异;例2检出CFHR5基因致病变异,其父亲尿检正常,携带CFHR5 242C>T杂合变异;CFH、MCP、CFI、C3、CFHR1、CFHR2、CFHR3和CFHR4基因致病变异检出率为0.结论 1998年1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儿科的aHUS汉族儿童补体基因致病变异检出率为3/11,CFB是致病变异检出率高的基因.
-
ASXL3基因变异致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ASXL3基因变异致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2016年11月接诊的1例ASXL3基因变异致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ASXL3”及“Bainbridge-Ropers”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以及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检索截至2017年7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SXL3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患儿女,2岁9月龄,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2年余”就诊,同时合并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及特殊面容等,患儿身高84 cm(小于同年龄身高第3百分位),体重8.0 kg(小于同年龄体重第3百分位),头围46 cm(同年龄头围第3百分位),常规血液学、生化、遗传代谢病检测及影像学检测无明显异常,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发现,患儿携带ASXL3基因12号外显子c.3349C>T(p.R1117*)杂合变异,属于新发变异,且该变异国内外尚无报道.根据ACMG序列变异解读标准与指南判定该变异为致病变异.国内尚无ASXL3基因变异患者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具有详细表型的患者27例,包括本例患儿共28例.通过检索共发现ASXL3基因的31个基因变异,其中1个为错义变异,其余30个均为功能缺失变异,且皆为新发变异.结论 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重度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和特殊面容等,ASXL3基因c.3349C>T变异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ASXL3基因致病性变异均为新发且为功能缺失变异.
-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Alagille综合征患儿四例
目的 应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Alagille综合征(ALGS)患儿进行基因检测,以探讨其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ALGS典型和非典型各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全基因组DNA,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运用Sanger法对基因突变型进行验证.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为3个月14 d~3岁1个月,发病年龄为生后23(3~42)d.临床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心脏缺陷、倒三角面容和蝴蝶状椎骨.根据ALGS临床诊断标准,例1和例2符合典型ALGS,例3和例4符合非典型ALGS.4例患儿均确定了JAG1基因致病性突变,例1-3为错义突变,分别为c.839C> T(p.W280X)、c.703G> A(p.R235X)、c.1720C> T(p.V574M),例3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例4为新的插入突变:c.1779_1780insA(p.Ile594AsnfsTer23);传递分析表明3例错义突变为新生突变,例4为母源突变.Sanger法验证结果与第二代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对导致ALGS的2个致病基因进行检测,并同时检测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他相关基因,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表型不典型ALGS患儿.
关键词: 基因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Alagille综合征 -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芬兰变异型二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研究
目的 总结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芬兰变异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归纳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收治的基因诊断明确的2个家系3例临床表现为神经退行性病变患儿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患儿分别为11岁3月龄男性、9岁1月龄女性和10岁1月龄男性,均出生时正常,5~6岁开始出现认知和运动能力倒退,伴视力下降.初次诊治时体检:神志清,但不会认人,不能言语,不能理解指令,不能站立,不能直立身体独坐,全身僵硬;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全脑萎缩,脑白质损害;血生化、乳酸、酸碱平衡无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电镜检查:细胞核肿胀,自噬现象,细胞内见团块状沉积物并有异常空泡.CLN5基因检查发现2例同胞兄妹为c.334C>T(p.Arg112Cys)与c.595C>T(p.Arg199Ter)复合杂合变异,另1例为c.335G>A(p.Arg112His)纯合变异,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结论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芬兰变异型表现为出生时正常,学龄前期认知、运动功能倒退,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全脑萎缩、脑白质病变,血生化和淋巴细胞病理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致病基因为CLN5基因,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关键词: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 突变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1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对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1(MCAHS l)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总结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5年12月确诊的1例MCAHS 1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靶向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与患儿症状相关的致病基因,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以“PIGN gene”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17年1月以来的相关文献,复习PIGN基因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患儿男,3月龄16 d,以“生后20 d始反复抽搐”为主要症状,伴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常规血液学、生化、代谢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其兄8月龄始反复抽搐发作,至20月龄死亡.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PIGN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一个为剪接位点变异(c.963G>A,第8外显子后一位),为已报道变异位点;另一变异为无义变异(c.2773A>T,p.Lys925*),尚未见报道.两个变异位点分别来源于患儿的父亲及母亲.检索到人类PIGN变异所致疾病的相关报道9篇,国内尚未见相关病例报道.包括本例,一共22例病例,临床表现以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癫痫为多见;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常见;预后不佳,8例死亡,余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难治性癫痫、严重精神发育迟滞、肌无力.结论 MCAHS 1临床表现为癫痫、严重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系统的多发畸形.PIGN基因纯合变异或复合杂合变异是其致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