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期开胸病灶清除加椎弓根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35例分析

    作者:兰汀隆;秦世炳;董伟杰;徐双铮;范俊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35例,其中有13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1例合并尿潴留.术后随访1~7年,平均3.5年,对患者局部病灶有无复发、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的近期和远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均得到结核病临床治愈,未发现复发;13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1~3级;1例尿潴留患者于术后5个月恢复排尿功能;35例患者术前平均后凸Cobb角为42°(20°~55°),术后近期平均为22°(5°~38°),术后随访1~7年(平均3.5年),后凸Cobb角仍平均为22°(5°~40°),其中17例于术后2~3年取出内固定.结论 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开胸病灶清除治疗儿童胸椎结核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彻底,提供肋骨植骨,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预防远期后凸畸形加重.

  • 84例颈椎结核患者影像学分析

    作者:兰汀隆;秦世炳;董伟杰;范俊;徐双铮;唐恺

    目的 总结颈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椎结核患者的X线片、CT及MRI检查.对结核病变部位累及椎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椎体的改变情况(骨质破坏的方式、骨质缺损高度)、病变椎体的椎间隙改变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椎管的改变和椎旁软组织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如存在后凸成角畸形,则测量其Cobb角的度数,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软件SPSS 19.0)研究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椎结核累及单个椎体者1例,占1.2%(1/84);累及相邻2个椎体者63例,占75.0%(63/84);累及3个及以上椎体者20例,占23.8%(20/84);伴附件受累者13例,占15.5%(13/84),未见附件单独受累.84例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均有改变.其中64例颈椎生理前曲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占76.2%(64/84);20例颈椎或颈胸椎表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占23.8%(20/84);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范围12°~82°,平均(29.0±19.6)°.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显著相关(r=0.752~0.96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例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90.5%(76/84);8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MRI上有信号改变,占9.5%(8/84).72例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占85.7%(72/84);12例椎间隙未见狭窄,占14.3%(12/84).39例患者椎管变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占57.4%(39/68);临床上伴有瘫痪症状者23例,占27.4%(23/84),其中有12例病变累及颈胸段椎体(C7~T1),占52.2%(12/23).76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胀,占90.5%(76/84),其中28例表现为单纯椎旁软组织肿胀,占36.8%(28/76);48例脓肿形成,占63.2%(48/76).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颈椎结核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明确病变侵及范围和程度,了解病变所致的颈椎形态变化,指导临床制订治疗规划.

  • 椎弓根梯形框架系统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全脊柱截骨内固定

    作者:高吉昌;贾全章;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

    目的:研究改良USS椎弓根梯形框架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全脊柱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应用改良USS椎弓根梯形框架内固定系统固定,对后凸角度矫正率,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31例得到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73°,术后凸角度平均为12°,截骨融合率96.77%;后凸角度矫正率为83.56%;无1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采用改良USS椎弓根梯形框架内固定系统固定,因内固定坚固,增加了脊椎融合率,同时亦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脊柱恢复生理曲度.

  •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

    作者:崔冠宇;行永刚;袁强;韦祎;孙宇庆;何达;刘波;田伟

    目的 探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13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5~39.0岁,平均19.1岁;其中,胸椎半椎体6例,腰椎7例.通过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的影像资料来评价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效果.结果 随访2.5~8.0年,平均4.3年.节段性侧凸角由术前的49.1°矫正到术后2周时的13.4°,平均矫正率为73.8%,末次随访时为15.6°.总侧凸角由术前的51.7°矫正到术后2周时的15.2°,平均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时为15.5°.后凸角由术前的37.2°矫正到术后2周时的9.8°,平均矫正率为75.1%,末次随访时为11.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失效等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共使用了96枚椎弓根螺钉,也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或外侧壁病例.结论 三维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的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以安全、精确地切除半椎体,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有效矫正脊柱畸形,临床效果显著.

  • 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刘家兴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脊柱后凸畸形患者4例,2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为保证俯卧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中的安全,有利于呼吸道管理,气管内插管全麻是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 前路钉板系统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

    作者:万仑;唐孝明;辜玉刚;刘仲前

    我科自2000年1月-2002年1月,对2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施行前路椎管减压,钉板系统内固定、植骨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起始节段对术后颈椎后凸的影响

    作者:周洋;滕红林;王靖;朱旻宇;李驰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3-C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4-C6单开门+C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4开始单开门,保留C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 经椎弓根部位椎体楔形截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作者:杨保辉;李浩鹏;贺西京;张纯;秦杰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5 ~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评分6~9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2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线片观察Cobb角改善情况,应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ml.术后第2天时Cobb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善率76%;VAS评分1~5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由E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5°~19°,平均(11.00±3.50)°,VAS评分1~6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由E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 USS应用于脊柱后凸全脊柱截骨内固定31例

    作者:贾全章;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晁民;杨东明;王正雷;孙宏伟;胡乃武;王仑

    目的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对后凸角度矫正率,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73°,术后后凸角平均12°,截骨融合率96.77%;后凸角矫正率为83.56%;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采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增加了脊椎融合率,提高了后凸角矫正率,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可早期离床活动,无须外固定.

  • 脊柱后凸全脊柱截骨内固定31例临床观察

    作者:贾全章;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晁民;杨东明;王正雷;孙宏伟;胡乃武

    目的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对后凸角度矫正率,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对31例接受截骨矫治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73°,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2°,截骨融合率96.77%,后凸角度矫正率为83.56%.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内固定坚固、稳定,可早期离床活动,无须外固定的优点,使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

  • 重度脊柱畸形的截骨矫形原则

    作者:邱勇

    对于重度脊柱畸形而言,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无法达到有效矫形的目的,而脊柱截骨矫形作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截骨矫形术除了可以对僵硬的脊柱畸形进行有效矫正以外,对于存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失平衡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也有良好的重建作用.

  • 先天性腰椎后凸畸形的因特网病例讨论(Ⅱ)

    作者:赵黎;李明全;马真胜;杜俊杰;王海强

    病例讨论因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后凸和椎体分节不良较少见,但可引起严重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碍[1,2].正常的脊柱在矢状面上有四个平衡的弯曲:颈段呈前凸,胸段呈后凸(20°~30°),弯曲自T2~T12,T7位于弯曲的顶点;腰椎呈前凸(40°~60°),L3是弯曲的顶点;骶骨呈后凸.

  • 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于亮;徐荣明;马维虎;赵刘军;蒋伟宇;康信勇;刘美学;李杰

    目的:探讨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对称截骨手术治疗的17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岁(57~72岁),术前所有患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分析.术后至少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胸腰椎Cobb角及骨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 min(180~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100 ml(750~2 200 ml).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从7.0±1.5下降至1.1±0.6.腰椎前凸从(1.9±9.6)°矫正至(35.2±6.7)°,胸椎后凸从(26.3±9.7)°增加至(32.5±11.2)°;腰椎侧凸Cobb角从(25.1±11.0)°减少至(7.9±3.6)°.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从(33.0±10.1)°恢复至(25.3±8.9)°,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从(13.9±9.7)°增至(27.2±11.0)°.矢状面平衡从(10.3±8.1)cm恢复至(3.1±4.2) cm.冠状面平衡从(3.5±2.1) cm恢复至(1.3±1.1) cm.结论:非对称截骨手术方式不但可以纠正脊柱侧凸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腰椎前凸,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 全脊柱截骨联合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

    作者:杨保辉;李浩鹏;贺西京;赵波;张纯;张廷;黄思华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颈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21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10~35岁,平均19.4岁;胸椎6例,胸腰段13例,腰椎2例;合并Chairs畸形2例,脊髓纵裂6例,脊髓空洞4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3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矢状面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剃刀背畸形高度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并对术后矫正率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手术时间3.5~6.5 h,平均5.2 h;术中出血量1 400~4 900 ml,平均2 500ml.术后2d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矢状面偏移距离、剃刀背高度及双肩高度差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面矫正率为(62.24±5.82)%,矢状面矫正率为(60.97±6.30)%.术后第1天2例Frankel分级由E级加重为D级,保守治疗2周后恢复;1例术后苏醒后查体Frankel分级由D级加重为C级,及时行翻修调整手术后恢复;左眼永久性失明1例,术中脑脊液漏2例,胸膜损伤1例.21例均获随访,时间9~31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 D级4例,E级17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无矫正角度丢失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可有效矫正和恢复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避免了脊柱短缩所造成的脊髓折皱,但仍应重视术中体位及神经系统损伤的并发症.

  • 医师训练水平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PUMC 分型可信度的影响

    作者:王宇仁;王晖;蒋盛旦;郑新峰;盛伟斌;陈晓东;蒋雷生

    目的:评价不同训练水平的医师对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可信度的影响。方法:3名具有不同特发性脊柱侧凸诊治经验的医师对8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和仰卧位Bending像进行两次测量并分型,两次间隔2周。计算平均百分比确定分型一致率,应用Kappa值判定可信度。结果:PUMC分型的3大型观察者自身前后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极佳。 PUMC分型的13个亚型,3名观察者自身前后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均为良好到极佳。观察者1自身前后分型一致性差(Kappa值为0.738),观察者2其次(Kappa值为0.770),观察者3好(Kappa值为0.903)。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结果提示观察者2 vs 3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70);观察者1 vs 2和观察者1 vs 3分型一致性结果接近(Kappa值分别为0.739和0.737)。结论:PUMC三大型以及亚型的分型一致性均较好,医师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UMC分型的一致性。

  •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 ODI 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 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 mL、后路组为(845.7±85.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02、5.091, P 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 Cobb 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687,P <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84、0.502、1.535、0.968,P 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 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1例。结论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 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王峰;杜伟;杨刚;王林峰;申勇;丁文元;孟宪中;张英泽

    目的: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1例、T102例、T115例、T123例、L12例、L2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 X 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 Cobb 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arm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涛;王辉;魏海醌;刘丰雨;丁文元

    目的:总结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新研究进展。方法以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incidence、spine 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病率、脊柱为关键词,分别在 PubMed、万方数据库查阅2000年1月—2015年5月有关 PJK 畸形的文献,分别对 PJK 的生物力学影响因素、影像学参数、诊断角度、分型、临床因素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脊柱手术中近端横连的使用可降低 PJK 的发生。手术时年龄>55岁、腰椎前凸角>30°、术前胸椎侧弯角>30°、术前胸椎后凸角>30°、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T5~12胸椎后凸角>40°、前后路联合和后路手术可能是 PJK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JK 诊断的角度问题及 PJK 翻修的手术指症尚无统一意见。结论PJK 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影像学参数、临床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JK 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辉;马雷;丁文元;杨大龙;张迪;申勇;张英泽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本龙;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季明亮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探讨其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32例AS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和胸腰椎后凸病史等临床资料,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上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同时采用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量表、Bath AS功能指数(BASFI)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2例患者PSQI评分为(6.8±4.2)分,HAMA评分为(9.7±8.0)分,BASDAI评分为(3.5±1.6)分,BASFI评分为(3.1±2.0)分,ODI评分为33.0±16.8,后凸畸形Cobb角59.5°±22.1°,ESR(25.4±15.5) mm/h,CRP(22.7±21.7) mg/L.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ODI、BASFI及HAMA评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发病年龄、后凸病史长短、ESR、CRP、BASDAI及胸腰椎后凸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睡眠质量显著下降,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疼痛、功能受损程度以及焦虑情绪等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为疼痛和焦虑情绪;而与ESR、CRP及胸腰椎后凸Cobb角无相关性,其不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

397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