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如何有效克服移植排斥反应、成功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大难题。免疫抑制剂仍然无法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需终身服用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1]。移植免疫耐受是受体在无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况下移植器官具有功能而不成为破坏性免疫攻击对象的状态。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一个高度抗原特异性的启动阶段和一个相对的非抗原依赖的效应阶段。为了有效地限制非特异性的破坏性效应,免疫系统发展了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 , Treg)在这种调节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3],过表达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antigen-4,CTLA-4)的Treg激发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表达有活性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产生耐受性DC(tolerogenic DC,Tol-DC),进而诱导免疫耐受,提示在色氨酸分解代谢为基础上的IDO与Treg的相互调节作用可能是免疫耐受的关键介导因素之一。本文就IDO与Treg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MHC-表位肽四聚体技术在病毒性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可溶性MHC-肽四聚体是根据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原理,用生物工程技术将MHC-Ⅰ类分子重链α与β2微球蛋白在体外组装,并结合抗原表位肽,形成一个能够与相应TCR特异性结合的单体,再将4个单体组装在一起,称为四聚体.四聚体用荧光染料标记,供流式细胞仪检测,就可以用于具有特定TCR的T细胞的研究.在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四聚体技术可以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数量,在感染急性期抗原特异性CTL比恢复期高,肝炎自愈者高于慢性感染,肝内高于外周血,但明显低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四聚体标记联合其他膜表面分子的标记(或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可以评价抗原特异性CTL的功能状态,还可以联合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评价抗原特异性CTL的分裂增生能力.
-
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慢性HBV感染肝损伤和抗病毒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肝炎发作中的抗病毒和肝损害作用.方法:用四个HBV抗原表位肽四聚体对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TL进行检测,(HBV抗原表位肽分别为HBcAg18-27,序列为FLPSDFFPSV(C18),HBsAg183-191序列为WLSLLVPFV(E183),HBeAg335-343序列FLLTRILTI(E335),多聚酶P的575-583序列为FLLSLGIHL(P575))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发作时病毒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出现频率,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与病毒载量和血清ALT水平的相关关系.将所有检测的病例按照血清ALT水平高低重新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各组间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的差异.结果:3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阳性33例(91.7%),HBeAg183-191表位特异性CTL频率高于其他三个(P<0.05).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与病毒载量和血清ALT水平相关性不显著;分组对比发现血清ALT升高5-10倍组多个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但特异性CTL的存在并不能代表保护性免疫.认为慢性HBV感染肝炎发作时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反应增强,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肝炎发作过程中具有抗病毒和肝组织损害双重作用,肝组织损害可能比较轻微,严重的肝损害可能是非特异性细胞造成.
-
慢性HBV感染肝炎突发患者外周血病毒抗原表位肽特异性CTL的数量研究
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肝炎突发时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水平.方法:用四个HBV抗原表位肽四聚体(HBcAg18-27,HBsAg183-191,HBeAg335-343,多聚酶P的575-583)对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TL进行检测,分析健康献血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抗原表位肽特异性CTL的出现频率.结果:6例HLA-A2阳性献血员,6例HLA-A2阴性的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肽特异性四聚体阳性细胞占CD8细胞的高百分比为0.02%,以0.02%为四聚体检测域值.29例HLA-A2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27例外周血四聚体细胞阳性,检出率93.1%.肝功能ALT在正常上限5-10倍者四聚体阳性细胞比例描写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HLA-表位肽四聚体技术直接检测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TL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特点.大部分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仍存在抗原特异性的CD8细胞,而且肝炎突发时抗原特异性细胞数量增加.
-
负载食管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效特异的抗肿瘤免疫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酸洗涤法获得T.Tn细胞膜抗原多肽,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抗原,制备食管癌抗原特异性CTL;用CytoTox 96TM检测其对T.Tn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肽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T.Tn的杀伤率达89.4%,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杀伤率43.9%(P<0.05).而对MCC803及Hep2肿瘤细胞株无显著杀伤作用(P<0.05).结论: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食管癌效应,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食管癌综合治疗水平.
-
γ-氨基丁酸、印防己毒素对γδT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杀伤力的影响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组织及非神经组织的细胞中[1].研究发现,CD4+和(或)CD8+T淋巴细胞上表达GABA的A受体,GABA与其结合能够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2].
-
共刺激信号阻断对大鼠过敏性哮喘治疗作用的研究
在过敏性哮喘研究中发现,CD+4 T细胞参与了慢性气道炎症的启动和持续过程,成为介导嗜酸细胞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的主要炎性细胞.CD+4 T细胞的激活需要识别信号和共刺激信号,识别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APC)递呈的特异性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交联后提供;共刺激信号是非抗原特异性的,由APC表面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提供.
-
063实验性结肠癌癌胚抗原特异性药物前体基因治疗的改进
-
PD-1/PD-L1在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癌症所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递增[1]。目前,已知癌症的发生发展被归因为多种免疫逃避,包括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下调,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如转化生长因子-β)以及T细胞共刺激的缺乏[2],从而导致宿主免疫抑制。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肿瘤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诱导凋亡是肿瘤免疫逃避的主要机制。已知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PD-1/PD-L1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协同刺激分子的重要成员,近年来被证实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相关,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避的重要机制。本文就PD-1/PD-L1在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MG的发病与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AChR-Ab)介导的体液免疫密切相关,但近发现NMJ处其他抗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遗传因素等在MG的发病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1型糖尿病残存胰岛功能保护--免疫治疗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原特异性、致病性T细胞攻击胰岛导致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特异性破坏,引起临床高血糖症状。典型的T1DM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已丧失大部分胰岛,仅有15%~20%的β细胞存活[1]。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来看,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在高血糖症状出现前就已启动,胰岛功能逐步降低。怎样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成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
Toll样受体在角膜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人类主要依靠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来识别和防御微生物的感染或辨别"非己"抗原,其中获得性免疫反应是迟发性的具有抗原特异性,受B、T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介导的,具有免疫记忆功能.获得性免疫起始于T细胞识别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APC)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的外源性肽,但T细胞活化不仅需要识别外源性肽的MHC复合物,而且需要APC上协同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表达,为保证T细胞的正常活化,T细胞的识别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其中协同刺激分子的严格表达是调控的关键,但这种调控机制仍然不够明确.1989年Janeway[1]曾经推测协同刺激分子的调控一定是受识别微生物产物的特征性受体的控制,这样才能成为识别"非己"的自身免疫和诱导获得性免疫的纽带.近发现的自身免疫关键受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家族正符合这种假说,系列研究表明其在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共同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T细胞活化需要两种不同的信号:第一信号是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识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上的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rplex,MHC)和抗原(antigen,Ag)复合物;第二信号是非抗原特异性信号,即共同刺激信号。T细胞主要表达的共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CM)是CD28和CD152。CD152又称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它与APC上表达的CM配体B7-1(CD80)和B7-2(CD86)结合[1,2]。CD28-/CTLA-4-B7的相互作用在T细胞活化,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二异氰酸甲苯酯作业工人血清IgE抗体的观察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广泛用于纤维、泡沫塑料及橡胶的合成等工业,可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职业性哮喘.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我们对TDI作业工人、TDI哮喘组患者与不接触TDI的健康人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水平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
单链抗体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识别抗原的部位在其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如果将抗体的可变区(VH和VL)通过弹性多肽接头(peptide linker)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即为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s variable,scFv).scFv大小仅为完整抗体的1/6,但其完全保持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及抗原的结合能力,同时由于为单链,在大肠杆菌或植物体内等容易表达,无须组装即能保持活性.在植物研究领域,其可用于植物病理诊断、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定量分析与分离精制;而将单链抗体基因转入植物细胞,更可使转基因植物获得诸如增强对病毒、除草剂等的抗性,体内生理活性物质增加,次生代谢产物量提高等新的特性.特别是通过转入单链抗体基因,提高药用植物中具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量的技术,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育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明了目标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情况下,提高其产量.
-
单纯阿狄森氏病与Ⅱ型多腺体自身免疫综合征中抗肾上腺P450酶抗原的自身抗体
〔英〕/Seissler 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1999,107.-208~2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肾上腺P450酶抗原的自身抗体:21-羟化酶抗体(21OH-A)、17α-羟化酶抗体(17OH-A)以及侧链裂解酶抗体(SCC-A)与单纯阿狄森氏病(IAD)及多腺体自身免疫综合征Ⅱ型(APSⅡ)的关系以及抗体间的相互联系。 对象与方法 25例特发性阿狄森氏病患者,40例肾上腺功能减退的APSⅡ患者且同时合并下列疾病之一: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和恶性贫血,90名单腺体病变者(Graves病20例,桥本氏甲状腺炎30例,1型糖尿病40例)及恶性贫血患者10例,另有200份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 应用cDNA克隆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合成了肾上腺P450酶抗原:即21-羟化酶(21-OH)、17 α-羟化酶(17-OH)及侧链裂解酶(SCC),对抗原混合物进行放射标记后转移至96微孔板上,标本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反应后,通过抗原特异性放射配体测定法即可测得抗体效价。每一次试验均有一个相同的阳性血清(Serum P1)和一个阴性血清(Serum C1)作对照以计算抗体滴度,公式为(测得血清-C1)/(P1-C1)×100。抗体滴度高于正常对照99%即为阳性。 结果 25个IAD患者中19人21OH-A阳性(76%),3人17OH-A阴性(12%),1人SCC-A阳性(4%);40个APSⅡ患者中34人21OH-A阳性(85%),12人17OH-A阳性(30%),13人SCC-A阳性(33%);单腺体自身免疫性病变患者中无一例SCC-A阳性,仅一例桥本氏病患者17OH-A及21OH-A阳性。 这3种抗体之间显著相关。APSⅡ患者21OH-A阳性的人群中,17OH-A阳性率为83.3%(12人中占10人),SCC-A阳性率为76.9%(13人中有10人),且有10例APSⅡ患者同时具备这3种抗体,而这种情况在IAD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这3种抗体与抗肾上腺皮质自身抗体(ACA)的存在也密切相关:52个ACA阳性的患者中49例21OH-A阳性(94.2%),11例17OH-A阳性(21.2%),9例SCC-A阳性(17.3%)。结果显示,通过联合测定17OH-A及21OH-A即可诊断ACA阳性的患者。 讨论 21-OH是IAD与APSⅡ患者主要的靶抗原,而17OH-A与SCC-A是自身免疫性阿狄森氏病同时合并多腺体自身免疫的一种标志。在21OH-A阳性的患者中进行17OH-A及SCC-A的测定,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合并多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有无存在这方面的危险因素。(张新焕摘东野光校)
-
抗CD40L单抗4F1体外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免疫沉默和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
目前认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为T细胞介导的骨髓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1].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共刺激信号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虽然对再障共刺激信号系统的改变认识仍非常有限,但已有证据表明,患者的共刺激信号系统存在异常[2,3].CD40/CD40L是共刺激信号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分子对.我们通过观察抗CD40L单抗4F1对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表型及集落形成的影响,研究其对再障T淋巴细胞异常免疫反应的抑制和造血恢复的促进作用.
-
080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疫苗治疗宫颈癌:一项15例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实验结果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是宫颈癌中常见的基因型.HPV16,18的癌基因E6,E7的表达产物是宫颈癌肿瘤细胞的永恒表型.由于宫颈癌肿瘤细胞有强阳性病毒抗原表达,故认为宫颈癌适合进行免疫治疗.研究中15例Ⅳ期宫颈癌患者经PCR-ELASA分析,12例检测出HPV16,3例检测出HPV18.将自体单核细胞衍生而来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加载重组HPV16E7或HPV18E7癌蛋白制成疫苗,对患者按个体化方案进行至少1次免疫接种.治疗前后监测接种的安全性、毒副作用、患者的临床反应、血清学反应(包括血清SCC、CEA水平)及免疫反应(ELISA分析检测抗HPV16,18的E6,E7抗原的抗体水平变化及抗原特异性T分析Th1增殖反应和CTL反应).
-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功能独特之处在于能捕获、提呈肿瘤抗原并激活初始型T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
话说不孕症(十一)免疫因素引起的不孕
免疫因素引起的不孕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不孕常见的免疫抗体如下:1.抗精子抗体(AsAb)是一种与精子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的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