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CT结核快速免疫色谱卡对结核病诊断价值探讨
本文用当今认为结核分支杆菌敏感、特异的38kDa等抗原制备醋酸纤维素膜基检测系统(简称ICT卡),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来源(一)研究组:158例结核病,其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结核分别为4例、3例、119例、21例、11例(按新分类法).男104例,女54例;年龄10~83岁,平均45.5岁.按结核病诊断标准诊断.
-
我对新结核病分类的看法
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出台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是一个过渡性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我认为新分类法具有如下特点.
-
应重视胃肠动力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在诸多的消化道症状中,以胃肠动力异常性疾病为多见,因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其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虽然各种影像学检查、消化道压力测定、pH和胆汁监测及胃电检测的开展,促进了胃肠运动的研究,但它们仅是提供了一些胃肠动力疾病临床诊断的依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疗问题.目前对胃肠动力异常的概念已从单纯的运动障碍,发展到运动及感知异常,对无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称为功能性胃肠病(FGIDs);由神经支配调节障碍导致的胃肠运动或感觉疾病则称为胃肠动力疾病(DGIM),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前者只强调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而对后者则必须尽量找到导致胃肠本身形态结构异常的原发或继发性疾病.因此,FGIDs的罗马Ⅱ体系和DGIM的曼谷新分类法[1],将对今后胃肠动力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牙周炎易感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牙周炎会导致牙龈炎症、牙周组织破坏、牙槽骨丢失和后牙齿的脱落,是造成健康人失牙的主要因素之一.2002年爱牙日全国牙防组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12岁未治疗的牙周病患病率为69.0%,35~44岁牙周病的患病率为97.2%,而67~74岁牙周病患病率高达99.4%.1989年世界临床牙周病学研讨会制定的分类法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将牙周炎主要分为成人牙周炎(adult periodontitis, AP)和早发性牙周炎(early-onset periodontitis, EOP),EOP又包括局限型(localized EOP, L-EOP)和广泛型(generalized EOP, G-EOP).1999年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对新分类法达成共识,用慢性牙周炎代替成人牙周炎,用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eontitis)代替早发性牙周炎.
-
牙周疾病新分类简介(1999年国际研讨会)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分类法是于1989年世界临床牙周病学研讨会制订的.1993年第一届欧洲牙周病学研讨会提出了另一更简单的分类法.1989年的分类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①在疾病范畴上有某些重复;②缺乏牙龈病的分类;③过分强调了疾病的始发年龄及进展速度;④分类标准不够明确等.而欧洲分类法则过于简单.1996年召开的世界牙周病学研讨会提出应予修订.美国牙周病学会于1999年10月组织召开了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会前已分别写出各病种的综述报告,经会议讨论后形成了一致的决议性报告(consensus report),对新分类法达成共识(见<附件>).
-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相关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vulva,NNEDV)临床上也称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以女性外阴肛门生殖区域皮肤顽固性瘙痒及烧灼感、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外阴病损区皮肤、粘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皮肤出现粗糙、萎缩、皲裂为主要体征的常见慢性疾病.这类疾病于不同年代对该病临床、病理认识不同而几经易名,过去这类病变归类于外阴营养不良.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SSVD)摒弃“慢性外阴营养不良”,采用新分类法,包括外阴硬化性苔藓(LS)、外阴鳞状上皮增生(SH)和其他皮肤病.因该病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对患者生活及心理带来极大困扰.
-
学习结核病新分类法的体会
结核病的分类应反映结核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结核病分类的目的在于用分类指导诊断、治疗和预防,结核病的防治在于有效的加速结核病的控制,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
MDS、MD/MPD、CMPD的新分类法
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医学检验技术的基础,是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指标.80年代以来,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的分类,多采用法美英协作组(FAB)分类法.
-
老年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弥漫性间质疾病,早期被划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范畴内.1998年Katgenstein和Mgers因DIP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治疗和预后方面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有很多相似之处,且2种疾病与长期吸烟有密切关系,而将其视为一类,即DIP/RBILD,从IPF中分离出来.直到1999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病学会的新分类法中才将DIP列为一种独立性疾病.肺间质疾病尤其IPF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提高,已成为常见病.这类疾病的早中期在临床症状、胸部X线和CT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处,极易误诊误治,互相混淆.DIP与IPF都是中老年患病率高,因之提高对DIP的认识,加强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
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的分型
因胰胆管合流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胆道及胰腺疾病已受重视,但对分类众说不一,作者根据62例先天性胆总管扩张(CBD),12例胆道癌及80只幼犬的实验模型研究结果,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提出便于临床应用的新分类法,即将其分为Ⅰ型(长共同管型)及Ⅰ型(其它复杂合流异常).Ⅰ型又按胆道扩张的形态分为三个亚型,即Ⅰa-囊状扩张型(相当于CBD Ⅰ型),Ⅰb-梭状扩张型(CBD Ⅰ型),Ⅰc-无胆管扩张型.
-
椎管闭合不全:与胚胎学相关的神经放射学征象与新分类法
常见的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畸型为椎管闭合不全和尾部脊柱异常.大多数病例出生后或婴儿早期即可诊断,有一些病例在儿童后期甚至成年才能发现.MRI有利于诊断这两类畸形,并对早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帮助.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过去24年的986例中央型脊柱裂病例,以确定典型的神经放射学征象和这些征象与早期胚胎发育特点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临床实践中有助于诊断的分类方法.
-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新分类法及合理用药
新氟喹诺酮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强以及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等特点.基于近年来新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更宽和临床用途更广,为了更合理的用药,对喹诺酮类药物重新进行分类是必要的.第一代喹诺酮(如萘啶酸)血药浓度低;第二代喹诺酮(如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谱更宽、活性更强;第三代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明显增强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活性;第四代喹诺酮(目前只有曲伐沙星)对厌氧菌具有明显活性.这种新的分类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地选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
《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出版
由骨科知名专家科毛宾尧教授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由我国24位著名骨科专家联袂执笔,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髋关节外科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九篇三十四章,首篇为髋关节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介绍了世界髋关节外科的发展现状,借助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数字技术、髋部疼痛与切口和选择等均有详尽介绍;第二、三篇对髋部各种创伤、髋部畸形和骨缺血坏死等,进行全面重点阐述,以使读者诊治时能依图索骥,进行规范操作;第四、五篇对髋部感染性疾患、强直性脊柱炎髋强直和一些常见及少见、甚至罕见的髋关节炎、滑膜炎进行分析;第六、七篇将肌瘫痪性髋病和其他诸多软组织病进行全面阐述;第八篇介绍髋部良恶性肿瘤,作者按国际新分类法逐一进行剖析,并提出诊治方向、方法和预后。后是髋部人工关节、髋强直经典的置换和截骨方法等常用手术;篇末还介绍了多种实用的髋部疗效评价方法。全书附有索引,使读者不必再为检索其他参考书而烦恼。 -
《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出版
由骨科知名专家科毛宾尧教授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由我国24位著名骨科专家联袂执笔,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髋关节外科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九篇三十四章,首篇为髋关节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介绍了世界髋关节外科的发展现状,借助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数字技术、髋部疼痛与切口和选择等均有详尽介绍;第二、三篇对髋部各种创伤、髋部畸形和骨缺血坏死等,进行全面重点阐述,以使读者诊治时能依图索骥,进行规范操作;第四、五篇对髋部感染性疾患、强直性脊柱炎髋强直和一些常见及少见、甚至罕见的髋关节炎、滑膜炎进行分析;第六、七篇将肌瘫痪性髋病和其他诸多软组织病进行全面阐述;第八篇介绍髋部良恶性肿瘤,作者按国际新分类法逐一进行剖析,并提出诊治方向、方法和预后。后是髋部人工关节、髋强直经典的置换和截骨方法等常用手术;篇末还介绍了多种实用的髋部疗效评价方法。全书附有索引,使读者不必再为检索其他参考书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