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65年疣状皮肤结核病一例
病史资料患者,女性,70岁.主因"左臀部、下肢红斑块伴瘙痒进行性加重65年"于2010年6月21日住院.患者自5岁起左侧臀部出现米粒大小丘疹,瘙痒,逐渐扩大成一分硬币大小斑块,表面有少量白色鳞屑,无渗出,当地诊所一直以"牛皮癣"给予外用药物治疗.斑块时轻时重,并逐渐向四周扩大,原斑块周围逐渐出现同样丘疹,并扩大呈斑块、相互融合,一直在小诊所就诊.斑块缓慢扩大,发展至对侧臀部、腹股沟、下肢,瘙痒剧烈,因搔抓出现糜烂渗出并有结痂.因臀部出现溃疡疼痛而来院就诊.1年前院外检查:皮肤活检,病理示慢性炎症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平稳,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双侧臀部、会阴部、腹股沟、左侧大腿至膝关节处可见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触之有鼻尖样硬度,无明显压痛,表面有少量鳞屑.斑块边界清楚,边缘略隆起.左侧臀部近肛门处有5 cm× 3 cm×0.3 cm溃疡,边界规整,基底平坦,无脓性分泌物(图1).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自身抗体、补体C3、补体C4均正常.胸腹部X线片检查无异常,肝、胆、胰、脾、肾B超检查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2+).真菌多部位多次检查均阴性,真菌培养阴性,溃疡及斑块处皮损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肤结核(图2,3).
-
耳分泌物培养加药敏对耳真菌病的诊治意义
目的:通过取耳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加药敏试验,了解耳真菌的致病菌种及药物敏感性,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①从268例本病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进行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②用Etest技术,以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及二性霉素B 5种药物试条进行药取测试;③通过药取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抗真菌药行局部及全身间歇冲击治疗,达到抗耳真菌病治疗的目的.结果:①致病真菌培养阳性率达93%;②针对性抗真菌有效率达97%.结论:耳真菌的致病菌以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桔青霉菌为主,针对性选择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极佳.
-
中药治疗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宴某某,男,11岁。自3岁起常犯感冒、发烧,常发“肺炎”,痰中带血丝。至6岁时因贫血曾经输血治疗。8岁时曾患“肺脓肿”经治愈。因近两年来反复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丝或有陈旧性小血块,于1999年9月赴某医院诊治。该院检查:X线胸片提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尿分析(-),血红蛋白102g/L,血白细胞11.7×109/L,中性0.60,淋巴0.37,嗜酸性0.03,血小板210×109/L,血沉30mm/h;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ANA(-),DNA(-),RF1∶3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真菌培养(-);BALF细胞分类:大量红细胞,无法计数,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细胞总数增高,吞噬细胞50%,淋巴细胞10%,嗜中性细胞40%,嗜酸性细胞0;结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阴性;毛刷涂片未找到菌丝孢子;抗结核抗体(-);毛刷抗酸杆菌:直接涂片(-);BALF培养:B群溶血性链球菌占60%,后诊断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复发型)。处方强的松、去铁敏治疗。
-
真菌葡聚糖检测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分组.确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60例,其中80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为IFD组,非IFD患者80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IFD组和非IFD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试验对IFD的诊断价值.结合真菌培养鉴定,统计不同类型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3)-β-D-葡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非IFD组(ng/L:346.54±204.95比43.21±15.11,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86.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8.75%.G试验诊断IFD的时间较传统临床诊断明显缩短(d:4.87±2.55比7.13±4.42,P<0.01).80例IFD患者40例分离出真菌,其中念珠菌属36株(占90%),(1,3)-β-D-葡聚糖均值为333.55 ng/L;曲霉菌4株(占10%),(1,3)-β-D-葡聚糖均值>1 000 ng/L.不同念珠菌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属与曲霉菌属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分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血液肿瘤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
CO2激光照射联合多皮酊治疗甲癣疗效观察
甲癣是临床上较难治疗的常见皮肤病。目前,临床较多应用伊曲 康唑内服,疗效虽较好,但因价格昂贵,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我们于1997年4月 至1998年4月,试用CO2激光联合多皮酊治疗甲癣患者58例,病甲共69个,疗效满意。现报 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甲癣患者58例,年龄21~35岁,男性23人,女性35人;病甲共69个,其中指 甲癣47个,趾甲癣22个。治疗前化验室真菌镜检19例阳性、真菌培养39例阳性。患者本次治 疗前2个月以内均未用过抗真菌药。对合并手足癣的甲癣患者,先治愈手足癣后再行激光治 疗甲癣。
-
颅内霉菌感染1例
患者男,31岁.以头痛伴发作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1年余入院.既往患者曾被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炎",给予抗结核治疗.出院后继续服药,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均为阴性;多次抗结核抗体试验阴性,PPD试验阴性;痰真菌培养连续3次结果阳性,为热带念珠菌.MRI检查:于矢状位、轴位、冠状位均见两侧大脑半球、两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多个大小不等、散布的类圆形或有浅分叶的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亦呈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范围较广的水肿带环绕,增强后病灶边缘呈不均匀环状强化.脑室、脑池无明显扩张,中线结构无移位,MRI诊断为颅内多发脓肿(见图1,2).
-
血浆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D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68例高度怀疑为DFI的患者,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8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DFI 46例,非DFI 122例.D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6.36±36.08)pg/ml,非D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61±3.2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诊断D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3%、81.15%、64.06%、95.19%;真菌培养诊断D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87%、80.33%、53.85%、84.48%.G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8.10%(64/168)、30.95%(52/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DFI的方法,在DFI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上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
开放性肺结核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克柔念珠菌感染一例
患者女,89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痒2月余就诊。2月余前,患者胸腹部出现少量红色丘疹伴痒,右颊部胶布固定吸氧管处出现红斑、水疱、红色糜烂面。随后全身泛发水肿性红斑、水疱、糜烂面,伴大量渗出,以颈周、双腋下等间擦部位为著。既往肺结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肾脏病Ⅲ期、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长期住院并交替使用特治星、复方阿莫西林、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塞兰欣、舒普深、拉氧头孢、拜复乐、磷霉素、美平、泰能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查体:呼之有反应,精神弱。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鸣音。全身广泛水肿性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血疱,松弛,疱壁厚,疱液澄清或为血性液,融合成片。尼氏征(-)。部分水疱、血疱已破,露出红色糜烂面,可见游离疱壁。部分皮损表面暗红色、黑色结痂(图1,2)。X线胸片:左肺胸廓变形,肋间隙变窄,双上肺结节病灶。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3次痰涂片均发现抗酸杆菌(+)~(++++)。PPD检查(++++)。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图3),水疱内为纤维素构成的网架,其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图4)。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及C3表皮侧荧光。3次皮肤真菌培养(颈、腋下糜烂面):均为克柔假丝酵母菌,药敏: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敏感。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克柔念珠菌感染、开放性肺结核。治疗:给予静脉点滴地塞米松5 mg qd,红斑处外用卤米松软膏,糜烂面处外用1∶2000黄连素液+庆大霉素混合液邮票贴敷。部分红斑、糜烂面基础上出现黑色结痂。遂于颈及腋下行皮肤真菌培养,为克柔假丝酵母菌。根据真菌培养药敏结果考虑给予伏立康唑及米诺环素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使用。1个月后患者死于肺结核、肺部感染、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皮肤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
为什么要进行真菌培养,如何解释培养结果?
-
医学真菌实验室常规检查方法
真菌感染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广大临床医师的共识,这一现状对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的标本取材、保存、处理以及正确的真菌镜检和培养方式可以提高阳性率检出,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帮助.笔者就标本取材、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操作规范以及致病真菌鉴定原则进行简要的介绍.
-
从一例患者的血液中检出奥默毕赤酵母菌
患者,男,76岁,因高热于10月9日进我院治疗.检查:脉膊109/min,两肺可闻及干湿音.WBC 10.6×109/L,N 0.92,L 0.08.痰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诊断:肺部感染.经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抗生素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体温降至37℃,但19日又突然寒战发热(38.6℃)应用林可霉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特美汀等抗生素治疗6天无效.于10月25日将患者留置针(周围皮肤无炎症症状)做培养,同时在其他部位静脉抽血做血培养,于10月29、31日分别检出1株奥默毕赤酵母菌.经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治疗15 d,患者病情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将患者血液及静脉留置针再做真菌培养,结果均末检出该菌.
-
是组织胞浆菌还是马尔尼菲青霉菌
编辑同志:阅读贵刊2008年第3期李琼芬等[1]的<外周血涂片中检出组织胞浆菌一例>一文,者认为该病例的诊断缺乏真菌培养的资料,从末梢血涂片中出现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即判定为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难以使人信服,其实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也可见于血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非常相似,多数检验人员对其缺乏认识.真菌培养对这两种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其重要,菌培养是确定病原菌为可靠的方法.这2种真菌都是温度双相性真菌,25℃及37℃下培养时均有不同的特征.
-
马内菲青霉病1例
目的:了解马内菲青霉病的诊断与转归.方法:复习1例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记录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及转归.结果:本例马内菲青霉病患者曾被误诊为结核,经病理切片PAS染色确诊,虽经积极抢救,终因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结论:马内菲青霉病易被误诊,确诊需要行真菌培养或活检病理检查,预后凶险.
-
右上肺实变伴多发空洞
患者男,67岁,主因"发热、咳嗽1个月"于2007年1月10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体检时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图1).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及少量咯血,体温38.5℃;7d后外院查外周血白细胞(WBC):10.9×109/L,中性粒细胞83.8%,ESR为45mm/1 h;X线胸片示有上肺大片渗出影,其内可见空洞(图2),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给予头孢呋辛和克林霉素治疗4d无效,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旋氧氟沙星抗感染7d,发热无缓解,体温升至39.5 ℃.查痰细菌、真菌培养均阴性,多次痰抗酸染色阴性,PPD试验阴性.
-
真菌性椎间盘炎4例报告
自1978年4月至1998年1月共收治真菌性椎间隙感染4例.男3例,女1例,年龄小4岁,大65岁.术后椎间隙感染3例,均在L4~5手术间隙,术后5~30d出现较术前严重、难以忍受的剧烈腰痛,无坐骨神经疼症状.另1例4岁幼儿低热、腰痛,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CT示腰大肌与椎体间隙不清,血沉增快,误诊为腰椎结核行手术治疗,活检有真菌.本组4例均经活检查出真菌,均有孢子,1例既有孢子又有菌丝.1例真菌培养阳性.血沉27~70mm/h,C-反应蛋白10~58mg/L.
-
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3例临床疑似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并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结果 73例患者中有44例经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其骨髓象的共同特征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多数粒细胞有胞浆颗粒增粗、增多及空泡等改变,细胞核左移;组织细胞增多、胞体增大;浆细胞比例增高.其中12例患者在骨髓涂片中发现组织细胞胞质内吞噬成群桑葚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原体,或单个吞噬,或病原体散在游离于细胞外;个别病例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病原体,并在4例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马尔尼菲青霉病原体.结论 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比常规真菌双相培养法可提早7~10 d确诊,为抗真菌治疗赢得宝贵时机,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骨髓检查 真菌培养 -
110株皮肤癣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皮肤癣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离出的菌株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对皮肤癣病抗真菌治疗.方法 收集某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皮肤癣菌病患者的样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10例皮肤癣菌病中体癣49例(44.5%)、股癣30例(27.3%)、手足癣16例(14.5%)、头癣9例(8.2%)和甲癣6例(5.5%),于体癣患者中分离的菌株有红色毛癣菌28株(25.5%)、犬小孢子菌12株(10.1%)、须毛癣菌4株(3.6%)、絮状表皮癣菌5株(4.5%).股癣、手足癣、头癣和甲癣分离菌株多的均为红色毛癣菌,分离株数分别为28株(25.5%)、13株(11.8%)、6株(5.4%)、6株(5.5%)和5株(4.5%).对克霉唑的敏感性高(105例,95.5%),其次为咪康唑(93例,84.5%)、灰黄霉素(51例,46.4%),氟康唑耐药率达94.5%(104例).结论 皮肤癣菌病中常见的为体癣(除股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常见临床分离株为红色毛癣菌,10%KOH压片镜检与真菌培养均为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有效手段,其对克霉唑的敏感性高.
-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与真菌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及真菌药敏结果,为治疗VV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47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分析,对其中复发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447例VVC患者平均年龄32.99岁(17~67岁),79.19%的患者分布于21~30岁(44.52%)和31~40岁(34.67%)年龄段;单纯性VVC患者317例(70.92%),VVC+BV/BV中间型患者81例(18.12%),VVC+ AV患者39例(8.72%),菌群抑制10例(2.24%);镜检看到假菌丝者372例(83.22%),仅看到芽生真菌孢子者75例(16.78%);VVC患者阴道菌群分布示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326例(72.93%),革兰阴性小杆菌81例(18.12%),革兰阳性杆菌32例(7.16%),革兰阳性球菌7例(1.56%)以及无细菌10例(2.24%).110例复发者经真菌培养与鉴定示白色假丝酵母菌92例(83.63%),热带假丝酵母菌10例(9.10%),光滑假丝酵母菌8例(7.2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克霉素、咪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率依次为58%、16%和65%,耐药率依次为2%、34%和27%;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克霉素、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显著低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VVC为育龄妇女多发病,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VVC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提示临床应重视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阴道微生态环境分析,能为临床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临床及时、准确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体液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体液TNFα变化与感染的关系,以及感染期TNFα的变化规律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对此研究的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1999年11月~2000年5月,21例全身感染期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男12例,年龄(55.6±11.3)岁;女9例,年龄(63.0±16.2)岁。均行手术清除感染坏死及假性囊肿引流术,11例患者行胆道引流术。 2.方法:(1)分组: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两组所对应的血清TNFα活性;同时比较两组胆汁和尿内的TNFα;再分别比较正常人血清与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血清TNFα活性。(2)细菌培养和TNFα活性测定:当感染期患者诊断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即行胆汁、尿、创面和痰液细菌和真菌培养,同时行TNFα活性测定。TNFα活性(U/ml)采用L929细胞生化的分析法测定。(3)测定2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TNFα作为正常值。
-
除疣术后外阴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采用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113例,其中11例术后外阴创面感染白色念珠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5岁.患病情况:男性龟头部单发疣2例,多 发疣4例,女性均外阴部多发疣7例.CO2激光灼烧疣体,浅创面每天涂莫匹罗星(百多邦) 软膏1次,机体伴以干扰素治疗.3 d后创面伤口未见感染,创面无红肿,无分泌物,未愈合 ,7 d后创面仍未愈合,创面有白膜覆盖,柔韧性强而牢固.用针头挑取少许白膜做检查: 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和镜检:镜下见真菌孢子,培养见酵母样菌落生长,玉米吐温琼脂 小培养可见厚膜孢子生长,血清芽管实验证实为白色念珠菌.予以氟康唑150 mg,口服1次 ,外用咪康唑(达克宁)霜剂,7 d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