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孢子丝菌病误诊为皮肤结核1例
患者女,46岁.因右手背及前臂内侧结节、斑块伴破溃流脓1年余,于2008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系木材搬运工,1年半前因搬运木头时手背皮肤被碰破,当时未做特殊处理.1个月后局部出现一绿豆大结节,表面皮肤呈紫红色,无瘙痒及疼痛等不适,未进行诊治.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
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女,56岁.因面部丘疹、结节2个月,于2006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在家中水井打水时,曾被井绳擦破面部皮肤,此后在破损处出现一结节.结节逐渐增大.常有疼痛感,并在初发结节附近出现多个卫星状分布的互不融合的丘疹和结节.在当地医院切除初发结节,组织病理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未明确病凶.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和红霉素治疗无效.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
皮肤结核误诊为孢子丝菌病1例
1.病例摘要患者女,45岁.因右前臂伸侧出现浸润性肿块、瘘道,并没脓性分泌物溢出8个月,于2006年10月至中国人发解放军395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
表现为巨大溃疡的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男,74岁,农民.因左足跟溃疡7个月余,于2005年10月24日入院.7个月前患者干农活时左足跟不慎受伤,局部出现红肿,边界清楚.在当地医院诊治(具体用药情况不详)半个月余无好转,受伤处形成直径约2 cm大的溃疡,无明显疼痛,局部清创后皮损仍无好转.
-
孢子丝菌病误诊为皮肤结核
患者男,59岁.因左上臂外侧结节3年,于2005年4月25日就诊于我科门诊.3年前,患者左上臂无明显诱因出现一黄豆大淡红色结节,光滑活动,无痛痒,后皮损渐增大、颜色渐加深,中央破溃流出黄绿色脓液,边缘隆起,触碰时感疼痛.1年前曾就诊于我院外科,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皮肤结核",遂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服药9个月,皮损无改善,反渐增大,且原皮损外上方又出现一新的病灶.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传染病及慢性病史.
-
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男,22岁.右颧部出现无痛性疣状增生物5个月,于2005年2月2日来我所就诊.2004年9月患者右颧部擦伤后未予特殊处理,约1周后自愈.自愈1周后在原部位出现黄豆大结节,高出皮面,呈淡红色,2周后结节增至蚕豆大,表面呈黄褐色,粗糙.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
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男,74岁.因半个月前胸部出现一结节,并渐增多,于2004年10月22日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胸部出现一结节,约黄豆大,不久胸部及背部陆续出现高粱粒至黄豆大结节,并逐渐增大如蚕豆大,无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右上肢、背部共可触及七八个皮下结节,黄豆至蚕豆大,表面皮肤发红(图1),质地中等,无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及血糖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HIV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正常.免疫球蛋白检测正常.
-
多发结节表现的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男,31岁.3个月前因外伤后左膝部出现许多小结节,表面呈疣状.皮损真菌镜检(-),37℃温箱真菌培养(-),25℃温箱培养有菌落生长,经鉴定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予碘化钾,伊曲康唑治疗,3周后皮疹好转.
-
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及抗真菌药敏试验研究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深部真菌病.在吉林省为常见、多发的深部真菌病,且患者多为劳动人群,目前儿童孢子丝菌病患者发病率增多[1].国内外文献报道,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碘化钾溶液均可用于治疗儿童和婴幼儿孢子丝菌病,疗效和安全性与成人相当[2].特比萘芬是一种丙烯胺类的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孢子丝菌病患者皮肤及淋巴系统感染获得满意疗效,是本病治疗的新选择[3-4].
-
儿童孢子丝菌病14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140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明确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4岁儿童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0.73,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4.59个月,冬春季节发病比率高,但夏秋季发病并不少见.居住于农村者132例(94.29%),有外伤史者占22.86%.临床分型以固定型常见(107例,占76.43%),其次为淋巴管型(32例,占22.86%),还有不确定型1例(占0.71%).受累部位以面部多(125例,占89.29%).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单独或联合治疗,资料完整的患儿6个月治愈率达10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并不少见,累及面部和表现为固定型者较常见.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安全有效.
-
特比萘芬连续和间歇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孢子丝菌病为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在吉林省为常见、多发的深部真菌病,患者多为体力劳动者.笔者2000年7月-2008年2月应用特比萘芬治疗160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观察
为探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笔者于1997-2003年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报告1例皮肤散播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72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结节、溃疡5个月,发热、关节肿痛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找到真菌孢子,组织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予碘化钾口服及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5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
-
孢子丝菌病病原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皮下真菌感染性疾病,过去认为孢子丝菌病是由单一菌种即申克孢子丝菌引起,但申克孢子丝菌是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新的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孢子丝菌病病原体除了狭义的申克孢子丝菌外,还包括巴西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墨西哥孢子丝菌和卢艾里孢子丝菌.该文针对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评价及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致病菌种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治疗 -
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男,42岁,建筑工人.因右手背结节4个月,于2004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手背出现1枚黄豆大结节,不痛不痒,未予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大,呈环形,边缘隆起,中央结痂.至入院前1个月,右臂又相继出现2枚类似结节,且进行性增大.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关节疼痛,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
婴儿孢子丝菌病1例
患儿女,3个月.因鼻右侧红色斑块1个月,于2003年3月就诊.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鼻部右侧出现一小米粒大丘疹,白色,中央很快化脓,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皮损渐扩大,家长用手挤压后症状渐加重.当地医院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疗效不明显.皮肤科检查:鼻梁右侧可见一约1.5 cm×1 cm淡红色斑块,中央有一溃疡,表面有少许渗出,基底较清洁,边缘隆起,斑块境界尚清(图1A).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见大量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少数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图1B).真菌培养:申克孢子丝菌阳性.诊断:孢子丝菌病.治疗:口服10%碘化钾合剂1 mL,每日3次.1个月后皮损消退,共服药2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
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样受体2、4及髓样分化因子88的表达
目的 通过观察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样受体2、4(TLR2、TLR4)以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孢子丝菌病免疫识别及免疫介导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孢子丝菌病患者19例及健康人对照12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患者组皮损及对照组皮肤组织中TLR4及MyD88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2及MyD88 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结果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LR4、MyD88的表达部位主要是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和真皮及皮下组织中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对照组皮肤几乎不表达TLR4,MyD88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弱表达.孢子丝菌病组TLR4表达水平(63.767±3.829)高于对照组(5.167±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5);MyD88表达水平(57.236±4.744)亦高于对照组(10.588±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P<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TLR2 mRNA和MyD8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974±1.452和2.028±2.0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30±1.073和0.688±0.422),均P<0.05.结论 孢子丝菌病发病可能与真菌通过Toll样受体途径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有关.
-
巢式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着色霉、孢子丝菌和马尔尼菲青霉
目的 评价巢式PCR对不同深部真菌感染组织石蜡包埋标本检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及其他深部真菌病石蜡组织标本共44份,行组织病理观察并提取石蜡组织标本中DNA.使用针对着色霉、孢子丝菌及马尔尼菲青霉核糖体DNA特定区域的特异性巢式PCR引物,分别对所提取的真菌DNA进行扩增.分析巢式PCR对这3种病原真菌扩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检查方法比较.结果 20例着色芽生菌病组织蜡块中8例扩增阳性,10例孢子丝菌病组织蜡块中7例扩增阳性,1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蜡块均扩增阳性,其余对照深部真菌病组织蜡块扩增均为阴性,巢式PCR检测3种真菌的敏感性分别为40%、70%和100%,特异性均达到100%.组织病理检查3种真菌的阳性率分别为95%、70%、80%.结论 巢式PCR扩增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真菌DNA是诊断深部真菌病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
-
以S2-R2为引物PCR检测石蜡切片中的孢子丝菌
R2为引物的PCR适用于孢子丝菌病石蜡切片中病原菌的检测.
-
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临床型别的关系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 800 bp、850 bp、500 bp、180 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 400 bp、800 bp、700 bp、 500 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 500 bp、1 400 bp、1 000 bp、700 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