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外低温监测技术在低温物品查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红外低温监测技术在口岸检疫查验现场的应用条件,加强对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的监管.方法 用不同温度的冷藏水模拟低温物品,用研发的红外低温监测系统在不同距离、高度、角度进行检测,计算报警误差值,分析低温物品的实际温度、距离、高度及角度对红外低温监测系统的测量效果影响,探究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模拟低温物品的实际温度越低,或测量距离越大,或偏移探头角度越大,系统报警误差值越大.模拟物品的实际温度、距离及角度对低温监测系统的测量值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对测量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1.68,P>0.05);物品实际温度、距离、高度及角度4个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32,P>0.05).结论 红外低温监测技术可实现对旅客携带低温物品的监测.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假体高度的控制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假体高度的控制.方法 对20例肱骨近端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前、术后用PACES系统测量肱骨头高点至大结节高点的垂直距离及颈干角.结果 术后随访16例无疼痛,3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常感疼痛.大结节解剖复位的患者Neer评分明显优于大结节完全粉碎无法解剖复位者.结论 精确测量健侧肱骨头高点至肱骨大结节的垂直距离,对术中假体高度的定位有指导性意义.
-
正常成人髌骨高度X线测量方法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测量正常成年人髌骨高度的方法,为与髌骨高度变化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成年人膝关节正位X线片,在影像学工作站SIENET SKY上测量髌骨高点至股骨远点(即股骨内髁低点)的垂直距离.结果 健康成年人髌骨高度平均为(6.35±0.68)cm.同一个体两侧髌骨高度相同,而同一侧别男性的髌骨高度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本研究中髌骨高度的X线测量方法简便易行,提供了髌骨高度的正常值.
-
准分子激光矫正高度及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以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及超高度近视60例(119眼),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两组,一组高度近视(72眼),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6.00~-8.00 D,另一组超高度近视(47眼),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8.50~-12.25 D,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厚度、非接触眼压.分析患者有无发生术后回退,发生回退的量、UCVA≥0.5,或者UCVA≥1.0所占的比例.结果 术后长期随访10年,119眼中UCVA≥0.5占90.1%,UCVA≥1.0占30%,但两组中BCVA均可达到患者术前的BCVA.高度近视组中UCVA≥1.0者占75%,而超高度近视组中仅为4%,高度近视组明显优于超高度近视组(χ2=6.325,P<0.05).屈光回退量:高度近视组屈光回退有5眼,且均≤0.75D,而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回退为25眼,仅5眼<-0.75D,其余患眼均为≥-0.75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4,P<0.05).SE平均为(-0.50±1.05)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6,P<0.01).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观察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性好、预测性较高等优点,而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远期回退几率较大,预测性相对较低、眩光较明显等特点.
-
高度近视硅油填充手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变化的研究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伴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手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的变化,为确定人工晶状体(IOL)度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4例(27眼)高度近视伴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硅油填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硅油填充前以IOLMaster进行IOL度数测量,硅油填充后3个月以上,再次用IOLMaster进行IOL度数测量.两次测量均记录眼轴长度、信噪比和中央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硅油填充前为(28.715±0.862)mm,硅油填充后为(29.338±0.7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6,P=0.028).组合信号信噪比:硅油填充前为92.445±30.815,硅油填充后为81.510±2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3,P=0.030).中央前房深度:硅油填充前为(3.575±0.166)μm,硅油填充后为(3.621±0.44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6,P=0.928).结论 高度近视硅油填充后,眼轴长度测量结果较实际长度变长,如需行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时,有必要以硅油填充前IOLMaster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的效果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39眼)高度近视伴白内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0.2者9眼,0.25~0.4者19眼,≥0.5者11眼.且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发生角膜水肿4眼(10.2%),高眼压1眼(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进行3~7 ds的治疗以后,角膜水肿消退,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且手术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
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42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及玻璃体腔填充气体、硅油或平衡盐溶液.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黄斑中心区厚度、视力以及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内填充物术后视力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内膜剥除术及玻璃体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症效果显著.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不同屈光状态与日常视觉活动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与日常视觉活动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双眼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60例(120眼),按术后屈光度分为-1.0~-2.0 D 组(A 组)、-2.25~-3.0 D 组(B组)、-3.25~-4.0D 组(C 组)3组,每组20例(40眼)。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日常视觉活动量表》调查。结果对手术效果满意者 A 组11例,B 组8例及 C 组1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3,P=0.38)。3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及兴趣爱好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1);术后视觉质量中的夜间视物(χ2=3.39,P=0.415)、看电视(χ2=4.20,P=0.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阅读书写能力则 A 组差于 B 组、C 组(χ2=10.62,P=0.005;χ2=16.25,P=0.0015;χ2=4.64,P=0.2),精细分辨力则 C 组优于 A 组、B 组(χ2=5.26,P=0.072;χ2=19.54,P<0.001;χ2=9.09,P=0.011)。3组术后戴镜情况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29.67,P<0.001),术后看远戴镜率A 组40%,B 组95%和C组100%;而看近戴镜率则A组75%,B组40%,C组30%。结论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视觉及生活质量;若术前无戴镜习惯,且无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少的近视度;而能接受术后配戴中低度数的远视力矫正镜,且有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高的近视度。
-
内界膜剥离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
目的 观察内界膜剥离联合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就诊的26例(26眼)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硅油充填术,检查其佳矫正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2~24个月.结果 26例首次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硅油填充状态下),其中22例取出硅油后至随访末期视网膜复位良好;4例取出硅油后视网膜再脱离,经二次手术联合黄斑孔周围激光光凝和硅油充填,视网膜复位,6个月后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末期20例视力提高,4例视力未变,2例视力下降.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硅油充填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外伤性脱位
目的 研究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后外伤致其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我院PC-PIOL植入手术矫正高度近视42例(80眼)中2例(2眼)因眼外伤导致PC-PIOL脱位.1眼系植入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术后8个月不全脱位于前房;另1眼系植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屈光晶状体(PC-PRL)术后3个月全脱位于前房.两例分别于外伤后1d、3d接受PC-PIOL的复位手术.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不同.2例术后观察均在6个月以上.结果 PC-PIOL脱位于前房患者主觉眼部轻度不适,视力下降.检查可见房水闪光明显,瞳孔变形,人工晶状体被瞳孔夹持.手术复位后视力恢复,遗留瞳孔变形.另1例ICL不全脱位后裸眼视力为0.2,复位术后为0.3.PC-PRL全脱位后裸眼视力为0.3,术后恢复至1.0,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未下降.2例均未发生白内障等并发症.2例脱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941/mm2和1889/mm2,手术复位后1周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1883/mm2和1746/mm2,手术复位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191 1/mm2和1845/mm2.结论 眼外伤可导致PC-PIOL全脱位或不全脱位于前房,引起前部葡萄膜反应,瞳孔变形,还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立即手术复位安全有效,但应长期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
-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48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轴长度(26.78~34.56)mm,平均(27.43±2.80) mm,其中眼轴≤30 nm者36眼;眼轴>30mm者12眼.观察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悬韧带离断1眼,后囊破裂2眼,经处理均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眼轴≤30 mm的36跟中术后视力≥0.3者30眼(83.3%);眼轴>30 mm的12眼中术后视力≥0.3者5眼(41.7%).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但眼轴> 30 mm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与眼轴长度及黄斑功能有关.
-
高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疗效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120例(120眼),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组60例(60眼);对照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组60例(60眼).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32±0.36和0.37±0.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角膜散光差值研究组为(-0.76 ±0.72)D,低于对照组的(-1.16±0.82)D(P=0.03).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研究组为(2 254.35±298.74)个/mm2高于对照组的(2 124.29 ±324.75)个/mm2(P =0.00).角膜内皮丢失率研究组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 (P =0.00).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研究组(45.53±25.13)s短于对照组的(64.99 ±45.76)s(P =0.01).结膜下出血发生率研究组为35.00%高于对照组的23.33%(P=0.01).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术可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缩短术中有效超声时间.
-
高度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6年屈光度变化情况的分析
目的 观察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度及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情况.方法 LASIK术后随访6年的高度及超高度近视58例(103眼),术前等效球镜-6.00 D~-18.00 D.男21例(40眼),女37例(63眼).年龄20 ~ 41岁,平均(25.06±7.51)岁,术后随访观察记录1个月和6年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 术后6年,裸眼视力≥0.8者占69.70%,近视度-1.00 D及以下者占75.75%,近视度≤-2.00 D者占90.9%,角膜后表面高度平均为(1.25±3.72) μm,未发现角膜后表面扩张;眼轴平均为(26.61±1.22) mm,与术前的(26.84±1.31)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未下降,安全性指数为1.19,有效性指数为0.98.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长期观察结果显示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未见角膜后表面明显扩张或继发性圆锥角膜等并发症.
-
磁共振成像三维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三维(3D)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20例(30眼),术前及术后均行磁共振三维成像序列检查,其磁共振影像数据通过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软件进行重建,生成三维模型格式文件,并通过三维打印程序软件转化成可识别的路径文件,后通过三维打印机等比例打印出三维立体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模型.结果 根据高度近视患者的磁共振三维成像数据成功打印出个体化等比例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的三维实体模型.结论 三维打印制作的等比例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实体三维模型,有助于后巩膜加固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三维(3D)打印技术 近视 高度 后巩膜加固术 应用价值 -
机械法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矫正高度近视
目的 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87例(358只眼)高度近视行Epi-LASIK,术后常规用药,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等情况.结果 187例(358只眼)术后裸眼视力:1个月318只眼(88.82%)≥0.5,6个月340只眼(94.97%) ≥0.8,1年323只眼(90.22%)≥0.8;屈光状态:术后1个月为(+1.75±0.57)D,术后6个月为(+0.50±0.21)D,术后1年为(0.00±1.25)D.结论 Epi-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
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78例(78跟)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麻醉满意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表麻下无痛苦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d视力≥0.5者46例(46眼),占58.97%;术后1周视力≥0.5者58例(58眼),占74.35%.结论 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是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效果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64例(107只眼)的住院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巩膜加固术,部分联合前房穿刺术,随访6~18个月,观察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佳矫正视力(logMAR)、眼轴、屈光度分别为:(0.51±0.43),(29.57±2.63)mm,(-16.63±3.07) D,分别与术后2周:(0.37±0.31),(28.03±2.13)mm,(-14.35±2.33)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0.27±0.23),(28.11±2.16) mm,(-14.62±2.89)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2周的BCVA、眼轴、屈光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涡静脉损伤1眼(0.9%);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出血和眼眶无菌性炎症反应各1眼(0.9%),未出现感染、视网膜脱离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眼轴和屈光度的增长,稳定或提高视力。
-
高度近视白内障Bigbag人工晶状体的植入的评价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2例(52眼)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52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未见后囊皱褶、视网膜脱离或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高度近视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是安全有效的.
-
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伴或不伴糖尿病的周边视网膜变性区的比较
目的:比较研究高度近视(-6.00 D以上)视网膜脱离不伴糖尿病和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伴糖尿病患者的周边视网膜变性区的发生情况。方法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手术211例(211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不伴糖尿病组,156例(156只眼);B组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伴糖尿病组,55例(55只眼)。所有病例均进行三面镜检查,特别是玻璃体切除术中对周边视网膜检查,以确认周边视网膜的变性情况。结果 A组中,周边视网膜有变性区者121只眼,占77.56%。 B组中,周边视网膜有变性区者21只眼,占38.18%。两组周边视网膜变性区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6, P=0.000。结论当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同时患有糖尿病时,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率明显较少。
-
药物对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单用氟米龙滴眼液或氟米龙滴眼液加普拉洛芬滴眼液(普南扑灵)对术后角膜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0例(200眼)LASEK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予氟米龙滴眼液与普南扑灵滴眼液,对照组则单用氟米龙滴眼液,用药4个月,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 haze)、眼压、裸眼视力情况.结果 试验组LASEK术后角膜组织的炎性反应较轻.结论 联合用药可以减轻LASEK术后角膜组织的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