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突出特色谋求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制新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放生乡党委、政府认真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乡上下积极创建新机制,努力谋求新发展,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10月1日~2005年9月30日,人口出生率5.09‰,人口死亡率7.43‰,自然增长率-2.35‰,符合政策生育率96.23%,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93.31%,出生婴儿性别比100:107.
-
迎接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反映国民健康水平的各项综合指标发生明显改变。中国人口死亡率从大于20‰下降到约7‰,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初期的40.8岁提高到90年代后期的70.8岁;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综合反映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可获得性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200.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3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3年的55.2 ‰降至1998年的47.0‰;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以上指标反映出,过去曾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平均期望寿命得到延长,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与疾病模式转变、人口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50年里,我国已完成了由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到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过程。随着生育率的控制,低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全部人口的10%以上,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转型阶段。中国居民疾病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主要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发生变化。首先,居民死因顺位发生显著变化,曾经是居民主要死因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妇幼疾病和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由前5位死因中退出。而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等疾病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前5位死因,慢性非传染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另一特点是影响居民健康的疾病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是前10位或前5位死因占所有死因的构成比明显上升,前10位从50%~60%上升到80%以上,前5位死因构成比从40%~50%上升到70%以上。其次,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患病率及位次变化与主要死亡原因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变化趋势的一致性。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患病水平持续下降,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城乡居民疾病谱中的位次和重要性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病的持续增加,与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有关。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将会持续增加。中国不同地区疾病模式转变发展明显表现不均衡性,存在较大差别,大城市居民患病和死亡模式趋向发达国家,而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居民疾病谱与死亡模式更接近不发达国家。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在卫生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明显独特性。中国实现了疾病模式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城市地区与发达的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后期,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模式,贫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迟缓模式,其他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期间。推动中国疾病模式转变的人口动力、各类死因和主要疾病变化仍将继续影响疾病模式发展方向和速度。中国既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和严峻挑战,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面临继续努力预防疾病爆发与流行、延长寿命和控制危险因素、减低残障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双重任务。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不会先处理完一种健康问题再去处理另一种问题,而是要同时着手处理两种健康问题。
-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统计中,肺癌发病率排在首位,且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1].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随着早期诊断方法的研发、外科医疗器械的改进、手术技能的提高、化疗药物的开发和靶向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已成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模式,提高了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案例分析法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卫生条件的改变,传染病引起的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原有的病种尚未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病种时有出现,威胁着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1].传染科病房是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部分,传染病护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整体工作成效,加强传染病护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护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2].
-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自杀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杀占世界人口死亡率的2%[1],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2]、自杀行为在世界各国都是导致死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导致自杀的原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试图自杀的人具有一定的个体遗传易感性[3] ,这来源于其特定的个性品性,尤其是易冲动/攻击性行为品性.这种个体品性可以定义为内在表型,可在家族之中遗传传递,从而可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研究自杀[4].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社区的管理
慢性病在社区的管理包括预防和治疗,这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工程.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社会已步入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损害日渐严重[1].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死因顺位前三位是脑血管、恶性肿瘤、心脏病.因此在社区为居民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方便性、低廉和可亲近性的卫生保健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我院社区医疗服务科在茂名市区内开展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脑卒中病人的长期照护方案及其影响因素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率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统计,30%以上患者脑卒中后会遗留下中度至重度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认知缺失等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而且其康复过程也非常漫长.
-
第六讲 社区老年健康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由于多年坚持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②人口死亡率下降.二、人口老龄化的指标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65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WHO对发达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以老年人口系数>7%为人口老龄化的界线;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以60岁为老年人的标准,以老年人口系数>10%为人口老龄化的界线.
-
预防"四大疾病"饮食为先(上)
所谓"四大疾病",这里指的是冠心病、肿瘤、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它们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大敌,占目前世界人口死亡率的前4位,已引起人们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
何谓"49岁现象"
2002年北京市生命统计的结果表明,过去10年里40-49岁年龄段的死亡率上升得快;英国医生对1000多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近30年的追踪观察,发现40-4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是正常人口死亡率的4.91倍;50-59岁年龄组是2.2倍……
-
高龄肿瘤患者开胸术后观察与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高龄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很多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因素和术前合并其它慢性疾病,手术治疗时将面对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在成人外科手术人口死亡率高,据统计70~79岁高龄患者为2.9%[1],而做好高龄肿瘤病人的术后护理工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高龄病人的心理、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护理,以达到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
基于集对理论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同一度研究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含义是给定社区在给定年度中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之差.其存在下述问题:按此定义计算得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的两个社区,各自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可以相差很大.例如社区甲在2000年度的人口出生率是0.4,死亡率是0.3,所以社区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1;另有社区乙在2000年度的人口出生率是3.64,死亡率是3.54,所以社区乙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是0.1,但是社区甲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比值是0.3/0.4=0.7500,而社区乙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比值是3.54/3.64=0.9725,后者与前者相比要大0.2225.由此可见,仅利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这个指标,还不能全面客观的刻画出入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根据集对分析理论[1-5],提出“死亡率与出生率同一度”的概念,并结合一个实际例子说明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及寿命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各种少数民族人口为11 242 295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4.71%,较1982年人口普查(26%)上升了8.71%,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死亡率水平较高,期望寿命较低,可能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
合肥市城区1991~1996年45~64岁人口死亡原因分析
探索中年人的死亡原因和规律,对预防控制疾病和降低中年人口死亡率,提高中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近6年来中年人死因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ARIMA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预测的研究
时间序列是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在经济、气象、地质、水文、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本文利用我国1975~2006年的人口死亡率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中的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死亡率进行拟合和预测,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胎儿医学研究的新进展
胎儿医学是围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胚胎、胎儿的病理生理,研究胎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从而提高胎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人类健康素质奠定基础.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人类生命统计分析,婴儿死亡占人类死亡的首位,而新生儿死亡又占婴儿死亡的60%~70%,胎儿宫内死亡和产间死亡又是新生儿期死亡的2倍.所以仅用人口死亡率来反映医疗卫生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新生儿期及子宫内胎儿的死亡率,更能反映经济文化及医疗卫生水平.由此,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类的生命从何时开始计算?目前,从出生才开始计算的概念已受到了挑战,人类生命的开始应从生命的起源-受精开始.但限于当时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所限,尚不能提供对胚胎、胎儿生长发育及宫内情况的监测手段,直至上世纪70年代,在迅速发展的电子工业、超声波、生化遗传等学科的推动下,一门新兴的学科--围生医学在人们的瞩目中诞生了.围生医学学科的诞生使产科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新生儿科也从儿科中独立出来.相对而言,胎儿医学的发展在围生医学中比较薄弱,直至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胎儿医学的发展速度加快,取得很大的突破,当然,客观地讲,与围生医学中的其他分支相比,胎儿医学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
降脂药对冠心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断地上升,已居我国人口死亡率的首位.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发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使冠心病(CHD)的发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慢,甚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缩小.可见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结果已被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因此,及时、正确、合理地选用效果确切的调脂药物对防止CHD的发生、恶化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日趋老龄化,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逐年增多,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通过骨折或其并发症均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人口死亡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0%-66%,而且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近几年糖尿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症开始被医学界所关注,加强对糖尿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的认识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发展中的蓟县卫生事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县突出农村卫生工作的首要地位,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大力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到"九五"末,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00.61/10万以下,人口死亡率控制在5.3‰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到9.38‰,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74/万.各项卫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事业实现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
浅谈脑卒中康复及其影响因素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脑卒中幸存者中病残率达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4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