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调节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进展
外科感染严重威胁着外科病人的生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外科感染至关重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在临床上产生耐药性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科感染病人的预后.在外科感染的治疗中,免疫调节作用越来越多地显示出重要作用,抗生素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可使细菌感染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外科感染的引流
引流是外科工作中常用、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其基本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
-
外科感染引流技术应用的进展
引流是针对炎性渗出及脓液聚集所采取的措施,是外科感染的基本防治原则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内镜、腔镜、介入技术的进步,生物材料的革新,在引流措施上有了诸多改变.
-
外科感染血糖控制治疗新策略
近年来外科危重症高血糖的临床危害性已经逐步得到重视,实施更严格血糖控制成为严重感染并发症,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MODS)等治疗策略的重要部分.
-
应用抗生素防治外科感染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抗生素是应对外科感染的重要武器.应用抗生素贵在合理,但在外科临床工作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但影响疗效,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
-
从烧伤感染论外科感染的防治
烧伤感染在外科感染中是一较突出的问题.历经曲折的过程,认识到防治的关键在于外科干预.救治过程中应全面重视潜在的感染途径,包括肠源性感染.外科抗生素的应用应重视应用的时机和时限.对重症感染、抗凝疗法、强化胰岛素治疗和糖皮质激素用法的改进值得关注.
-
Fournier's坏疽二例
Fournier's坏疽(Fournier's gangrene,FG)是临床上少见而严重的外科感染,病情凶险,病死率可达50%以上[1].本院普通外科收治2例,报告如下.
-
外科感染常见耐药菌的治疗
在外科感染中常见的耐药菌有两类:耐药革兰阳性(G+)球菌和耐药革兰阴性(G-)杆菌.前者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耐药G-杆菌主要有两类:(1)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产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AmpC)菌;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菌.(2)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包括鲍曼不动杆菌、洛非不动杆菌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
美国复杂腹腔内感染抗生素治疗指南解读
复杂腹腔内感染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却经常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大量证据表明,经验治疗或针对性抗生素治疗缺失或力度不够是导致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可能会造成二重感染和药物中毒等一系列问题.为给成人复杂腹腔内感染的抗生素选择提供建议,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外科感染学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和感染疾病药师学会于2003年共同制定了复杂腹腔内感染抗生素治疗指南.本文将对这一指南进行解读,以期对我们处理复杂腹腔内感染提供指导.
-
外科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评价
抗生素是外科医师治疗疾病特别是外科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抗生素也存在弊端-不良反应.外科医师应用抗生素时,常常注重其治疗作用,而对其不良反应注意不够.现就外科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便于外科医师掌握.
-
重症医学科外科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其防治
重症医学科具备收治全院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重、情况复杂、病情变化快,同时可能又伴有更多的慢性并发症和更严重的急性生理紊乱,往往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留置导管及应用相关抢救设备,所以较普通病房患者的外科感染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1]。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一旦出现外科感染,感染相关的致病菌往往为多重耐药菌,需要抗感染的力度大,治疗效果常常较差,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是患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2]。
-
克林霉素在治疗腹腔内感染中的应用
腹腔内感染为常见的外科感染,其处理原则为外科治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Wilson和Faulkner[1]依据腹腔内感染的发生部位及病因将其分为三类:(1)上消化道疾病所致腹腔内感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 UGI),其中包括胆囊炎、胆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膈下脓肿、非特异性腹膜炎等.(2)各种类型的阑尾炎(complicated appendicitis, CAPPX),其中包括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阑尾炎性腹膜炎、阑尾脓肿等.(3)下消化道疾病所致腹腔内感染(low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 LGI),其中包括远端回肠及结肠穿孔、继发于回、结肠功能紊乱的腹腔内脓肿、远端回肠及结肠的坏死、继发于回、结肠功能紊乱的腹膜炎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感染的确切部位通常难以完全肯定,而且短时间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无法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故腹腔内感染的抗菌治疗通常为经验性治疗.
-
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外科感染性疾病,无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抗菌药物都是外科医生手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武器.用好这个武器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
-
外科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感染问题总是与外科实践相伴随.约2%~5%的腹腔外手术发生感染,而腹腔内手术感染发生率达20%,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病死率与治疗费用显著增加.抗菌药物是人们抗击感染的有力武器,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抗菌药物的滥用使耐药菌增多,"敏感"的抗菌药越来越少.而且,抗菌药物在外科感染的治疗中也不是万能的.
-
外科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咄咄逼人的威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G+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一直是外科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随着青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到了20世纪60、70年代,G+球菌在外科感染病原菌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G-杆菌所取代.然而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逆转,20世纪90年代以后,G+球菌卷土重来的趋势已很明显.欧洲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1973~1976年,在医院感染中G+球菌和G-杆菌各自占有的份额是29%和71%;在80年代中期基本持平,到了1993~1994年已变成69%和31%[1].在我国,这一变化虽然相对滞后,但趋势是相同的.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9个城市,13~18所医院)结果显示,G+球菌所占份额在1999年为28.8%[2],2001年为33.5%[3],2003年为38.2%.湖北地区15所医院报告,外科感染病原菌中G+球菌在1998~1999年占36.5%[4],2002年上升到39.4%.解放军三〇四医院的报告显示,G+球菌在2003年占47.5%,而在烧伤感染分离菌中则高达52.6%[5].
-
肾功能减退与外科感染
如果感染不在肾脏,肾功能减退和外科感染是两种类型的疾病.但两者可能同时存在,而肾功能减退也可能是外科感染所造成,例如严重的外科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这些感染可以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减退又给外科感染的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因为绝大多数抗感染药物都是从肾脏排泄的.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可引起药物蓄积、毒副反应加剧,是临床上屡见不鲜的.在外科感染中肾功能减退常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Ⅸ--沁尿系统感染
一、概述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在感染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主要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也可同时累及上、下尿路系统.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Ⅷ
胆道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防治胆道系统外科感染主要是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无论是否需要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均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Ⅺ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危重患者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Ⅹ--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
深部真菌感染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是指相对于皮肤、毛发、指(趾)甲等浅部体表组织而言的一类主要在医院内发生的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常常侵犯心、肺、肾、脑、血液、肝、脾、胃肠及骨骼等多系统器官,合并或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severe sepsis),由于治疗手段有限,因此预后差、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