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弱激光联合综合治疗对矫正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弱激光联合综合治疗对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1%阿托品眼膏验光筛选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240例(480只眼),分为3~5岁低年龄组(学龄前组)120例和5~12岁高年龄组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个年龄组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屈光矫正、精细训练、红光闪烁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弱激光眼睛治疗仪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疗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学龄前组联合疗法治疗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1.37%,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7.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联合疗法治疗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2.81%,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2.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激光联合综合治疗方法治疗5~12岁儿童的弱视疗效不明显;对于矫正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明显,且疗效优于传统的弱视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外伤性近视14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近视是继发于眼球震荡伤后的病变,是外伤性屈光不正的一种.本文回顾了我院2007~2008年间的外伤性近视14例.
-
中药治疗对青少年近视疗效观察
青少年近视亦称学校性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据调查表明青少年视力减退十分普通.已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防治,目前方法不一.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药双星明,润沽眼药水点眼对青少年近视25例,50例屈光度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主动脉弓褶曲畸形合并胸主动脉瘤一例
患儿男,11岁4个月.2004年2月入院.发现心杂音4年余.入院时体检:面色微红.体重24 kg, 身高135 cm,体温正常,呼吸24次/min,心率88次/min;血压:右上肢111/65 mm Hg(1 mm Hg=0.133 kPa), 右下肢126/63 mm Hg,左上肢117/65 mm Hg,左下肢132/67 mm Hg;足背动脉搏动强.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胸骨右缘第一、二肋间Ⅳ/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伴细微震颤,P2>A2 ,P2不亢进,肝脾肋下未及.双眼屈光不正、弱视.7岁时X线胸片检查胸内肿块,疑诊纵隔肿瘤;心脏超声检查示升主动脉瘤;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降主动脉扭曲畸形,诊断胸主动脉瘤.心内科疑诊为马凡综合征.由于经济困难,未接受心血管造影而仅予以随访.现要求明确诊断而住院.
-
有晶状体眼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有晶状体眼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是近年矫正屈光不正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屈光范围广、预测性和稳定性好、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可矫正高度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晶状体摘除联合PIOL植入治疗儿童或成年人晶状体半脱位等,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TPIOL)植入可矫正包括2D以上散光的屈光不正.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损伤、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眩光和光晕、人工晶状体偏中心或脱位、色素播散等.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良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术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 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 屈光不正 -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研究进展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前沿课题.本文对有关波前像差及其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的概念,波前像差的测量,术后高阶像差增加的因素,以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
-
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质量的标准是不但要达到预期的矫正视力,还要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因此对LASIK后视觉矫正效果的评估应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内容.本文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眼波前像差、角膜非球面特性、优势眼的改变及视觉质量调查表等七个方面阐述LASIK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LASIK手术的指导性意义.
-
儿童屈光手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屈光手术的进步,一些学者已将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等屈光手术应用到儿童,并取得了一定疗效.虽然屈光手术为儿童屈光矫正开辟了新途径,但由于儿童视觉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了评价屈光手术矫治儿童屈光参差及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探讨各种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就屈光手术在儿童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低浓度阿托品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阿托品是毒蕈碱受体抑制剂,1%浓度滴眼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及眼轴的增长,但是畏光、视近模糊等常见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期研究者逐渐将兴趣转向低浓度阿托品(小于1%浓度)的临床研究,发现低浓度阿托品滴眼可以有效延缓近视发展,比1%浓度的阿托品副作用更小,疗效也更持久稳定.
-
儿童屈光不正矫正障碍及其解决措施的初步探讨
屈光不正是造成儿童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虽然眼镜是屈光矫正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仍有许多儿童屈光不正未能得到矫正,主要是人们对屈光不正认识的不足、检查设备及方法的限制、验光人员缺乏等因素影响了屈光矫正工作的开展.对此,目前已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视力筛查工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初级眼保健中心,积极推动儿童屈光矫正工作的开展.关于屈光矫正的一些新方法正在研究中,已取得初步成效.
-
屈光性角膜术后的干眼症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但术后可导致干眼症,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Schirmer泪液检查和泪膜破裂时间异常.其主要原因为角膜知觉下降,从而导致泪液反射性分泌减少.术后干眼症可持续数周至一年,导致伤口愈合减慢,影响视力,但多为暂时性,可用人工泪液或泪小点栓塞进行治疗.
-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及其手术进展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矫正屈光不正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近20年,随着显微手术的普及,人工晶状体设计和材质的不断改良优化,检查手段和手术操作技术的完善,该手术已经成为矫正某些屈光不正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本文对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及其手术方法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眼的远期效果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中远期疗效的稳定性及手术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在北京新力眼科行LASIK手术矫治近视且完成5~9年随访的患者175例(343眼),术前屈光度(-6.40±2.83)D(-1.50 D~-15.75 D).方法 经检查后行LASIK手术矫治近视,并接受完整的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检查,末次随访时间(6.54±1.13)年(5~9年),所有患者每次复诊均检查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眼压,末次随访采用书面填表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压、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裸眼视力≥1.0者分别为336眼(97.96%)、326眼(95.04%)、302眼(88.05%),≥0.6者分别为340眼(99.13%)、340眼(99.13%)、333眼(97.08%),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者分别有30眼(8.75%)、37眼(10.79%)、32(9.33%)眼.屈光状态分别为(-0.14±0.46)D、(0.21±0.46)D、(-0.36±0.52)D.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非接触眼压3个指标均有小幅升高.未观察到严重的中远期并发症.非常满意及满意患者174例(99.4%).结论 LASIK手术矫治近视中远期疗效稳定、安全.
关键词: 屈光不正 近视/外科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北京中老年人群倍频视野缺损的患病率及原因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的倍频视野(FDP)异常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主要原因.设计 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农村和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人群4439人.方法 2001年对上述人群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视野检查采用FDP C-20-1筛查程序检查,视野缺损标准定为至少1点出现异常.主要指标 倍频视野异常率及异常原因.结果 4439人中4 350人(8 617眼)(98.0%)完成FDP及眼底照相等检查.10.6%的眼出现FDP视野缺损.40~49岁人群中,视野缺损主要原因是病理性近视、青光眼、其他视神经疾病及白内障.60~69岁人群,常见的视野缺损原因依次是白内障、青光眼和病理性近视.70岁以上年龄组常见的视野缺损原因依次为青光眼、白内障和病理性近视.视野缺损与年龄(P<0.001)、近视度数(P<0.001)、居住地区(P<0.001)、教育程度(P=0.01)、核性白内障分级(P<0.001)及眼压(P<0.001)显著相关.结论 病理性近视、白内障、青光服是40岁以上人群视野缺损的主要原因.(眼科,2012,21:29-33)
-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一致性比较
目的 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检查屈光度的一致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屈光不正志愿者49例(98眼).方法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在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同楼层的实验室内完成.同一受试者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由同一专业验光师在不同日期(7天内)完成.用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现场主觉验光,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远程主觉验光,由一名非医学背景的助手做电脑自动验光仪验光,结果通过蓝牙传送到平板电脑,再传至验光师电脑端,验光师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综合验光仪,并远程与受试者语音交流.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近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和远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分别进行分析.利用MedCalc12.7软件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测得屈光度的一致性.主要指标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及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结果 所有眼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0±0.54)D、(-0.02±0.34)D、(0.70±24.30)°、(0.00±0.52)D.所有眼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在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2%、4.84%、4.84%、2.04%.近视组和远视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及等效球镜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1±0.52)D、(-0.01±0.32)D、(1.10±18.40)°、(-0.01±0.51)D和(0.20±0.54)D、(-0.05±0.22)D、(-8.00±40.80)°、(0.18±0.53)D;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8%、3.51%、5.26%、2.15%、和0.00%、0.00%、0.00%、0.00%.结论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所有眼、近视组及远视组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一致性高,但柱镜轴位一致性较差.
-
北京城乡限定区域人群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目的 分析北京城乡限定地区40岁以上人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01年北京眼病研究基线调查的4439人.方法 详细的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及屈光检查.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右眼有晶状体眼佳矫正视力≥0.5者纳入分析.主要指标各种屈光不正的患病率.结果 4111人数据可供分析,平均年龄(55.49±10.18)岁.研究人群近视(SE<-0.5D)患病率为21.4%,高度近视(SE<-6.0D)1.8%,远视(SE>0.5D)19.5%,散光(柱镜度数>0.5D)36.0%,屈光参差(SE相差>0.5D)22.5%.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值均为0.001),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远视、散光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屈光不正未发现性别差异.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患近视的可能性是文盲的2.09倍(P=0.003),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P<0.001).核混浊的程度与近视患病率呈正相关,与远视患病率负相关.结论 近视患病率在较年轻年龄组中较高,城市高于农村,患病率与文化程度有关,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重要.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对于研究屈光手术的远期效果研究是有参考价值.
-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索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改变及其规律.设计 非随机化的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0例视力正常的儿童.方法 以1.5T磁共振对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及10例视力正常儿童进行全脑扫描,应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PRAGE)序列采集三维解剖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观察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枕叶面积有无改变.主要指标双侧半球枕叶的楔叶、舌回、枕外侧叶和距状沟周边区四个部分的面积.结果 两组被试的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楔叶、舌回和距状沟周边区,左侧半球枕外侧叶与对照组相比范围明显变小(P均<0.05);右侧半球枕外侧叶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MRI技术可以无创性评估皮层形态结构改变,该技术在临床随访研究及治疗评估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相关视觉皮层面积发生了改变,提示皮层形态及功能改变与弱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坐位及仰卧位人眼屈光状态的改变
目的 探讨在坐位及仰卧位人眼球镜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改变.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2例(96眼),屈光度-2.50D~-10.00 D,散光-0.75D~-4.50 D.方法 对所有患者用手持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坐位及仰卧位时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其轴向,并对坐位及仰卧位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球镜、柱镜度数及散光轴.结果 仰卧位球镜度数(-5.31±3.43)D与坐位球镜度数(-5.27±3.24)D相比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散光度数坐位平均(-2.27±1.24)D,仰卧位平均(-2.35±1.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眼球散光轴向改变在-16°~+18°之间,其中0°~2°者52.1%,6°~10°者5.2%,>10°者3.1%.散光轴向右眼在旋转方向上更倾向于逆时针旋转,而左眼更倾向于顺时针旋转.结论 患者坐位及仰卧位眼球的球镜和柱镜度数无明显变化,但眼球旋转引起的散光轴向改变,可能是影响某些患者LASIK术后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
角膜曲率计在测量角膜散光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角膜曲率计检查在测量角膜散光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角膜曲率计、散瞳验光、显然验光三种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224只眼进行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散光度数以1.00D以下为主.散瞳验光和显然验光所测出的散光轴位与角膜曲率计所测出的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散光度数上,散瞳验光和显然验光测出的散光度数与角膜曲率计所测出的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散瞳验光与显然验光之间在散光度数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角膜曲率计对于散光轴位的测量在散瞳验光和显然验光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正常儿童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方法: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对33名经治疗矫正视力已≥0.9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和31名正常儿童,分别检测其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结果:(1)正常儿童的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好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差异.(2)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中轻度和中度组除交叉视差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同样严重影响立体视的形成,对立体视的各项指标均有影响;弱视治疗的终目标是建立双眼单视并获得良好立体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