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男性生殖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策略
男性不育是较为常见的病症,约4%的男性受到不育的困扰.男性原发性不育与男性生殖相关基因的缺陷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发表了大量文献展示了新发现的与男性生殖相关的基因.刘美玲等[1]在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筛选大鼠精原细胞与精母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过程中,发现了大鼠睾丸特异表达基因LM23基因.沙家豪所在的重点实验室运用人胚胎和成人睾丸cDNA探针与人睾丸dDNA微阵列杂交,通过差异杂交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筛选
-
RNAi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过去在对生物体基因功能研究时,通常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核酶[1]等抑制目的基因表达,而近年来发现了一种新的诱导基因沉默的技术,即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与其它关闭基因工具不同,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介导的特异性抑制同源基因表达的技术.由于它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效性,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真菌、蠕虫和低等脊椎动物以及哺乳动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并且在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和基因药物研制及基因治疗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Tet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及其应用
基因治疗中导入基因表达时间和水平的调控极其重要.哺乳动物细胞中用到的诱导型载体主要与启动子有关,如热休克蛋白(Hsp)启动子可在高温下被诱导,还有重金属、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启动子等,但这些系统均存在着诱导表达不具备特异性、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表达有遗漏以及诱导剂本身具有毒性会对细胞造成损伤等缺陷.如果设置一种导入基因的"开关",能调控基因的表达,则有望大幅度提高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1992年,Gossen和Bujard[1]首次成功地利用原核基因调控元件构建了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四环素基因表达调控系统(Tet系统),该系统能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或者去除四环素或其衍生物(如强力霉素)诱导或抑制所感兴趣基因的表达,故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功能和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研究中.本文就近年来Tet系统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
从国际论文分析我国对人类新基因功能研究的贡献
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iect,HGP)启动至2006年5月人类一号染色体的测序结束[1]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终完成.伴随其他诸多物种基因组的解读,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点也已转向功能基因组学,这是一个隐藏着巨大产业化潜能和经济效益并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据2008年人类基因及转录本数据库(H-invitational database,H-InvDB)统计,迄今已注释的人类编码基因为34 057个,而有功能的基因只有12 404个[2].因此,大量人类新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开发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
组织微阵列及其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2000年6月底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后,基因研究的重点已从结构转向功能,即后基因组时代.今年2月公布的整理后的基因草图序列[1],初步认定人类约有3万个左右的基因,大大少于原来约有10万个基因的估计.由于一个基因可以编码不同的蛋白,所以基因编码产物数量要多于基因数.对于数万个基因的功能研究,分析其复杂的表达方式以及基因间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关系,其艰巨性和对阐明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意义将超过人类基因组计划.面对如此艰巨、复杂的工作,传统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方法,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 technology)便是这些革命性新技术之一.微阵列技术是在一小片固相载体上储存大量的生物信息,含有大量生物信息的固相基质称之为微阵列,又称生物芯片(biochip),根据储存生物信息的类型,可分为寡核苷酸微阵列(DNA芯片),cDNA微阵列(cDNA芯片),蛋白质微阵列(蛋白质芯片)和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组织芯片).在此就组织微阵列研究进展和应用作一介绍.
-
RNA干扰在头颈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头颈部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第八大常见肿瘤,而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由于头颈部解剖位置特殊,重要器官密集,手术可切除范围相对有限[1].因此,包含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地位.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10年来兴起的一项高效、特异、彻底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技术,不仅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基因治疗中也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就RNAi在头颈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及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使感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目前已完成302个(不包括病毒)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还有573个重要微生物基因组在测序中,而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是全基因组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重要病原微生物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极大促进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基因功能的研究,这些DNA序列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库.蛋白质组学及比较蛋白质组学主要通过基因组测序信息鉴定菌株中的独特性蛋白质,获得表型水平上菌株差异的相关信息,并对特定的细胞组分进行分析[1].
-
基因功能研究新途径-RNA干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小的双链RNA可以高效特异地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促使mRNA降解,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他是体内抵御外在感染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也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遗传工具.现就RNAi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RNA干扰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 interfe rence RNAi)是由小干涉RNAs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能引起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本文介绍了RNAi的作用机制,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的制备以及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阻断方法,由于我们对RNAi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RNAi技术的应用在方法学等方面尚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
针对VEGF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对子宫内膜癌细胞VEGF基因表达及增殖的影响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RNAi技术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1].
-
听觉相关核基因研究新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听觉相关核基因研究概况,并根据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类概括了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
浙江省2003年医药卫生科研进展
一、基础医学研究1.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浙江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研究;完成了浙江省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表达状况及耐药性研究;完成了ESBLs检测方法的评价,为基层医院检测ESBLs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创建了AmpC酶检测方法,解决了临床实验室无简便、易行、可靠的AmpC酶检测手段的问题,完成了ESBLs基因型分布及ESBLs流行相关因素分析;首次发现了6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发现浙江省ESBLs以CTX-M型为主;将基因表达引入β-内酰胺酶研究,率先建立了β-内酰胺酶新基因表达体系,为β-内酰胺酶基因功能研究建立了新的方法,并已用于SHV-28及CTX-M-22新基因型的功能研究.
-
RNA干扰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表达和调控等功能研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同源重组原理的基因敲除(knockout)技术使基因功能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本身存在胚胎致死性的限制,而且不适用于人类的基因功能研究[1].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原理的基因拆卸(knockdown)技术能够克服基因敲除技术的局限性,已经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更有效方法,并且RNAi技术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特异性治疗手段[2].现介绍RNAi技术用于白血病等肿瘤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基因芯片技术在肾脏病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人类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将在2003年完成,目前已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1] .随着基因物理图谱的完成,深入了解基因的功能成为分子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人类基因组DNA由30亿个核苷酸组成,共含有约10万个基因[2].在这些已知序列的基因中 ,目前有四分之三的基因功能尚未查明.传统的杂交技术已无法胜任这一庞大的研究工作. 基因芯片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基因芯片也称为基因微矩阵(Microarray),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3].它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来研究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它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好、快速高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基因功能研究.自其问世已来,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 [4].
-
表达EGFP的质粒和目的基因共转染用于检测目的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在基因功能研究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目的基因转到靶细胞内进行瞬时表达(transient expression),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观察转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由于各种转基因方法的不同,转基因的效率也不同,往往是仅有一部分细胞可以表达目的基因,没有转基因的细胞将影响检测的结果.如何将已经转基因的细胞同未转基因的细胞区分开来进行检测,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一种直接的方法是采用目的基因表达蛋白的抗体直接标记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条件是该目的基因必须是细胞内特异的,且表达的蛋白位于细胞膜.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双基因共转染方法,常用的共转染基因有B或T淋巴细胞的分化抗原,如:CD19、CD20等[1].
-
Tn5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1].Barbara Mc-Clintock[2,3]根据大量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于1951年提出了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子学说,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将基因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座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ransposon 5(Tn5)由于其转座的随机性好、稳定性高、插入位点容易测序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已经成为分子遗传学及基因诊断学研究的热门工具[4,5].本文主要对Tn5的基本结构、转座机制及其在必需基因、蛋白质结构功能、基因测序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应用实时RT-PCR技术的mRNA定量分析
1 mRNA定量的意义 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可反映细胞的生长、存活状态,对特定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分析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核心部分[1].近,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mRNA定量分析用于临床诊断成为现实,其应用涉及面很广,包括检测肿瘤细胞耐药基因的调节与表达、化疗疗效的分析、基因治疗的生物动力学与转录、表达水平的研究;并提供了评价肿瘤进展,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有效手段;此外,RNA定量分析还可用于病菌、病毒的检测[2-6].
-
siRNA抑制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新的基因沉默技术,由于这种现象发生在转录后水平,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这种机制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由于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直菌、蠕虫和低等脊椎动物以及哺乳动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并且在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基因药物研制及基因治疗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RNAi在抑制肝炎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巨细胞病毒可通过原发感染或者潜伏感染再激活而广泛传播.基于对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和Towne株基因测序的完成,以及人巨细胞病毒的基因功能研究及其相关动物模型如小鼠模型、猪模型、恒河猴模型等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避三方面对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微生物基因组与药靶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及其相关的技术平台发展迅速,为发现新的药靶和研制新型抗微生物药物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了毒力因子、保守基因外,其他一些分子也可成为潜在的药靶.基因功能研究为发现潜在的药靶提供了可能,也是药靶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之一.现在已有了对候选药靶进行识别和有效性评估的系统,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