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生缺陷干预从产前优生服务到孕前保健的模式转变
1背景出生缺陷也称为先天畸形,是患儿在出生时即在外形或体内所形成的可识别的结构或功能缺陷,据美国出生缺陷研究和预防中心估计:出生缺陷10%归因于环境因素,20%归因于遗传因素,而70%则是因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或其他因素所致[1].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数月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缺陷儿,先天残疾儿童(80万~120万)约占年出生人口的4%~6%.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生人口质量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现阶段,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提高人口素质方向转变,鉴于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出生缺陷干预成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
手部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
医院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良好的手部卫生行为来控制.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医院中都推荐使用酒精类手消毒液作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方法,而目前我国医院中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现状不容乐观.本项研究通过对医务人员开展普瑞来(PURELL)酒精类手消毒液的手部卫生培训活动,希望了解手部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的影响,以及医护人员对PURELL酒精类手消毒液的使用接受程度.
-
中青年妇女宫颈癌218例临床分析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居首位.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每年大约有371 200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的98%[1],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其临床发病率平均每10万人中有9.98人[2],好发于30~40岁人群中,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趋于年轻化,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是否不同于中老年患者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
药源性血液病(3)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DHA)在药物引起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中,DHA相对少见.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估计,DHA占主要药源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10%.
-
手术患者合理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手术部位感染在医源性感染原因中列第二位[1],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估计每年发生约500 000例手术部位感染[2].2002年8月,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和低收入者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和国家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实施了美国国家预防手术感染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关于手术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在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时间上虽然已有较为一致的建议(表1),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2003年1月召开的<美国预防手术感染指南>工作组会议依据美国国家预防手术感染计划的研究结果对手术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合理应用给出了明确建议.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
食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美国每年因大肠杆菌O157、李斯特菌、沙门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病例为330万~1 230万例,死亡4000例.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5亿~349亿美元[1].沙门菌、单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引起集体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1982年发现的大肠杆菌O157:H7亦已被公认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在我国和本市发生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中,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为常见的病原菌.2001~2003年本市开展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监测,为今后本市开展集体性食物中毒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1例HIV阳性伴大量呕血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1]。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直接、频繁地接触患者及其体液和血液,面临巨大的职业感染风险。我院ICU于2013年5月收治1例以呕血致失血性休克抢救入院的患者,于抢救的第3天经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诊为HIV感染,在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的同时,经过积极抢救与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现报道如下。
-
PFGE在医院内感染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医院内感染是目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估计每年约有200~400万病人住院后发生医院感染,占住院病人的5%~10%.这种医院内感染不仅可以导致病情的恶化,严重时还可致命,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的革兰阳性菌取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成为主要的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群,因此,对于致病微生物的分型显得尤为重要.
-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处理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是医护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更易发生针刺伤。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这种刺伤可能导致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从而产生致命的后果,同时还可造成受伤者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必须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