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米非司酮调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郭永;何森;苏晨;王乾兴;邹检平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促进乳腺癌T47D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根据米非司酮的处理浓度分为0.25μmol/L组、2.5μmol/L组、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米非司酮处理人乳腺癌T47D细胞2d后,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检测细胞凋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吡啶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绿色荧光细胞的数量更多,荧光强度更强;25μmol/L组和50 μmol/L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1±3.5%和17.2±3.8%)高于对照组(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0和P =0.009);0.25 μmol/L组和2.5μmol/L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18和P=0.884).结论:米非司酮能够促进乳腺癌T47D细胞的凋亡,且随着米非司酮剂量的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 热打击对人骨骼肌细胞通透性、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潘志国;邵玉;万军;耿焱;陈镜合;苏磊

    目的 研究热打击对培养人骨骼肌细胞(HSKMC)通透性、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仪钙离子内流检测热打击对HSKMC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检测热打击对HSKMC细胞骨架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热打击对HSKMC细胞周期改变.结果 给予培养人HSKMC细胞不同温度梯度热打击1h后,43℃热打击组钙离子流式检测的中位数为91.63,37℃对照组中位数为22.98.同对照组相比,随着热打击程度加强,显微镜高倍镜下可见骨骼肌细胞骨架逐渐出现变粗、变短、出现明显的应力纤维.骨骼肌细胞在热打击情况下,各组G0/G1期DNA含量在44.13~62.98之间,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当细胞离开热打击环境后培养18 h前G0/G1期D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第18小时恢复才同对照组基本相同.结论 热打击的情况下造成细胞钙离子内流效应,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可改变HSKMC骨架结构,使骨架失去正常的网状有序排列结构,间隙增大.细胞周期出现阻滞,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

  • 人外周血与脐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作者:吴鸿涛;马艳;毕晓娟;江明;杨凯;王宁

    背景:内皮祖细胞可从外周血与脐血中获取,是修复各种疾病所致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不可或缺的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人外周血与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经体外培养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6%羟乙基淀粉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人外周血与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分别设为脐血源组和外周血源组,计数各组单个核细胞数量,按1.0×106/cm2接种于大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皿中,用内皮细胞培养基进行诱导,共培养7d。
      结果与结论:外周血与脐血体外培养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具有类似的形态学特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大多数细胞由早期的贴壁圆形转变为梭形。外周血源组内皮祖细胞有细胞集落形成,脐血源组可见梭形细胞自行排列生长为典型的线样结构。锥虫蓝染色及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后发现,外周血源组单个核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内皮祖细胞活率及增殖能力均低于脐血源组(P<0.05)。外周血源组和脐血源组内皮祖细胞在接种后第3天增殖速度达到峰值,在随后的培养中细胞增殖呈衰减态。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组和脐血源组内皮祖细胞均可表达具有内皮祖细胞表型的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受体2表面标志物,两组既摄取Dil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也能标记体外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物荆豆凝集素Ⅰ。结果证实,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与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相近,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对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胡飞环;张国侠;田艳君;张立杰;刘佰玲;王文敬;黎诚耀

    目的 调查布鲁杆菌感染后宿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情况,Foxp3+在布鲁菌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阐明宿主产生免疫抑制对布鲁菌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感染三科住院的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 65例.标准治疗组28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抗菌药物进行3个疗程的标准治疗,每个疗程20 d,疗程间隔10 d;免疫增强剂组37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免疫增强药物.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CD4+Foxp3+Treg含量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65例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第1疗程结束时外周血中Foxp3+Treg含量为2.83%,第2疗程结束时为3.77%,第3疗程结束时为4.0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9%(t值分别为 5.97、9.05和5.66,均P<0.01).第1疗程结结束时,标准治疗组和免疫增强剂组间外周血Foxp3+Tre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7.09和 4.94,均P<0.01).第2疗程结束时,免疫增强剂组患者外周血Foxp3+Treg含量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1),且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9和7.25,均P<0.01).第3疗程结束时,免疫增强剂组患者外周血Foxp3+Treg含量高于标准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2和6.45 ,P<0.01).结论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经过添加免疫增强剂的治疗,外周血Foxp3+Treg含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一直维持在一定高位水平.推测,过早的使用免疫增强剂可能不利于急性期布鲁菌病的治疗.

  • 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血小板CD40L及可溶性sCD40L表达差异的研究

    作者:柴俊兵;吴延庆;陈琦;周斯平

    目的 探讨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小板CD40L及sCD40L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各按严格入选标准选取15例同条件下流式法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sCD40L的浓度,观察各组间两指标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单纯高脂血症组血小板CD40L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P<0.01),sCD40L的血浆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P<0.05),而两指标在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CD40L及血浆sCD40L的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 小鼠红细胞异体输注后的体内存活研究

    作者:张嘉敏;高文杰;赵俸涌;李勤;朱自严

    目的 建立小鼠红细胞体外去白细胞保存和标记的方法,监测小鼠红细胞异体输注后在体内的存活情况.方法 取10-15只C57 BL/6小鼠血液(约0.6 mL/只),通过离心和过滤,获得去除白细胞的小鼠红细胞.荧光染料DiO标记红细胞后,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流式检测不同时间的取血样品,计算输注红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结果 小鼠白细胞去除率为(96.22±1.95)%,DiO标记小鼠红细胞阳性率为(94.31±Z01)%.小鼠红细胞异体输注后,体内24 h存活率>90%,到50 d左右输注红细胞基本被清除.结论 建立了小鼠红细胞体外去白细胞保存、荧光标记和体内跟踪检测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完成了对小鼠红细胞异体输注后存活情况的监测.

  • 外周血内毒素诱导产物在细菌性肺炎与肺结核鉴别中的意义

    作者:陈雪融;肖军;薛秒

    目的 探讨外周血内毒素诱导产物包括细胞因子、降钙素原(PCT)在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8月住院确诊的5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肺炎组,同期随机采集确诊的5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肺结核组.采用内毒素刺激后用流式方法检测外周血CD4+干扰素γ(IFN-γ)+、CD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白细胞介素(IL)-2+、CD4+ IL-10+、CD8+ IFN-γ+、CD8+ TNF-a+、CD8+ IL-2+、CD8+ JL-10+细胞群比例;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患者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IL-6等指标.结果 肺炎组患者外周血CD4+ IFN-γ+、CD4+ TNF-α+、CD4+ IL-2+、CD4+ IL-10+、CD8+ IFN-γ+、CD8+TNF-α+、CD8+ IL-2+、CD8+ IL-10+细胞群的数目明显高于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PCT、CRP、IL-6活性水平均较肺结核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PCT、IL-6、CRP阳性率均较肺结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毒素诱导产物的检测有助于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作者:付凯飞;刘剑飞;王欲晓;吴成林;钦可为;周丽君

    目的:探讨重要海洋致病菌创伤弧菌对小鼠免疫器官及免疫组织的感染效应,为有效的感染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亚致死剂量的创伤弧菌感染BALB/c小鼠,采用病理显微镜技术观察小鼠脾脏及肠道淋巴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及脾脏的淋巴细胞坏死/凋亡情况和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变化,并在人工合成创伤弧菌溶血素蛋白基础上,采用细胞毒实验检测创伤弧菌主要毒力因子对淋巴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创伤弧菌感染后,脾脏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均有明显的结构改变,出血/充血明显,淋巴细胞可见碎裂、坏死;创伤弧菌感染后外周血及脾脏内的淋巴细胞损伤以凋亡尤为显著,同时淋巴细胞各亚群失去正常比例,CD4+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CD4+/CD8+T细胞比例也显著降低(P<0.05);体外CCK-8细胞毒活性实验也显示,一定浓度的创伤弧菌溶血素蛋白可显著降低淋巴细胞的存活率(P<0.01).结论:创伤弧菌感染对免疫组织细胞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可能导致感染后期发生免疫抑制,进一步加重继发感染.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