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附睾淤积症并发近睾端输精管张力性精液囊肿1例
资料:男性,34岁,2002年12月自愿施行输精管结扎术,术后右侧阴囊肿痛,在当地卫生院给予抗感染治疗20天痊愈,2003年5月开始右侧睾丸时有胀痛并有下坠感,以射精时为甚,放射至下腹部,诊断为附睾淤积症,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于2004年1月来本站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正常,结扎部位可以触及被精索紧紧包裹并与附睾部连为一体的肿物,肿物深部有囊性感,2.5cm×2.0cm大小,触痛不明显,附睾明显胀大,以附睾头为甚,睾丸张力大.行肿物穿刺,抽吸出1.5ml乳白色液体,镜检见大量死精子.间隔7日穿刺抽吸1次,共3次,量逐减,囊肿塌陷,但睾丸、附睾肿痛未减,考虑右侧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附睾淤积症.门诊手术:拟行囊肿探查及输精管吻合术,术中见近睾端输精管原结扎丝线存留,结节小,逐步分离精索粘连组织至囊肿壁,囊肿呈倒挂葫芦状,长度约2.0cm,切开囊壁,溢出许多乳白色液体,见囊壁呈纤维化改变,少量精子肉芽肿组织,靠附睾尾部囊腔有一开口为输精管管腔,直径约0.4cm,挤压按摩睾丸、附睾部,可清晰见到乳白色液体外溢,切除扩张囊样变的近睾端输精管段,留置与附睾尾相连接的输精管段约0.5cm,切除原结扎结节,分离并处理远睾端输精管,注射用水灌注管腔,证实通畅后,行输精管端端吻合,放置橡皮引流,术后抗感染治疗,半年后随访,痊愈.术后确诊:附睾淤积症并发近睾端输精管张力性精液囊肿.
-
针刀等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晕
本人经过多年实践,运用小针刀配合电针,理筋推拿,牵引等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颇佳.资料与方法选穴:选取颈枕区两侧凹陷,紧贴枕骨下缘的横行区域,寻找压痛,板结粘连组织,一般以风池为中心的两侧颈枕腱膜,作好标记,一般一侧1~3穴,左右对称.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性28岁, 因周期性下腹腹壁区痛半年, 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下腹腹壁疼痛, 始随月经周期痛, 后逐渐加重.近2月来, 该处除行经期痛外, 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7~15天不止.曾多次应用止痛药物无效, 但痛时不用药也能缓解.化验血、尿常规无异常.患者3年前曾作过剖宫产手术, 术后10个月开始行经, 无其他不适.半年后出现剖宫产疤痕处呈进行性疼痛加重.检查切口局部皮肤愈合良好, 无红肿等现象, 但有压痛.经B超检查见切口中部右侧腹壁上, 有-2cm×1.5cm低回声似无回声肿块, 边界欠清晰, 边缘不规则(图1).结合病史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治疗, 手术所见, 原剖宫产疤痕处腹壁上有一不规则囊性肿物, 大小2cm×2cm, 周围粘连, 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切开肿物见有陈旧性积血流出.病理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
Nd∶YAG激光治疗鼻腔粘连性病变28例疗效观察
资料:28例鼻甲—鼻中隔粘连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8~65岁。病程6个月至3 年。肥厚性鼻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粘连12例,鼻息肉摘除术后粘连10例,鼻中隔偏曲纠正 术后粘连6例。临床症状:粘连侧单侧鼻塞。 方法:Nd∶YAG激光波长1.06 μm,输出功率0~100 W连续可调,治疗功率30~50 W。在局 部麻醉下,用直径为0.5 mm的光导纤维直接照射粘连部位,切割分离粘连组织。粘连分 开后,以激光接触照射凝固两侧创面至组织发白。术后常规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1至2周,每 日滴鼻6~8次。 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6个月,鼻甲及鼻中隔粘连部位粘膜均恢复正常,鼻部症状缓解,鼻 腔通畅,无一例发生再粘连。
-
内镜热极治疗胃肠道息肉68例
目的:了解内镜热极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术前准备,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热极仪温度根据息肉大小可调至200-250℃,治疗时充分暴露病灶,热极头通过内镜活检孔,对准靶目标通电,通过热极头对病灶"顶、贴、滑、扫"等方法和借助内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头等措施进行治疗.结果:68例126颗息肉热极治疗均从局部消失,其中无蒂息肉、直径<1.5 cm中小型息肉效果好,均经一次治疗,1-13 s(平均8 s)消失,直径2.0 cm左右的息肉需经2-3次治疗,息肉才完全消失,全部病例无一例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热极治疗息肉效果肯定,安全可靠;热极头不粘连组织,不损伤内镜,经济适用.
-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54岁,因背部肿物3个月,于2005年4月 6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背部肩胛下角处可触及一8.5 cm×8.0 cm×4.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度较差.彩超示:左侧背部脂肪瘤可能性大.于局麻下行背部脂肪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肩胛下角处,内侧固定于肋骨骨膜,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病理结果:弹力纤维瘤(图1).
-
肩胛下角处弹力纤维瘤二例
例1女44岁.发现左侧肩胛骨下角处包块10余天来诊.有时稍有痛感.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好,全身淋巴结无肿大.直立位左肩胛下角处局限隆起,触及一包块,大小6.0cm× 6.0 cm×4.0 cm.无红肿,质地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俯卧位包块不明显.彩超:肩背部软组织内低回声证实包块存在,但界限不清.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肩胛下角背阔肌深面与肋骨之间,与肋骨相连,与周围界限不清.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病理报告:肩背部弹力纤维瘤.例2女48岁.右肩胛下角处包块1年入院手术.近期右肩胛区有酸胀不适感觉.查体:右肩胛下角处触及一6cm×4 cm×2 cm包块.直立位包块明显,俯卧位包块不明显.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肩胛下角背阔肌深面与肋骨之间,与肋骨相连,与周围界限不清.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病理报告:肩背部弹力纤维瘤.
-
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8例防治体会
本文分析总结了1996-1998年3年间收治的8例因行胆囊切除误伤胆管的病例,谈几点体会。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2.3岁。其中3例发生于本院,5例由外院损伤后转入。损伤在术中及时发现3例,术后因出现胆瘘或黄疸再次手术证5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3例。胆囊(管)结石伴胆囊(管)炎6例,胆囊息肉伴胆囊炎1例,单纯胆囊炎1例。1.2 损伤情况 胆总管横断伤2例,胆总管裂伤1例,胆总管前壁缺损1例,肝总管横断伤1例,肝总管裂伤1例,右前叶下部胆管裂伤1例,右肝管大部缝扎伤1例。1.3 再次手术时间 本组再次手术6例,术后第3天再次手术1例,术后3月再次手术3例,术后半年再次手术1例,术后1周再次手术3月后又行第3次手术1例。1.4 手术补救方式 胆肠Roux-en-Y吻合+T管引流6例,损伤胆管缝扎+T管引流1例,损伤胆管原位修补+双T管引流1例。1.5 术后恢复情况 痊愈6例,术后2周死亡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2 预防措施2.1加强认识,提高警惕 切勿把胆囊切除术视为肝胆外科的小手术产生麻痹思想,夏穗生教授曾说:“不少意外损伤是由于术者的过分自信而引起的,一个容易的胆囊手术和缺乏熟练技巧的过于自信而浮躁的外科医生构成了一种不幸的结合。”2.2 麻醉及手术切口的选择 因手术的麻醉平面要求宽,腹肌松弛好,大多采用硬膜外腔麻醉,但对麻醉不完善及肥胖者好采用全身麻醉;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不仅能充分显露肝门区而且减少了术后小肠粘连,切口要能使术野暴露清楚,保证直视下操作,不过分强调小切口。2.3 仔细辨认肝门结构,正确切除胆囊 在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扎胆囊动脉时,应看清动脉走向,并尽量靠近胆囊侧予以切断后双重结扎。切断胆囊前必须要认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三者的“T”型关系,对胆囊三角区炎症严重、粘连紧密、解剖关系不清者宜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切不可贸然大块钳夹、结扎粘连组织;对粘连紧密无法分离或胆囊管消失者,可行胆囊次全切除术。结扎胆囊管时,防止过度牵拉造成肝总管与胆总管成角而被切断、结扎;在缝合胆囊床时,应用小针细线,缝针不宜过深,动作要轻柔以免缝扎或撕破局部肝管。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伸直型僵直膝关节一例
患者女性,60岁,已婚,农民。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加重伴右膝关节僵直1年。现病史: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内侧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做治疗。2012年疼痛加重,休息后也不缓解,右侧重,给予5次右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中药治疗。2014年2月因右膝疼痛明显出现“伸直型僵直”。2015年1月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服用尼群地平,无明确外伤史,无类风湿及糖尿病史等。体格检查:双膝内侧间隙压痛,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右侧5°~15°,左侧10°~110°;双膝轻度内翻畸形,右膝髌骨活动度不良,内外翻稳定性良好,其余(-)。术前化验:红细胞沉降率36 mm/h,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术前X线见:双膝关节明显退变,右侧重;膝关节间隙明显减小,骨质增生明显,骨赘形成较多,骨质疏松明显;双下肢全长X线可见:双膝关节轻度内翻畸形。其余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双膝重度骨关节炎,右侧伸直型膝关节僵直,骨质疏松,高血压病。手术方案:右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取膝前正中入路,沿髌骨内侧切开,发现关节屈曲困难,骨质疏松明显,退变严重、骨赘明显,髌股关节及伸膝装置与股骨下段前方粘连明显。切除关节内纤维粘连组织、松解部分股骨前方粘连组织、切除股骨滑车部增生滑膜、部分髌下脂肪垫、增生骨赘、略微松解膝内侧软组织、切除前后叉及内外侧半月板、外翻髌骨后才将膝关节屈曲120°。使用施乐辉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置换。手术完成后术中膝关节可以屈曲到120°。术后引流较普通膝关节置换术后明显增多。术后给予早期康复训练,2周出院时右膝关节活动度0°~90°,1个月后0°~60°,6月后0°~50°。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30分提高到85分。
-
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腹部巨大囊肿的护理
2007年9月5日,我院收治l例腹腔巨大囊肿达22 kg,且又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患者,如何保证安全取出患者腹腔内的巨大囊肿并防止术后出血及交叉感染是护理的关键.围绕上述问题.术前组织对该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讨论,拟订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应急措施.术前从患者和手术器械2个方面做充分准备;术中准确细致地配合对囊肿的减压、囊液的引流及对粘连组织的分离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较全面有效的护理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患者顺利康复;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贯穿着对HW的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膜后粘液性囊腺瘤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37岁。因右下腹隐痛进行性加重3月余,于2000年8月25日入院。B超检查右季肋区囊性肿块,CT提示右上腹部囊性肿块。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术中见大网膜粘连于右腹部及结肠外侧后腹膜,无腹水,膀胱及盆腔无转移结节,无淋巴结肿大。肿块位于升结肠外后方,右肾中下极外侧腹膜后,约6cm×5cm×5cm,表面光滑,质地偏硬,较固定,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但边界清楚。行肿块及周围粘连组织一并完整切除。手术顺利,肿瘤未破溃。病理检查示:肿物囊内含粘液及胶冻样物,囊内壁光滑,壁厚0.2~0.5cm,肿物与周围脂肪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壁内衬单层及复层柱状上皮,细胞轻度异型,呈多囊性。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癌1例
患者,女,41岁。于2010年06月27日主因右上腹疼痛两天,门诊超声检查时发现:胆总管内径22mm ,远端见一13mm 增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其内另见一12*6mm絮状回声;胆囊窝处见一26*15mm 的偏低回声,考虑胆总管结石、胆囊萎缩予收住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食量均正常,无恶心、恶吐及腹胀、腹痛等不适,大便量、色均正常,无发热,无黄疸,无明显体重减轻。既往慢性胆囊炎病史10年,未重视。入院时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面色红润,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规整,心音清晰,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部平坦,肝肋下1.5cm ,剑突下2cm可触及,质地软,肝肾区无叩痛,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ALT621U/L ,AST724U/L ,未作肿瘤标志物检查,超声检查提示胆囊萎缩,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 T 管引流、胆囊切除术,术程顺利,术中探查见胆囊萎缩,约2.0*1.5cm大小,质地较硬,与胃小弯处胃壁及胆总管有粘连,在胃壁及胆总管与胆囊粘连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示胆囊高分化腺癌,肿瘤组织侵犯囊壁全层,胃壁粘连组织示纤维结缔组织中少量异形腺体。术后患者转江苏省人民医院二次手术,行胃壁部分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后一年,患者出现阻塞性黄疸,查腹部磁共振示胆总管占位性改变,于淮安市一院行胆总管部分切除、胆肠吻合术,第三次术后回访至今,患者未诉不适。
-
透明质酸酶患处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6例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可溶解粘连组织、血栓、栓子和血肿,并可促进注射部位药液和局部水肿的消散和吸收[1]。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临床试用结果证实该药可保护缺血的心肌和脑组织[2]。基于透明质酸酶具有水解黏多糖(透明质酸)的生物药理作用,针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病理特点主要是关节囊内及囊外软组织粘连的病变,而其临床特征则主要是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3]。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用透明质酸酶加利多卡因(lidocaine)患处注射治疗肩周炎66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6例肩周炎(男38,女28),年龄(52±16)y,均为门诊病例。其中右侧肩周炎37例,左侧24例,双侧5例,共计71肩。病程:<1mo 8例,1~3 mo 22例,4~6 mo 24例。>6 mo 12例。既往有肩关节劳损史者26例(39.39%),肩部受寒史者18例(27.27%)。主要临床表现:自发肩部疼痛者43例(65.15%),影响睡眠者20例(30.30%),患肢活动时疼痛者66例(100%)。压痛点有:三角肌腱附着处14例,肩峰下滑囊13例,结节间沟17例,喙突16例,肩关节间隙前方11例,冈下窝中央2例。全部病例都经放射学检查均未发现结核和肿瘤病变,其中54例发病以来曾先后用过针灸、理疗、按摩和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等治疗,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
-
罕见异位阑尾一例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腹疼痛3d,于1989年12月5日入院.半年前有过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经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治愈.本次入院前3d在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及转移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入院检查:体温36℃,神清,心肺(-),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腰大肌及闭孔肌试验(+),血WBC6.2×109/L,N0.64,L0.36.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给予手术.取右下腹麦氏切口,术中发现整个右下腹呈慢性炎症表现,大网膜下降覆盖右下腹,与腹壁、肠道粘连.仔细分离粘连组织,充分暴露右下腹,可见回盲部位置偏上,沿结肠带没有发现阑尾,考虑阑尾有异位可能.将切口向上延长4cm.在结肠袋、结肠带、回盲部腹膜外均未触及条索状的包块,而在升结肠距回盲部8cm处腹膜外有一包块.切开升结肠内侧后腹膜,可见一3cm ×0.8cm大小包块,一端与结肠相连.切除包块,包块为中空脏器,病理为阑尾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患者术后7d拆线,治愈出院.
-
腹茧症2例
1 病例资料例1 女性,51岁,因上腹部及脐周胀痛8小时,拟诊"不全性肠梗阻"收住入院.病人有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腹泻.查体:体温37.5℃,一般情况可,上腹略隆,脐周及下腹压痛阳性,无肌卫,全腹未及包块,未闻及气过水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4×109/L,中性:80%,淋巴:20%.腹部平片示:小肠积气,未见液平面.患者入院后给胃肠减压及抗炎、补液等治疗后腹胀缓解,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次日查体发现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拟诊"急性阑尾炎".在硬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经右下腹腹直肌切口入腹发现:壁层腹膜下有一层灰白、质地较硬的纤维膜包裹部分空回肠及回盲部,大网膜缺如,未被包裹的空肠略显扩张.术中切除全部纤维膜,分离肠间粘连组织见阑尾轻度充血,同时切除.术后诊断:腹茧症,阑尾炎.
-
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陈旧性骨折
我科自 1995.7~ 2000.10共收治陈旧性髌骨骨折患者 18例,采用伸膝装置松解、骨折复位,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 18例中,男 13例,女 5例。左侧 11例,右侧 7例。年龄 18~ 70岁。横形骨折 12例,粉碎骨折 6例,病程:长 2年,短 1个月。 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位,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取髌骨前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清除此断端间粘连组织,暴露骨折近端及远端,咬除部份硬化骨,修整断端,对合髌骨上下极。其中 5例由于股四头肌及髌韧带挛缩,对合困难,适当作股四头肌肌腱延长,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 6例粉碎性骨折 (骨折块 3~ 6块不等 )另加一绕髌骨环状钢丝固定。骨折断端对合满意无分离,缓慢屈曲膝关节至 90°,使关节面对合更加平整。逐层缝合。
-
恶性上皮样胸腺瘤临床病理观察
患者女性,64岁.因咳嗽咳痰2月余于2013年1月21日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量少,可以咳出,无咯血,无胸闷不适,当时在门诊予抗炎止咳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于2013年1月19日来我院门诊复诊,查胸部CT示:纵隔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未见明显强化;左侧膈面升高,左肺下叶体积减小,胸膜下结节样高密度影.查体:颈部及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侧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于2013年1月21日行CT引导下纵隔占位穿刺术,术后病理示:"见少量异型细胞团,癌不排除."于2012年2月3日全麻下行剖胸探查+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纵隔,大小9 cm×8 cm×4 cm,不规则,质地硬,已外侵犯心包、左肺下叶及左侧肺动脉,且粘连紧密,融合,无法手术分离,沿肿块将周围粘连组织仔细分离,清除部分肿大淋巴结,左肺表面见一黄豆大小肿块予以切除,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纵隔占位)上皮样型恶性胸腺瘤.(肺结节)转移性或浸润性胸腺肿瘤.免疫组化: LCA背景(+),CD+3散在(+),CD20散在(+),P53(-),CEA(-),CKpan(++)(见图1),P63(++),EMA灶区(+),Ki-67(+)大于60%.
-
阑尾动脉来源于右髂动脉1例报告
患者殷××,男,45岁(住院号200055),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于2000-03-23入院.经准备后于当日下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位于盲肠后位,后腹膜外,属腹膜外位阑尾.打开后腹膜,见阑尾无系膜,大小约0.8cm×10cm,表面充血、水肿,无法提起,故而采取逆切法.切断阑尾根部,常规处理残端,分离阑尾周围粘连组织,于近端1/3处见一来源于右髂外动脉直径约1.5 mm之动脉血管供应阑尾,细心分离并结扎阑尾动脉后顺利切除阑尾,术后恢复良好.
-
骨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17例报告
自1996~1999年,作者采用髌骨上极骨牵引配合手术松解膝关节粘连,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1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7~58岁。髌骨上极骨折3例,中部骨折8例,下极骨折6例。骨折块分离2.0cm以下者5例,2.0~2.9cm者10例,3.0~3.5cm者2例,平均分离2.7cm。病程1个月~2年,平均5个月。2 治疗方法2.1 术前准备行髌骨上极骨牵引。方法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于髌骨上极骨块经皮用手摇钻横向钻入直径2.5mm的克氏针1枚,包扎针孔,安置牵引弓,置患肢于布郎氏架上进行牵引。牵引重量3~5kg,牵引时间5~10天。牵引的同时嘱患者推移活动髌骨下极,每日测量两折块分离的距离,待骨块靠拢,即可停止牵引行手术治疗。2.2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取髌前横弧形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去除两断面间的纤维肉芽组织至露出新鲜骨面,先松解髌骨上下极周围挛缩粘连组织,同时逐渐屈曲膝关节,如不能屈曲至90°以上,则由切口内侧向近端延长。然后松解股外侧肌与股内侧肌扩张部挛缩的部分,分离股直肌与股中间肌的紧密粘连,必要时切除股中间肌已纤维化、瘢痕化的部分,直至膝关节能屈曲90°以上。然后屈膝10°位,经远折端骨折面逆行穿入2根克氏针,自髌韧带两侧穿出,至针尾缩至骨面内,将髌骨复位,巾钳临时固定。扩张部裂隙触及髌骨关节面平整后,将克氏针穿入近折端,自股四头肌腱穿出。用18号钢丝2股,自克氏针一端后面绕髌骨前面,再经另一端后面绕至髌骨前拉紧,扭紧打结。剪断针尾,使针在两端各露出0.5cm于骨外。另一针同法固定,屈膝90°检查固定效果。放置负压引流管,全层缝合皮肤切口,棉垫加压包扎。2.3 术后处理术后不用石膏外固定,3~5天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2~3天开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
-
手术中预防电刀灼伤的护理体会
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组织进行切割、止血的一高频、大功率的电气设备.使用高频电刀切割、止血可同时进行,出血量少、术野清晰,而且防止癌细胞局部扩散,用于粘连组织的分离也十分有效,故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作切割、止血.但由于其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密度大,极易引起电灼伤,而且会引起深部组织灼伤,不仅会给手术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不易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