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网络欺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冯志远;万鹏宇;黄琴;黄霞妮;徐明津;杨新国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网络欺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广西南宁市8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韧性整体水平较高(3.59±0.43),其中,男生得分为(3.59±0.45)分,女生得分为(3.58±0.41)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男生的情绪控制得分(3.40±0.69)显著高于女生(3.14±0.73);女生的人际协助得分(3.52±0.54)显著高于男生(3.38±0.5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韧性各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 =0.361,P <0.001),心理韧性与网络欺负呈负相关(r =-0.184,P <0.001),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 =0.435,P <0.001);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欺负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可能通过心理韧性间接的影响网络欺负或生活满意度。

  • 网络欺负研究进展

    作者:朱智佩;刘燕;李春波

    当前网络欺负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现实问题[1].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已有较多报道,目前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问题[2].在网络空间里伤害同伴,已经被列为人身攻击行为[3].网络欺负行为起源于通讯与计算机的交集.在近十多年里,基于电子和计算机的沟通、信息分享的快速发展,人际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欺负成为欺负和骚扰的一种新形式,具有与传统校园欺负不同的形式、内容,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传统欺负[4].本文就这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

  •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调查

    作者:黎亚军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95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主要的形式是谩骂发泄和手机骚扰;②男生、初中生的网络欺负/受欺负分别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t=1.94 ~4.10,P均<0.05);③网络受欺负、欺负在校园内的发生率分别为3.9%、1.5%,在校园外的发生率分别为8.0%、2.1%;④网络欺负/受欺负的主要发生途径是即时通讯工具(52.2%)、网络游戏(32.2%)和手机(21.1%);⑤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后,39.3%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的身份;45.6%会告诉自己的朋友,15.6%不会告诉任何人,6.7%会告诉自己的老师,5.6%会告诉自己的家长;⑥青少年看到网络欺负之后,48.0%会帮助受欺负者,30.9%会忽略这种行为,15.3%会告诉父母,11.6%会告诉老师.结论: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应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的上网安全.

  •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移情的作用

    作者:何丹;申曦;杨欢;范翠英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移情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武汉市773名初、高中生为被试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并用 SPSS和 AMO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180,0.155;P<0.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r=-0.136,P<0.001);②父母拒绝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ab=0.01);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c’=-0.02,P<0.001),还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网络欺负(ab=-0.01);父母过度保护只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c’=0.05,P<0.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间起中介作用。

  •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心理症状、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作者:刘慧瀛;何季霖;胡悦;王婉;李恒涛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608名大学生(年龄17~ 25岁)完成网络欺负量表(CI,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CSO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SIC).结果: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和心理状况间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24.1%和22.0%(Ps <0.05);心理弹性对网络欺负和心理状况关系的调节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心理弹性能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β=-0.08,P<0.05).结论: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既可能与个体心理症状直接相关,又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相关,心理弹性可能缓冲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症状的作用.

  • 青少年的网络欺负特点

    作者:李娟;高雪梅;施桂娟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特点,为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方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向某中专和高中一年级及大学低年级学生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1份,其中中专生147人(男57,女90),高中生153人(男75,女78),大学生1 61人(男69,女92).采用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从欺负者、被欺负者、旁观者三个视角对青少年的网络欺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欺负在旁观者、被欺负者、欺负者三种视角下发生率分别为89.6%、76.4%、47.6%,得分分别为(6.7±5.9)、(3.4±4.2)、(1.9±3.8);三种视角下网络欺负得分两两相关显著(r =0.48 ~0.67,均P<0.001);高中生和大学生在三个视角下的网络欺负得分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均P<0.05),中专女生在被欺负者视角下的得分高于高中女生(P=0.037),大学男生在被欺负者和欺负者的视角下的得分均高于中专男生(均P <0.05);三类被试群体中,不同学业成绩的被试的网络欺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龄、日均上网时间与不同被试群体网络欺负均呈正相关(r =0.17 ~0.22,均P<0.05).结论:青少年的网络欺负问题比较普遍,中专生、高中生、大学生这三种群体在三种视角下的网络欺负没有明显差异,但高中和大学男生的网络欺负多于女生;网络欺负可能与网龄和上网时间有关,但与学业成绩无关.

  • 医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及与网络欺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贾博;陈存芳

    目的 调查医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分析医学生心理韧性对网络欺负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医学本科生750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医学生心理韧性和网络欺负进行调查评定,分析心理韧性在性别、 年级、 专业、 是否独生子女、 生源地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了解心理韧性对网络欺负的影响.结果 得到有效问卷665份,医学生心理韧性整体得分(3.63±0.78)分,医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 是否独生子女、 不同年级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欺负呈负相关(P<0.01),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能较好的预测网络欺负,解释量为18.6%.结论 当代医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心理韧性对网络欺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提高医学生心理韧性对遏制其网络欺负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同伴侵害和网络欺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作者:张雪晨;褚晓伟;范翠英

    目的:探讨青少年同伴侵害与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网络欺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和网络去抑制量表对66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②负性情绪在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③网络去抑制对负性情绪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相比于网络去抑制水平低的个体,负性情绪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在网络去抑制水平高的个体中更显著.结论:青少年同伴侵害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

  • 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道德推脱与网络道德的中介作用

    作者:郑清;叶宝娟;姚媛梅;陈佳雯;符皓皓;雷希;游雅媛

    目的:探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道德推脱量表、网络道德量表及网络欺负量表对78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网络道德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②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会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③道德推脱中介了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与大学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④网络道德中介了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结论:道德推脱与网络道德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

  • 父母控制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作者:范翠英;张孟;何丹

    目的:探讨父母控制、道德推脱与初中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父母控制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538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行为控制与初中生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②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可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对初中生网络欺负产生影响.结论:虽然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影响不同,但道德推脱在其关系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

    作者:何丹;范翠英;牛更枫;连帅磊;陈武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隐性自恋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恋人格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77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拒绝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②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均可以通过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结论:青少年隐性自恋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网络欺负与初中生非临床抑郁体验

    作者:大竹阳一郎;罗学荣;汪贝妮

    目的:探讨网络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nonclinical depression experiences,NDEs)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及传统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中国湖南省五所初中学校学生,采用社区心理体验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调查初中生的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网络欺负、传统欺负状况.结果:一共4360名初中生完成问卷调查:①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频度(β=0.22和β=0.24;P<0.001);②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烦恼度(β=0.21和β=0.23;P<0.001).结论:受到网络欺负或传统欺负的初中生更有可能体验非临床抑郁症状,更有可能感到痛苦.与传统受欺负者相比,网络受欺负者对非临床抑郁症状的频度、烦恼度预测水平低,但预测水平相当.

  • 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初中生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作者:褚晓伟;范翠英

    目的:对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Revised Cyber Bullying Inventory,RCBI)进行修订,并检验其在中国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的RCBI对661名初中生进行施测,分别对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分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初步分析中国初中生网络欺负的特点.结果:①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分量表各包括14个项目,各项目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度;②两个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2和0.87,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90和0.85;③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分量表的单因素结构模型,两个分量表分别与效标(传统欺负、受欺负)及其各类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RCB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