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国居民科学健康观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居民科学健康观素养现状,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资料,采用SAS9.1.3软件对科学健康观素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居民具备科学健康观素养为29.97%.其中81.45%的居民能正确理解适量献血与健康的关系,80.26%的居民认为吸毒对健康有危害,88.02%的居民认为每年应做1次健康体检.居民科学健康观知识得分男性(5.55±1.71)高于女性,城市居民(5.87±1.52)高于农村居民,单身居民(5.65±1.73)高于已婚居民,文化程度中硕士及以上得分高(6.51±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状态、婚姻状况、家庭常住人口数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居民科学健康观素养的影响因素(P<0.01),文化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居民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发关注自身健康.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现代人经常看到的"运动缺乏综合征"与亚健康密切相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树立科学健康观,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
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目标
一、到2015年
1.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0%。
2.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2%、10%和8%。
3.全国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4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11%、15%和20%。
4.在全国建设健康促进县(区)180个,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各400个,健康家庭18000个。 -
矢志伦理为健康,高瞻远瞩作导航——读《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有感
通过分析《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认为健康型社会理论的构建是在科学健康观的指导下而形成的积极探索,其源头活水来自于薯者对于医学与社会及其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长期观察和思考.该书所倡导的这种全息式的从社会整体的宏观层面去看待我国健康问题的科学健康观,为人们大科学健康观念的树立和健康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所蕴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白璧微瑕,希望著者对有关论点和设想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期呈现给广大读者新好的研究成果.
-
浅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
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李恩昌主任领衔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是近几年论述健康问题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此书的特点和一般关于健康知识的普及读物不同,也与一般论述健康重要性的著作不同,是将健康置于广阔的空间,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健康型社会、健康型家庭、健康型农村、健康型城镇、健康型生态等多视角,全面讨论了健康这一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为人们提供了一部从全方位认识和评估健康的读物.现就本人阅读此书后的感受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
淮安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分析
目的:了解淮安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将调查内容归纳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和其他等6类,分别计算各类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并按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淮安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为62.0%,其中,科学健康观知识知晓率为69.4%,传染病预防知识为64.0%,慢性病预防知识为54.4%,安全与急救知识为76.2%,基本医疗知识为56.1%,其他卫生知识为41.9%。知晓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下降,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在加大健康素养教育力度的同时,要区分不同人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干预,从而促进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
2009年江苏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
目的:了解江苏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方法:根据<全国健康素养监测指导手册>,对江苏省15~69岁的常住人口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13047人.调查数据按江苏省200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学资料进行标化.结果:江苏省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9.55%,城市居民的比例为15.17%,农村居民的比例为4.78%;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4.38%,16.66%,27.44%.结论:江苏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略高于全国6.48%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水平不高,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
为健康之事而作,为决策之时而著——《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评介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亦是当代学者的责任与使命.“为时而著”,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科学决策、促进社会进步的学术良心.由李恩昌、郭继志、张杲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即是这样一部力作,更是做好卫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作.著名医学家吴孟超院士在给该书作的序中说道:“本书提起的观点不但具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将会对我国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南通市居民的健康素养知识水平,评价健康素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居民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结果]干预前后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吸烟能导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白内障和骨质疏松"、"癌症4个报警信号"和"煤气中毒"、"触电"和"农药中毒"急救的知晓率都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干预方法总体有效,对健康素养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为今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
论科学健康观在现代医患沟通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我国医患沟通现状的简述,指出了科学健康观在现代医患沟通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包括:改变医患在沟通中的固有模式和不正确认识;使医者更加重视主动与患者沟通;帮助医者认识人的健康本质及所涉及的诸多层面;促使医者在与患者沟通中实现“人是目的”;把医学观念变成政府和社会观念;切实促进新医学模式的形成;提升医患素质,促进健康型医院和健康型社会的构建.
-
从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探索健康的规律
引入“成长尖端统计学”的思路,以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健康的规律.认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文理兼具的完整知识体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是现代健康的重要基础.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现出的健康特征和规律,对现代人达到健康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西安市社科二等奖
由李恩昌、郭继志、张杲主编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于2013年5月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于2013年9月获得“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恩昌等长期从事科学健康观、健康伦理学的研究,该书是其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在《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中,著者提出了“科学健康观”理论: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在现有物质和文化基础上达到健康水平,是党及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共同目标。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健康型社会”的理念:健康型社会是在科学健康观的指导下,一个稳定有序、高度和谐的社会,人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达到了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抵御各种自然和社会灾难的能力,社会发展的终目的是要较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安全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要,从而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实现人民健康利益的大化。该书还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社会体系理论,提出了健康型家庭、健康型农村、健康型城镇、健康型生态、健康型组织、健康型角色等多个概念。 -
从健康生产力的角度谈医改
健康是生产力,维护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良好的居民健康状况对社会经济及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健康生产力;维护生态平衡,倡导健康生活.针对我国卫生事业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医改,壮大医疗队伍,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医务工作者待遇,挖掘劳动潜力.
-
矢志伦理为健康
简略回顾了作者从事医学人文科学、医学伦理学研究30年的历程和从事<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等期刊编辑工作的若干内容.
-
论科学健康观
医学模式转变在中国开展以来,中国卫生事业的绩效不增反减.这从侧面提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联系性,非一个医学模式所能概括.说明需要有新的理论构架能促进医学的发展--科学健康观.其核心是:人民健康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是执政党、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共同目标,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和改革来促进人民健康,寓人民健康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中,通过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健康型社会--促进人民健康.
-
健康道德责任论
健康道德责任的要点是:健康是包括卫生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与人民健康联系起来,防止自己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果以及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对人的健康的危害,并以之努力维持和促进人民健康.分别对全人类、国家、社会成员的健康道德责任予以论述.
-
构筑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上游堤坝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交叉科学总是诞生在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的逻辑交叉点上.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理论的提出正是这样.《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一书的作者从反思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卫生事业绩效变化的事实出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认同、支持力度是影响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了应建立科学健康观.科学健康观的基本内涵是“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状况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健康在现有物质、文化基础上达到健康水平,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共同目标”.
-
关于农村公共卫生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公共卫生服务及其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健康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卫生伦理规范体系,坚持长期深入的实践必将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