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注护理专业学生健康教育
作为现代护理人员,不仅要配合医生完成救死扶伤的重任,而且还要肩负起为社会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职责.然而护理工作者在向他人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却不可忽视对自身的健康教育.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病种的变异,感染性疾病的增加,使得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对此已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在我国护理人员中,职业性感染防护意识却仍较薄弱,作为护理队伍后备力量的护理专业学生在此方面知识更显不足.
-
1例手术医师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性感染案例的调查分析
医务人员在施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本研究报道1例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HBV职业暴露,由于处理不规范、报告不及时,而引起了HBV急性感染.现报道如下.
-
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
医院感染当前巳被国内外重视,由于传染病种类的不断增加和揭示,使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接触感染性疾病的机会增加,随着医院感染的深入研究,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性感染,occupational transmission,occupational infection)的控制也进一步深入和关注.现将有关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感染途经、人群和预防措施简要综述如下.
-
ICU病房医院感染研究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Nosocomial Infection)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顾名思义是指病人在入院时尚未发生,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进医院后发生的感染,它也包括病人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才显示的感染和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医院感染既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性感染与防护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现于1981年,迄今已传播于全球,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近提供的资料表明,截止2000年12月,全球仍存活的HIV感染者有4 000万,因AIDS死亡的人数已达2 500万.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人,截至2000年12月底,全31个省份共报告30 736例HIV感染者,其中有AIDS病人1 594例,死亡684例.据专家估计我国HIV感染数目前已达85万人.
-
医学生职业防护知识缺乏与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预防职业性感染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在我国,医学生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误区,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性感染防护问题上出现了冲突,导致医学生忽视职业性感染的防护.本文对此加以分析,从而认为医学生作为特殊职业人群,应注重职业性防护知识的学习,社会人群及医疗管理机构也有责任在医学生预防职业性感染问题上实行监督.
-
内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是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的基本途径,是指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6.0%~30.0%,3.0%~10.0%,0.2%~0.5%[1].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严,可致使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
-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导入普及性预防观念
在护理教育中加入普及性预防知识是降低今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途径.1 普及性预防与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
-
针刺伤致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2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源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而护士的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针刺伤,它将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评估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措施以降低伤害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
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约占10%<'[1]>,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近年来,来自无偿献血者人群中HIV、FP等病原体阳性率逐步上升<'[2-3]>,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比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报道,在医护人员中暴露性HIV感染危险率达0.3%,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4],说明针刺伤造成职业性感染客观存在.为增强采血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对采血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探讨如下.
-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的原因与防护
目的 研究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易造成职业性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防范措施.结果 采取防护措施前职业性感染的发生率为95%,采取防护措施后职业性感染发生率为0.4%,两者之比差异显著.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性感染的防护.
-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
了解口腔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防范态度,预防职业性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我保护的方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随机调查96名口腔科医务人员.结果仅有17.7%的口腔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时能够做到主动预防,对意外感染的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受到系统性职业防护教育的人员占37.5%.建议对口腔从业人员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并开展职业性防护培训.
-
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防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口腔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防范意识,预防职业性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我保护行为的方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随机调查102名口腔医务人员.结果①17.7%的口腔医务人员在诊治患者时能够作到A级预防,②对意外感染的传播途径缺乏了解,③受过系统性职业性防护教育的人员占37.5%.结论建议口腔从业人员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并开展职业性防护培训.
-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HIV的防护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当前我国艾滋病人数呈增长趋势,临床就诊的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常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而手术室是开放性治疗场所,所以加强手术室职业防护成为当务之急,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是减少医源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
口腔科洁牙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护理对策
口腔是多菌的环境,在牙齿周围包绕着牙石、牙垢、菌斑等,这些附着物中更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微生物,再加上来就诊的病人中,不乏有传染病、慢性病患者,或者是病菌携带细菌、血液及感染性碎屑喷击口腔,使治疗室的环境受到污染,甚至污染操作者本人,直接危害病人及操作者的健康,这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洁牙操作者给病人洁牙治疗时,是近距离接触要避免职业性感染,就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有效防范.
-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如针刺伤,长期接触细胞毒素药物、消毒灭菌剂,眼、耳、口暴露于含HBV或HIV等的血液、分泌物、羊水中等等,或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而致职业性感染,探讨职业感染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体现安全医疗.
-
护生对普及性预防的认知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护生对普及性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加强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旨在提高未来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仅有15.3%的护生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31.3%的护生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48.3%的护生知道锐器伤后会感染哪些疾病,没有一位护生能完整地回答意外暴露后的处理和补救措施.结论 护生的自我防护知识极度缺乏,学校应开设普及性预防教育课程,在护理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
-
加强护生普及性预防观念的培养
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的问题被越来越重视.如何从护生的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提高未来护士预防职业性感染的意识尤其重要.通过分析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的原因,以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引入普及性预防观念,旨在从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角度减少护士职业性感染的发生率.
-
内窥镜室人员职业性感染自我防护调查
内窥镜室工作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等发病率的上升,威胁其健康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多,由于许多医院未实现分室消毒,消毒因子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
集群与雇佣——分层系统理论对职业性感染管理的启迪
杰奎斯理论在组织结构分析中提出了集群与雇佣等级两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集群与雇佣概念的分析,认为职业性感染管理同属于集群范畴.医院感染部门和职业保健部门作为医务集群雇佣结构,应树立"大卫生"、"大保健"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互动.同时,集群组织还应加强对其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教育,注意通过教育影响医护人员的"自我概念",激发其自我保护行为的主动调控,共同努力,降低职业性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