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松花江洪水受灾人群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1998年汛期,松花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罕见的.仅黑龙江省就涉及52个县,占全省总数的76.47%;受灾人口达850万人,其中无家可归216万人,受伤9371人;毁田312万公顷,毁房80余万间.特大应激源使受灾人群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并出现各种心身症状.为了探讨洪水受灾人群的健康教育对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相关机构进行了立项研究,旨在为人类抗御自然灾害提供依据.
-
关于灾后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当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后,很多人想到的是抢险、生命救助、物资援助以及卫生防疫等,却鲜有人考虑到受灾人群或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灾害所留下的心理创伤影响久远,甚至终身不愈.这种反应,与受灾公众的心身健康密切相关,也是一个我们不能够忽视的问题.
-
突发事件状态下妇女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
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破坏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社会性、紧急性、危险性等特点,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突发事件使人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受灾人群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相关性死亡的风险急剧上升[1-3],尤其是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孕妇和乳母,以及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的儿童[4-6].笔者综述了突发事件状态下关注妇女儿童营养状况改善的重要性.
-
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及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0级特大地震,受灾人群覆盖4 571万人口.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省卫生厅立即启动一级应急预案[1-2].我院地处成都市,交通便利,在震后第一时间响应四川省卫生厅的号召,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积极发挥医疗救治主力军的作用,抢救了大批伤员.
-
洪水受灾人群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研究特大自然灾害对人类心身健康的影响,我们对松花江洪水受灾地区的人群进行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
从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看全科护理需求
根据"世界灾害报告 2000"的数据显示,从受灾地区、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到受灾人群等都以亚洲地区居高[1].
-
重大应激事件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灾害事件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stressor),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的应激处境,它远远超过了受灾者和社区的应付能力,并使受灾者产生非常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灾害事件对受灾人群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创伤性心理反应是非常严重和普遍的.为使临床医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重大应激事件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应急对策,作者将重大应激事件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
汶川地震受灾人群中的灾难心理学研究进展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28分的里氏8.0级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震级高、破坏强度大、死亡人数多、经济损失严重的地震。在重大自然灾难之后,物质上的损失、身体上的伤痛会得到重建和恢复,但是灾难造成的心理压力会对灾难的经历者造成长远的影响。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首次大规模地展开灾难后的心理援助,灾难心理学在救援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引起关注、并受到社会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查阅,总结了我国汶川地震后灾难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英文文献在 PubMed、Web of Science、PsyCINFO 进行检索,检索关键次为“Wenchuan Earthquake”“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reaction”“stress”,中文文献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汶川地震”“512地震”“心理健康”“心理反应”“应激”。经筛检后,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32篇、中文文献251篇。进一步对于文献梳理和分类,选取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灾难后群体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
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ABC干预的研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流行、战争等,这些灾难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适当的干预,甚至可以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1].
-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心理卫生服务
2002年4月17日由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提出:"加快制定<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人员、组织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生率.建立国家重大灾害后精神卫生干预试点,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激救援工作.
-
灾害期间护理人员的职责探讨
所谓灾害护理,指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1].灾害护理在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的护理和促进受灾人群身心康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灾害护理职责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
挑战2008
战胜罕见冰雪灾2008年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突袭了中国南部,造成中国14个省(区、市)数千万人受灾.全国卫生系统紧急动员,对受灾人群展开积极的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病工作.
-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国内心理卫生工作的演变、发展以及从有关的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使我们了解到除社区环境、社区结构和社区文化等因素会对人群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外,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1].近年来不断发生火灾、矿难、交通事故以及其他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提供关怀与温暖,帮助受灾人群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心理健康的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思索如何构建有效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并提供符合社会趋势与潮流的服务内涵,有效协助整个社区人群以及面临危机的当事人.
-
地震灾害后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
各种自然灾害可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失衡,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因此控制传染病成为抗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灾害对受灾人群乃至整个国家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产生重大冲击,导致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必然带有与平时不同的特征.
-
地震灾区儿童肠道传染病特点和防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截止2008年6月2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181人遇难,374 171人受伤,失踪18 522人,累计受灾人数45 612 765人.在受灾人群中,儿童占了一定的比重.
-
地震灾害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地区,受灾面积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人群之多,都是历史罕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面前,人员伤亡、房屋财产损失、交通通讯中断、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改变都使灾区人民和前往救援的救援人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
汶川地震3年后受灾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分析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3年后受灾人群的生命质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用WHO 生命质量量表简化版(WHOQOL-BREF)等对360名灾区成年幸存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灾人群的生理领域得分(13.86±2.33)低于中国常模,心理领域(14.57±2.13)、社会关系领域(15.12±2.27)和环境领域得分(13.59±1.99)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民族、婚姻状况、PTSD症状及部分地震创伤经历均会对受灾人群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结论汶川地震3年后受灾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应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持续关注.
-
甘肃省文县地震2年后人群心理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甘肃文县地震灾区人群在5.12汶川大震2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对50名文县部分地震灾区人群,在震后2年的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勤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及国内常模作对照.结果 受灾人群SCL-90中5个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及常模:躯体化(F=4.31)、恐怖(F=5.25)、强迫(F=5.91)(P<0.01),抑郁(F=3.11)、焦虑(F=3.74)(P<0.05).受灾人群的客观支持、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灾人群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r=-0.31~-0.40,-0.36~-0.36),解决问题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r=-0.33~-0.41),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r=0.40~0.60,0.35~0.64,0.33~0.45).结论 文县地震灾区群众2年后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得到必要的心理干预.
-
群体伤在急诊科的抢救及护理管理
群体的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有众多伤员或受灾人群集中到急诊科,并且在短时间内集中入院,因此急救护理中组织管理是直接影响到抢救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科自1996年8月至2000年8月,救护了7批交通事故和灾害受伤的人群,抢救人数为81名,其中多一次为24名,现将我科对7批伤员抢救护理及组织管理的做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