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牙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一、牙移植的定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牙齿缺失后可选的修复方式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之外,还可以选择牙移植(Toothtransplantation)进行修复.牙移植是指将自体或异体拔除的牙齿移植到受体颌骨内,用以修复牙齿缺失的一种方法,包括自体牙移植(Autogenic toothtransplantation)和同种异体牙移植(Allogenic toothtransplantation)[1].由于同种异体牙移植技术容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进而导致移植失败,现今临床上更多应用自体牙移植技术,以期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自体牙移植技术的相关内容.目前临床上以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替代下颌第一、二磨牙为常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埋伏阻生的尖牙和前磨牙也逐渐应用于自体牙移植技术中,尤其体现在正畸相关治疗方面.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护理与观察
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进而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肝脏疾病,病死率极高.治疗慢性肝衰竭,肝脏移植是目前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缺乏、费用昂贵,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操作方便、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特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6年10月对4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介入治疗,移植后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现将护理与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
骨髓干细胞肝脏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衰竭,目前理想的治疗方式有肝移植、生物人工肝等.但是,由于供体的紧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毒性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等限制了上述疗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对肝干细胞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干细胞移植尤其是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进行了探索,希望找出一条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有效途径.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护理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目前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均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心脏移植因其存在供体难求和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国内外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梗死区促进心肌细胞生成和血管形成,并可使持久性的心功能改善[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2].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减少,继发心室重构,是造成心肌梗死者远期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1].现有的内外科治疗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功能心肌细胞丧失的问题.近研究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供应血运[2].其优点是易于自体采集,避免了伦理学纠纷和免疫排斥反应[3].在病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我科于2004年4月-2004年10月对10例心肌梗死病人成功实施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免疫原性在同种心脏瓣膜中的研究进展
深低温保存后的同种心脏瓣膜以优良的生理特性及组织结构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瓣膜替换手术及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矫治术中,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有效地减少了由人工瓣膜引起的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但同种瓣移植后远期钙化毁损、再次移值率高.目前认为这是由于其免疫原性及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所致,同种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探讨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
低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兔体内移植的初步活体示踪研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管和间质的损伤,而肾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因此肾移植应该是RIRI为理想的治疗选择,然而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大大限制了肾移植的开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在适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肾小球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肾脏实质细胞,因此干细胞移植用于肾病特别是RIRI的治疗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干细胞肾脏移植后采用非侵入性方法来活体实时监测MSCs在肾脏内的存活和生长状况,无疑是评估移植干细胞安全性和疗效的重要手段,而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
-
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载体结合被分离细胞,并能在宿主体内降解释放细胞,形成新的有功能组织的科学.近年来应用骨组织工程临床治疗骨缺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可以减少自身骨移植的供区损伤,也可避免同种异体移植供体来源有限和不可避免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主要包括:细胞种植基质材料的研究开发,种子细胞的体外培养,组织培养中各种因子的调控作用.
-
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以及其来源丰富、取材时组织创伤性较小、低免疫排斥反应、不存在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上的限制等优势.BMSCs有望成为神经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音猬因子(SHH)参与调控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过程.维甲酸(RAs) 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在脊椎动物胚胎和神经系统发育、细胞分化中发挥广泛的生理学效应.Forskolin(FN)是一种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它可以升高细胞间的cAMP水平,可以促进轴突的生长延长,促进胚胎大鼠运动性神经元的活性[1].研究表明以上的几种因子组合对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协同作用产生的信号传导通路对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诱导后上清液对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新生猪胰岛细胞的聚鸟氨酸微囊体外试验研究
微囊化技术为异种细胞的移植提供免疫屏障,可有效隔离移植体内的免疫排斥反应[1].微囊化胰岛细胞的移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制备微囊所用材料不同,对移植后囊中细胞的生理功能影响也不同,目前,经常制备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而海藻酸钠-聚鸟氨酸-海藻酸钠(ALA)微囊很少有报道.
-
骁悉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当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仍依赖于皮质类固醇,有的还加用细胞毒药物或其他类型的免疫抑制剂如CTX、Aza及CsA.但是对于很多肾脏疾病仍然不能得到治愈及控制.随着免疫生物学、基因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肾脏损害的疾病需要针对疾病急性和慢性机制,以及不同的免疫发病机制,选择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去治疗,才会取得进一步的疗效.随着上述认识的出现,新一代免疫抑制剂也相继问世了,第一代免疫抑制剂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第二代免疫抑制剂环孢素、FK506.第三代免疫抑制剂骁悉、雷帕霉素.它们抑制细胞活素的合成和淋巴细胞增生,阻断抗体形成等.第四代免疫抑制剂以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舒莱、赛尼哌为代表的能结合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的IL-2R,从而阻断IL-2及其受体的结合,终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近还有CD40L单克隆抗体,抗CD80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共刺激通路,诱导免疫耐受,故能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另外,FTY720为代表的药物,其改变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移行,而对淋巴细胞功能没有直接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及移植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干细胞研究的又一新的发现,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前沿.MSCs具有方便获取、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多代扩增后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且遗传背景稳定,体内植入免疫排斥反应弱,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近年研究发现MSCs具有跨系统、跨胚层分化的潜能,即不仅具有向中胚层分化的能力,而且具有向内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1].MSCs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2],在体内神经系统MSCs移植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移植的MSCs,可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改善、修复神经系统功能,在神经移植应用方面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成为神经细胞移植的理想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本文就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和细胞移植做一综述.
-
富血小板血浆和医用级硫酸钙在骨缺损区内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富血小板血浆(PRP)有很好的促进骨再生及骨诱导能力,无免疫排斥反应,且制备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在骨缺损修复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OSTEOSETTM颗粒是医用级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植骨替代材料而用于植骨.2010年我院采用复合PRP的OSTEOSETTM颗粒进行骨不连修复实验,旨在观察PRP在骨缺损的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
-
犬和大鼠AECM的比较及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 比较犬和大鼠脱细胞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AECM)的组分和免疫原性,为临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提供适宜的移植体.方法 采用优化的化学萃取脱细胞方法制备犬和大鼠AECM,通过光电镜观察、变色酸2R-亮绿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SDS-PAGE对AECM的结构成分检测,并检测AECM埋植于皮下的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犬和大鼠AECM均较好的保留了基底膜管结构完整性,髓鞘碎片染色强度,两种AECM中层粘连蛋白和S-100阳性产物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无显著性差异.SDS-PAGE可见犬和大鼠AECM均有较明显的生长相关蛋白条带,髓鞘蛋白条带消失.HE染色观察异种AECM埋植后仅引起较弱的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应用优化的化学萃取脱细胞方法制备的犬和大鼠AECM,均具有良好的仿生性和组织相容性,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适宜移植物.
-
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神经基质移植体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化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或通道的基底物质已经显示出支持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巨大潜能.脱细胞处理的神经基质移植体具有良好的仿生性和生物相容性,包含较丰富的促进神经生长的蛋白等成分并适合于种子细胞在其内迁移生长,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较低,为轴突再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轴突再生,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适宜移植物,将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占明显优势.
-
胰腺发育和生物活性的主要调控因子--PDX-1
糖尿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juvenile-onset autoimmune diabetes 或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是世界上普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为Ⅰ型糖尿,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临床期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其自身免疫系统及90%的胰岛β-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和多系统累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途径替代胰岛素彻底治疗糖尿病,如:胰腺移植、胰岛组织移植、胰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疗法、其它来源干细胞替代疗法.前两种方法受到器官来源,移植条件和宿主移植物间的免疫排斥反应的限制,成体中的移植率和生存率都相对较低,因此近年来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本文主要阐述胰岛素特异性基因PDX-1对胰腺的发生、发育及胰岛素表达、合成、分泌的调控作用,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胰岛素分泌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微囊化组织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微囊化包被组织细胞移植可发挥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治疗疾病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镲来源短缺提供了新途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是目前成熟的微囊化技术,其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使得异种组织细胞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成为可能,在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微囊化雪旺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微囊技术为组织/细胞移植开辟了新途径,它有效地避免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并解决了移植物来源稀少的问题.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体现在对免疫活性细胞及部分细胞因子的阻挡作用,使移植物能存活下来并发挥其功能.雪旺细胞的分离纯化技术已日渐成熟,目前对微囊化雪旺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异种雪旺细胞的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方面成为可能,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可以向所有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及部分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分化,且MSCs具有来源广泛、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免疫原性低,移植后无免疫排斥反应和易于基因转染等特点.血管内皮细胞属于中胚层细胞,MS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构建成理想的血管移植物,用于心脏组织工程瓣、血管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领域.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黑睛排斥汤治疗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26例
选择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2003-04/2008-04接诊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病例26例,男16例,女10例,反复发作病毒性角膜炎9例,创伤性后角膜白斑8例,各种内眼手术引起角膜失代偿5例,先天性角膜白斑2例,其他2例,上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基质型免疫排斥反应、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均有,排斥反应发生在术后2个月~2.5年,其中19例是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所有病例均局部使用激素和类固醇类抗炎眼药水,部分病例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中药以黑睛排斥汤为主方治疗,1付/d,2次/d,平均用药时间为11~42 d.以临床症状为观察指标,26例患者全部有效,表现为球结膜充血和水肿减轻,角膜混浊变淡,其中排斥反应完全消退9例,其中因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的19例患者中的5例排斥反应完全消退,免予手术,视力平均提高3行.另外在临床上发现清肝利湿复方中药还能迅速减轻前房炎症反应,回退角膜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