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铁性贫血宜用铁强化酱油
公众缺铁较为普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贫血患病率在25%左右,妇女贫血率达20%,老年人的贫血率更高.贫血是铁元素严重缺乏的表现,而实际铁缺乏的人数比贫血的人数高1倍.
-
宁夏妇女低贫血患病率保护性因素初探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妇女、儿童的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当前较为突出的营养问题,妇女及6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2.7%和14.8%,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为贫血的高发年龄,患病率为18.8%.
-
血液检验在儿童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血液检验在儿童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县妇幼保健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25例儿童贫血患者作分析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实验组,再以同期至县妇幼保健院接受体检的25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儿童血液检验差异性.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MCV、NCH、RBC、Hb、RDW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检验在儿童贫血诊断与鉴别同具有显著效果,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
我县儿童贫血的原因调查与预防策略
目的:了解儿童贫血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方法 对2012年9月本地区3所小学共4782名儿童进行血红蛋白鉴定,采用统一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查找贫血原因.结果 4782名儿童贫血率为5.88%,轻度贫血87.18%,中度贫血12.82.%,无重度贫血.
-
甘肃省贫困县3岁以下儿童贫血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贫困县3岁以下儿童的身体素质状况,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并改善其生存质量,现对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进行家庭问卷调查及贫血检测,以探索贫血防治的综合措施,降低该地区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预防贫困地区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
-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监测
儿童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为常见.贫血可导致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免疫力低下,继之并发多种疾病.对其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本文对443名健康婴幼儿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
铁缺乏与儿童行为和智力发育研究进展
学龄前儿童缺铁(iron deficiency,ID)及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2004年WHO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4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6%~66%,其中约50%是IDA[1].
-
西藏四个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研究
贫血是中国3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种营养物质需要大,如果不能摄入足够的铁,极易引起贫血[1],长期贫血可对机体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减慢,智力下降[2].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独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习惯、风俗等与其他地区迥异,因此了解儿童贫血状况对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3].我们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于2005年7-8月对西藏4个地区15个县的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进行了调查.
-
儿童贫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对杭州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情况进行调查,探究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贫血的对策.方法:从杭州市不同区域的五所大型幼儿园中随机选取3~6岁的儿童16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血红蛋白含量.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其他区域进行贫血调查的经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儿童饮食习惯、家长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文化水平等,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男童贫血情况要比女童严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贫血检出率为13.63%,女童贫血检出率为10.85%.从年龄上来看,3~4岁儿童贫血发生情况要明显多于5~6岁儿童,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影响儿童贫血情况的因素还包括儿童的饮食习惯、家长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家长的学历等.结论:儿童贫血情况主要以轻度贫血为主,中度以及中度贫血较少.对于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从改善儿童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提高家长营养知识掌握水平等多个方面出发,减少儿童贫血情况的发生.
-
191例住院儿童贫血病因分析
贫血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由各种不同原因所致,严重或长期贫血可因组织缺氧而影响小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并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去除引起贫血的病因是治疗贫血的基本原则,因此贫血的病因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我科1999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住院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住院儿童贫血发生率及病因构成,以期为贫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北京花乡医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血调查
缺铁性贫血是幼儿的常见病,在城乡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本文对107例儿科贫血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贫血与未能及时添加辅食、营养不良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系,并提出务工人员子女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措施.
-
昆明地区1~3岁儿童贫血与照看者关系的分析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1~3岁小儿贫血现状,针对小儿贫血,对照看者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养育方式与小儿贫血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 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分析,对2006~2008年在昆明市五年区建立健康档案的儿童,共3083例,对照看者现状进行研究,随机抽取贫血者和非贫血者的档案各200例,对其照看者(父母、祖父母、保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和结论儿童贫血的发生和他们的照看者有害切关系.
-
敖汉地区7岁以下儿童贫血情况调查报告及对策
目的:了解敖汉地区7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现状。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4000例0—7岁儿童外周血进行检测,分析各年龄段的儿童贫血程度和类型。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贫血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
健康教育对防治学龄期儿童贫血的效果
缺铁性贫血儿童常见,主要原因为饮食不当,铁摄入不足.为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防治儿童贫血的效果,我们进行了观察.2010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对温州市瓯海区新桥镇第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营养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对比健康教育前后贫血的变化,判断健康教育对防治儿童贫血的效果.报道如下:
-
幽门螺杆菌与相关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简称HP)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为60%左右,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HP不仅能引起多种胃病,近年来又发现HP也与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而且与儿童贫血、发育迟缓、婴儿猝死有关.HP与许多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它是导致人类疾病的大敌,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
浅谈儿童贫血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了解儿童贫血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方法对2011年9月本地区2所小学共4782名儿童进行血红蛋白鉴定,采用统一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查找贫血原因。结果4782名儿童贫血率为5.88%,轻度贫血87.18%,中度贫血12.82.%,无重度贫血。
-
准妈妈缺铁殃及宝宝
卫生部发布的儿童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我国2岁以下儿童贫血严重.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中,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2~3岁儿童贫血患病率是一个平台期,3岁以后逐渐下降.婴幼儿贫血很可能是先天性的,从怀孕到哺乳期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如果妈妈体内缺铁,可直接导致新生儿铁不足,进而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浅析儿童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通过儿童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评估儿童营养现状。方法:以2013年9月-2014年8月前往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300名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年龄分组。其中试验组148例,年龄段分布在6到12个月,对照组152例,年龄段分布在1到3岁。通过测定两组儿童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来确定儿童是否贫血,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解,以确定儿童贫血原因。结果:在300例参与健康体检的研究对象中,有32例患有贫血,其中,1到3岁年龄段组的患病率要高于6到12个月龄的试验组。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儿童贫血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儿童挑食和母亲有贫血史,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儿童贫血患病率没有直接联系。结论:降低贫血患病率的有效途径是对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合理指导,加强对父母关于儿童营养搭配知识的普及,纠正儿童的偏食行为。
-
广东省佛山市平洲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测定与贫血分析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可早期了解本地区3岁以下户籍与非户籍儿童贫血现状,并分析对策.方法:使用HemoCue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本地区3岁以下户籍与非户籍儿童血红蛋白含量,并加入一组使用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对照组儿童一起对比分析,以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10克/升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结果:非户籍儿童与户籍儿童及对照组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0.66%、21.53%、1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2个月龄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高,随年龄增大贫血患病率降低.男孩与女孩的贫血患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降低儿童营养性贫血患病率需早期干预,应加强对家长的营养教育,使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应定期检查血红蛋白含量,使用HemoCue法测定血红蛋白简单方便,有助于早期发现儿童贫血,及时矫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
这类物品孩子不宜多接触
爽身粉 很多家长喜欢拿爽身粉给孩子使用.但爽身粉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滑石粉中有一种叫做苄丙酮豆素的物质,可以通过儿童柔嫩的皮肤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液中维生素含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儿童贫血、黄疸等疾病.同时,滑石粉虽然细腻,但仍是小颗粒状,儿童的毛孔细小脆弱,很容易被这些颗粒堵塞,导致儿童皮肤呼吸不畅,不利于儿童散热,并可能引发皮肤红肿或起包等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