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秋季腹泻并发小肠套叠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郦凡;何英;沈红

    目的:探讨小儿秋季腹泻并发小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绍兴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20例秋季腹泻并发小肠套叠的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及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秋季腹泻并发小肠套叠大部分病情较轻,是一种暂时性小肠套叠,往往可通过保守治疗后自行回复,重复超声检查,不需要立刻的手术干预.结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套叠临床上其实并不少见.早期如何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是该疾病诊治的关键.

  • 小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陈立平;孙亚欣;李景弘

    患者女,52岁.明显消瘦1年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0天.查体:轻度低热,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腹肌紧张,压痛明显,反跳痛(+),可闻及金属音和气过水声.X线腹透:腹部肠腔内见有较多积气,中下腹部有多个气液面,部分气液面呈阶梯状.临床诊断: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40cm处有小肠套叠,套叠以上肠管扩张.复位后见长40cm小肠坏死,相应肠系膜急性炎症反应及淋巴结肿大,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 深在性囊性空肠炎伴错构瘤性息肉一例

    作者:戴林;骆丽;回允中

    患者男,40岁.以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血便1 d于2000年11月15日收入院.体检:左上腹部可触及包块,压痛及反跳痛阳性.腹部平片检查示"可见气液平面",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皮肤及黏膜无黑斑.手术所见:距Treitz韧带20 cm处小肠套叠、扭转.于松解扭转后发现,距Treitz韧带20 cm处见小肠肿物位于肠系膜对则缘,肿物直径2 cm,质硬,边界尚清.手术切除肿物及部分小肠.

  • 小肠原发性透明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张冬梅;魏建国;姚小飞

    患者男,69岁。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后腹痛加重,伴黑便,就诊于绍兴市人民医院。腹部彩超提示左下腹局部肠壁增厚,类似肠套样包块,腹部CT显示左下腹至盆腔内见肠系膜向肠管疝入,考虑“肠套叠”。体检发现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其余体征未见异常。为明确诊断于2015年7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少量渗液,小肠中段可见小肠套叠,套入的肠管长约10.0 cm,并见一肿物,直径约3.0 cm,探查余小肠未见异常,行小肠肿瘤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

  • 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高频超声影像特点及可能诱因浅析

    作者:任丽丽;权重禄;李素贤;刘红艳;陈凤;刘莹;张柏

    目的 总结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高频超声图像特点,分析其可能诱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发现的暂时性小肠套叠患儿的资料,共36例,总结超声图像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诱因.结果 36例患儿中,单发33例,多发3例,套叠长度1.9~4.1 cm,平均(2.6±0.3)cm,直径1.2~2.1 cm,平均(1.6±0.1) cm.所有患儿在长24 h内均自行复位.患儿症状表现轻重不一,饮食不适、受凉、发热、炎症、病毒感染、药物或外界刺激等均可能诱发暂时性小肠套叠.结论 暂时性小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类型肠套叠,具有多种可能诱因,高频超声可明确诊断.其超声影像特点为靶环形直径小,套叠长度短,无肠壁水肿,可自行复位,无需手术及灌肠治疗.

  • 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陈建荣;厉挺;马校军;徐晓航;鲁敏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及灌肠复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低频及高频超声显像对临床可疑肠套叠患者进行检查,测量小肠套叠的外径及长度.并在高频 B超引导下进行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结果 65例小儿小肠套叠中,经低频 B超确诊的仅3例,套叠肠段外径 24~25 mm(均值 24.33 mm),长度53~60 mm(均值57.00 mm);经高频 B超确诊的达62例,套叠肠段大外径20 mm(均值16.48 mm),大长度43 mm(均值27.05 mm).其中53例在高频B超引导下进行了灌肠复位,全部获得成功.结论高频超声显像明显提高了小儿小肠套叠的确诊率.在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应是目前首选的方法.

  • 小肠套叠合并壁内或浆膜下积气是手术指征?

    作者:张尧;李士星;任卫东;刘守君

    目的 探讨合并壁内或浆膜下积气的小肠套叠的发生率及其与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超声诊断为小肠套叠患儿的资料,观察其超声表现.结果 在超声诊断的34例小肠套叠中,23例(67.65%)经保守治疗或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后恢复,11例(32.35%)未恢复而采取手术治疗.10例(29.41%)超声声像图可见壁内积气,12例(35.29%)可见浆膜下积气,其中因不可恢复而接受手术治疗者分别为7例(7/10,70.00%)、8例(8/12,66.67%).与无积气者比较,存在壁内或浆膜下积气的肠套叠患儿经保守治疗后恢复的比例较低(P<0.05).结论 对于小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中发现存在壁内或浆膜下积气提示保守治疗或灌肠复位的成功率较低,需要手术治疗.

  • 体外碎石致小肠套叠的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刘小刚

    患者男,49岁,左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结石碎石术后3 d 来泸州石油医院复查碎石情况,1 d前出现肉眼血尿,左上腹阵发性绞痛,排便正常.超声所见:左肾集合系统分离1.3 cm,其内可见多个团状强回声,大约1.1 cm×1.0 cm,于左肾盂输尿管移行处可见一大小约1.2 cm×0.6 cm团状强回声嵌顿,该处输尿管管壁粗糙、增厚,于左肾前方腹腔内可见两段空肠横切面呈同心圆征,酷似一猫头鹰眼,病变段肠管纵切呈套筒征,该两段肠管近段充液,蠕动增快.超声提示:(1)左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结石伴左肾轻度积水;(2)左肾多发结石;(3)左上腹空肠异常回声改变,考虑:肠套叠.

  • 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致小肠套叠一例

    作者:韩洪超;于金海;陈岩;王权;徐越超

    患者,女,31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1个月,停止排气、排便3d于2010年8月3日入院.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约8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直肠指诊未见异常.右上臂内侧可见1个约7 cm×5 cm皮瓣移植瘢痕.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既往6年前行右侧上臂透明细胞肉瘤切除术(肉瘤大小约1.5 cm×1.5 cm)及皮瓣移植术,术后2个月行骨扫描提示全身出现骨盆转移、双侧乳腺转移、双侧肩胛骨转移.

  • 小肠多发脂肪瘤致小肠套叠不完全性肠梗阻一例

    作者:赵松;刘连新;张伟辉;张日平;王晓春

    患者女,32 岁.因左中腹部阵发性疼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中腹绞痛,疼痛不放散.于当地医院静脉点滴抗生素后自觉好转,饮食及大小便正常.

  • 遗传性色素沉着伴消化道息肉综合征继发癌变1例

    作者:李锡军

    患者女性,31岁.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口唇周围、颊粘膜、牙龈、手指、手掌、足底、肛周等处有色素沉着,为棕黄色斑块.腹平坦,上腹部扪及一约10 cm×6 cm大小蜡肠样包块.CT检查示上腹部有一双圆形软组织块影,中心有气体,气体外呈同心圆样低密度改变.行空气灌肠气体顺利通过回盲部进入小肠.术前拟诊为小肠套叠.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20 cm处空肠套叠,行套叠肠整复后,扪及套叠空肠内有多发性息肉状物,切除该肠段约25 cm.术后病理诊断小肠多发性息肉癌变.术后随访两年,未出现腹痛及便血.

  • 小肠粪块梗阻误诊为小肠套叠1例报告

    作者:李瑞芬;李树珍;杜杰

    1 病历报告患儿,女,4岁.下腹疼痛4天,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腹胀,停止排气、排便4天,腹胀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经温肥皂水保留灌肠、胃肠减压、消炎补液,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

  • 间苯三芬在小儿小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杨国强;朱秀玲;刘玉敏;王立新;轩爱军;王海平

    目的:观察间苯三芬在小儿小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经超声确诊的69例小肠套叠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5例,肌肉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2mg/kg;对照组34例,肌肉注射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2mg/kg。然后动态观察患儿肠套叠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69例小肠套叠患儿均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实验组35例患儿34例自行复位(复位率97.1%),对照组34例患儿28例自行复位(复位率82.3%);实验组患儿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确诊的小肠套叠患儿应用间苯三芬可促进其自行复位,防止复套发生,疗效优于654-2,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6例

    作者:白玉作;陈辉;周新;曲日斌;张可仞;吕良英;王维林

    总结分析1994~2006年收治的6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

    关键词: 小肠套叠 儿童
  • 小儿术后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作者:肖艳霞

    我院近10年来共治疗术后肠套叠11例,现将其发病原因、套叠特点及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术后小肠套叠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岁以内8例,3岁以上3例.

  • 超声高频探头在小儿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艳安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探头用于小儿腹部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和小肠套叠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水市一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2013-10-2015-10间收治的140例患有腹部疾病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8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和34例小肠套叠患儿,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并经临床诊疗及病理学方法进行确诊.结果 68例经超声诊断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声像图均显示为淋巴结肿大,主要病灶部位是脐周或右中下腹部;38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其超声结果显示阑尾肿大有31例,诊断符合率81.6%,有7例漏诊或误诊.其声像图的主要表现与炎症的程度相关;共有34例小肠套叠的患儿,经高频B超诊断其套叠肠段的大外径达20 mm,大长度达43 mm.结论 高频超声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和小肠套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小儿腹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空肠脂肪瘤并肠套叠影像学诊断1例

    作者:陶海波;丁莹莹

    资料
      患者男性,54岁,因“间歇性左中腹隐痛40余日”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中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均正常。B超示:腹部及盆腔未见确切异常。胃肠道钡餐造影示(图1):空肠圆形充盈缺损,大小约2.0 cm×1.7 cm,边缘光整,并邻近小肠套叠。CT示(图2):左中腹局限空肠肠壁增厚,肠腔内见脂肪密度肿块,CT值为-105 HU,大小约3.8 cm×1.9 cm,边界清楚;多平面重建示病灶近端邻近小肠呈“靶环样”改变;病灶增强,未见确切异常强化结节及肿块,考虑脂肪瘤并小肠套叠。术中见距屈氏韧带40 cm空肠壁内有一4 cm×3 cm包块,与黏膜层关系密切,活动可,其远端肠管见小肠套叠。术后大体病理示:空肠腔内见突起型肿块,大小约5 cm×2 cm×2 cm,切面灰黄,实性质中,肿块与周围分界清楚,肿块位于肠黏膜下方。镜下见肠上皮增生,黏膜下见成熟脂肪细胞排列(图3)。病理诊断为空肠黏膜下脂肪瘤。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重复畸形及类癌出血一例报告

    作者:冯文贵

    病例女,11月,因便血7天入院.每天解鲜血便5~6次,每次2~5g,无粘液及脓性物,无呕吐及发热等,哭闹不止.查腹膨隆,无明显压痛,轻度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肠鸣活跃,偶闻气过水声,X线钡灌肠提示钡剂能通过回盲部,图像杂乱,诊断为小肠套叠不能排除.入院后连续两日每天便血100ml,经保守治疗无效,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位于正中线右侧,回盲部位于正中线处,横结肠位于腹膜后,十二指肠下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前方,空肠上段有膜状组织牵缠形成屈曲,未造成梗阻.近段结肠扩张,内有大量血性液体.距回盲部13cm处回肠重复畸形,重复段肠管位于系膜侧,长42cm,与正常肠管靠近并行,粘连紧密,远端相通;距远端约3cm的重复肠管内扪及一包块,术后剖开为3cm直径之圆形溃疡,侵及浆肌层,边缘隆起,内有活动性出血;重复肠管靠近端2cm处有一带蒂肠系膜囊肿,内盛无色粘液lOOml;另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数枚.术时把整个肠管移置腹外,将距重复肠管远近端各3cm处予以切除,回肠端端吻合;将扭转肠管反时针方向旋转360°,使腹膜后的横结肠翻转到肠系膜根前方,并将盲肠与升结肠固定至右侧腹膜壁层,切断空肠上段牵缠之膜状组织.术后止血、抗炎等支持对症治疗,术后12天痊愈出院.病理诊断为肠重复畸形并类癌出血.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

  • 小儿小肠套叠96例早期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

    作者:朱燕芳

    总结96例小儿小肠套叠早期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做好心理护理、禁食护理,建立静脉通路,做好用药护理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病情观察;复位后做好饮食护理和再发肠套叠的观察,正确留取标本,加强健康宣教.83例在6h内复位,12例在12h内复位,1例24 h内复位,复位后1例患儿出现大肠套叠,B超监控下行等渗盐水低压灌肠治疗后复位.

  • 高频超声鉴别小儿一过性及持续性小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作者:孟彬;王一清;黄海生;沈刚;邓永锋;许严风;肖春燕

    目的 用高频超声鉴别诊断一过性及持续性小肠套叠,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85例患儿共90个小肠套叠中一过性小肠套叠和持续性小肠套叠的声像图特点,分析比较小肠套叠包块直径、长径、套叠处肠蠕动及肠壁水肿等情况.结果 90个小肠套叠中43个自行复位(A组),47个经灌肠或手术复位(B组).A组小肠套叠包块平均直径(16.95±2.89) mm,平均长径(18.98±2.86) mm;B组平均直径(18.23±4.69)mm,平均长径(32.72±7.23) mm.两组平均直径、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小肠套叠处肠壁蠕动正常或活跃占97.67%,无肠壁水肿;B组小肠套叠处肠壁蠕动正常或活跃占38.30%,8个套叠包块肠壁轻度水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过性小肠套叠具有直径小、套入浅、套叠处蠕动正常或活跃及无肠壁水肿等特点;持续性小肠套叠具有直径大、套入深、套叠处蠕动减弱或消失、可伴有肠壁水肿等特点.明确诊断的一过性小肠套叠无需处理,可疑一过性小肠套叠可不予干预措施或给予保暖、通便及药物解痉等简单处理后观察1~24h,复查超声,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明确诊断或可疑诊断持续性小肠套叠需灌肠或手术复位.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