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延飞

    目的:研究通化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相关性.方法:以通化师范学院体育专业557名大学生作为测试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通化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增加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都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特别是增加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结论: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生命意义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 免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乐观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谢云天;方必基;李林林

    目的:探讨免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乐观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用乐观人格倾向问卷(LOT)、生命意义感问卷(PIL)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江西省某医学院校738名免费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免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和乐观总分、乐观维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35、0.51,P值均<0.001),和悲观维度显著负相关(r=-0.28,P<0.001);免费医学生乐观总分和乐观维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19,P值均<0.001),和悲观维度显著负相关(r=-0.79,P<0.001).免费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乐观维度显著正相关(r=0.21,P<0.001),和悲观维度显著负相关(r=-0.08,P<0.05).免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乐观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21%).结论:免费医学生乐观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生活满意度.

  • 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琼琼;王滨

    为了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现状和关系,对新乡医学院7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大多不明确,整体上对死亡持自然接受的态度,其生命意义感大多不明确,其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显著相关.

  • 北京高校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鹏;孙茂;于欢;宋萌;高笛

    目的 了解本科生的死亡态度与其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相关性,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对北京地区5所高校本科生进行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量表调查.结果 不同等级生命意义感的学生在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的死亡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命意义感高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死亡态度,死亡态度与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 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相关关系,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以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

  •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研究

    作者:郭辉;李蔓荻;苏萌

    目的 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民族、学院、年级、学历等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分别使用他编生命目的量表(PIL)和自编问卷对北京中医药大学768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比较其在性别、民族、学院、年级、学历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医学生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男、女生在PIL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大六与大一年级与其他年级同学相比生命意义感更强;医学类专业学生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生命意义感更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上无显著差异;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生命意义感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

  •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作者:周娟

    目的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毒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南通市某所高职院校257名学生.使用<生活目的 测试>量表(PIL)、<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42.8%的学生缝于生命意义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③生命意义感与父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因子呈显著负相关;③父亲的"温暖理解"、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独立作用;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 高职生生命需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作者:梁家凤;李炳全

    目的: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自编的社会性无聊感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广州肇庆地区82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①大二学生在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感上得分高,生命意义感上得分低;②学习倦怠 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2,P<0.000),学习倦怠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 =-0.449,P<0.000);③学习倦怠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0%),学习倦怠对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6.2%);④生命意义感在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1.6%.结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生命意义感与降低社会性无聊感.

  •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王枫;钱艳;叶剑辉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医学院校47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生活目的测验(PIL)测量被试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量幸福感水平.结果:①48.9%的医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②在性别、年级等方面MLQ总分和PIL总分差异均不显著.在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近1年是否有自杀想法方面MLQ总分差异不显著,在PIL总分上有统计学差异;③生命意义感高分组在GWB中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各因子与低分组差异显著;④存在意义感因子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7,P<0.01).PIL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1);⑤经回归分析,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的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59.8%的变异.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较高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的可促进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李艳;何畏;张贤;郭锋;蔡静;郭巧红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 PIL)、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对569名大学生团体施测。结果①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积极应对、幸福感指数正相关(r=0.401,0.416,0.404,0.661;P<0.01);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幸福感指数、母亲情感温暖、积极应对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R2=0.542,P<0.001);③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分别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母亲情感温暖不仅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还通过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

  • 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作者:周芳洁;范宁;王运彩

    目的:调查大学生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大学2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与生命意义感量表测定调查对象的人格、心理资本得分和生命意义感状况,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人格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上男女生差异显著(t=0.35,P<0.05)。人生意义总分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的差异(F=2.771,P<0.05),人生意义体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4.01,P<0.01);②人格中的责任心(β=0.331,P<0.001)、开放性(β=0.156,P<0.01)和外倾性(β=0.131,P<0.01)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人格中的神经质(β=-0.271,P<0.01)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③心理资本在人格和生命意义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值为0.133,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37.78%的方差变异。结论:心理资本在人格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警察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报告

    作者:张佳佳;李永胜

    目的:了解警察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为警察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中的“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某警察学院2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警察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较好(3.746±0.620);②警察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性别(t=4.730,P<0.001)、专业(t=2.902,P<0.01)、对未来生活方向是否明确(t=9.338,P<0.001)等方面的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警察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良好,他们具有追求生命意义的意志、较清楚的生命目的和一定的生命控制能力,对挫折、苦难也有一定的认识。

  • 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

    作者:向思雅;魏绮雯;郑少丹;杨慧;李炳全

    目的:调查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对646名大学本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得分在性别、就读地区、年级、是否独生等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r=‐0.336,P<00.0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 r=03.82,P<00.01);③生命意义感中的部分维度如成就、快乐、信仰和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有负性预测作用(R2=‐01.36,P<00.01;R2=‐01.65, P<00.01;R2=‐01.79,P<00.1;R2=‐01.87,P<00.5),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对自杀意念有正性预测作用(R2=01.46,P<00.01);④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在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减少自杀意念的出现。

  • 生命意义感在孕妇人格和妊娠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作者:叶圣龙;赵久波;许梦迪

    目的:探究孕妇生命意义感在人格内外向与妊娠焦虑关系的中介效应,以期指导临床通过提升孕妇生命意义感的心理支持,降低妊娠焦虑。方法:以2014年2-5月深圳市中海医院和深圳市仁爱医院妇产科就诊、咨询共计111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内外向人格维度测量分别评估被试生命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及寻求意义感,妊娠焦虑水平和其内外向人格特质。以孕妇人格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焦虑为因变量,以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回归分析及交互分析。结果:①孕妇人格与妊娠焦虑呈显著负相关(β=‐02.68,P=00.04);②寻求生命意义感在孕妇人格和妊娠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2.9%。③拥有意义感不能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孕妇内外向人格与妊娠焦虑之间的关系;④对孩子的态度中“夫妻之间爱的结晶”,“生命命运的必然”被孕妇广泛认同。“全家期盼宝宝到来的温馨氛围”及“对即将到来宝宝的期待”成为孕期内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结论:内向的孕妇会面临更高水平的焦虑;孕妇内外向因素可通过提升她们的寻求意义感降低妊娠焦虑。

  •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作者:刘思斯;甘怡群

    目的:引入Steger等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方便选取北京大学学生307名,随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n=15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部分(n=15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用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MCSD)、未来取向应对量表(Future-oriented Coping Inventory,FC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检验MLQ中文版的效标效度.结果:(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因子,分别是生命意义感(MLQ-P)和寻求意义感(MLQ-S),累计贡献率为57.22%,项目负荷在0.579~0.82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结构的有效性(χ2=43.81,GFI=0.94,AGFI=0.90,NFI=0.93,CFI=0.97,IFI=0.97,RMSEA=0.066).(2)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2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3)MLQ-P与SES、GWB、正性情绪、预先应对、预防应对、MCSD呈正相关(r=0.19~0.59,均P<0.01),而与SDS、负性情绪呈负相关(r=-0.50,-0.18,均P<0.01);MLQ-S与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正性情绪正相关(r=0.20,0.31,0.15,均P<0.01).结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较好,但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深入检验.

  • 大学新生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朱蓉蓉;甘怡群;李艳;张贤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与生命意义感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北京某大学在校大学新生192人[男62人,女130人;年龄18 ~ 22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情绪调节问卷(ERQ)的认知重评分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积极情绪词和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包括拥有意义、寻求意义2个维度)进行间隔3个月的2个时间点测量.采用Bootstap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作用.结果:ERQ得分与积极情绪、拥有意义、寻求意义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26,均P<0.05);积极情绪得分与MLQ总分及拥有意义、寻求意义得分正相关(r=0.16~0.35,均P<0.05).Bootstap结果显示,积极情绪对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95%可信区间为0.065 ~0.29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积极情绪对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中介假设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x2/df=1.58,RMSEA =0.06,CFI=0.98,GFI=0.95).结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积极情绪在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 个人意义清单简版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作者:梁群君;徐瑾;杨薇薇;姜思仪;郑雪

    目的:检验个人意义清单简版(Personal Meaning Profile-B,PMP-B)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2份样本共1016名在校大学生,样本1(n=946)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进行效标关联效度检验,并检验同质性系数和合成信度;样本2(n=70)用于进行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量表的二阶因子模型拟合良好(GFI=0.91,CFI=0.95,NNFI=0.94,RMSEA=0.07,SRMR =0.06),PMP-B得分与MLQ-C得分呈正相关(r=0.55,P<0.01);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5,同质性系数为0.81,7个维度的合成信度为0.59 ~0.81.结论:个人意义清单简版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较好,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 大学生生命意义寻求和视角转换对抑郁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作者:王玉;吴欣洋;甘怡群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寻求对抑郁的影响通径以及视角转换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以116名大学生为对象,分三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和2.5个月进行纵向问卷追踪,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测量生命意义寻求倾向和生命意义感,用意义取向应对量表中的“调整角度和视野”维度测量个体进行视角转换的能力,用流调中心抑郁问卷(CES-D)测量抑郁状况。结果:视角转换得分与意义感得分呈正相关(r=0.29,P<0.01),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r=-0.34,P<0.001),视角转换得分在意义寻求得分和意义感得分之间起调节作用(β=0.22,P<0.01),该调节作用通过意义感得分的中介作用影响CES-D得分。对于视角转换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生命意义寻求得分通过降低意义感得分进而提升CES-D分数,95%的可信区间为(0.07~0.33);在视角转换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中,不存在该中介通径。结论:视角转换策略通过调节意义寻求和意义感的关系进而缓解抑郁,提示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视角转换在生命意义寻求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 自尊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机制——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的双中介模型

    作者:柳之啸;乔玉玲;吴任钢

    目的:引入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两个中介变量,探索自尊对生命意义感的准预测机制.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大学生223人,分2次进行施测.采用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行为量表(LCB)、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积极情绪维度、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的拥有意义感维度进行测量,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的双中介模型.结果: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将自尊作为自变量,生命意义感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放入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两者对方程的贡献均有统计学意义(β =0.29、-0.39,均P<0.001);建立以自尊为自变量,以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以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方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RMSEA =0.060,x2/df=1.81,CFI=0.98,GFI=0.94,NNFI=0.97).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的双中介模型成立,即自尊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来预测生命意义感.

  • 集体心理咨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作者:冯缦;刘利;刘娟;曹瑞霞;刘博;高晨阳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咨询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方法:在甘肃省某大学中公开招募生命意义不确定的大学生自愿者53人,随机选取其中20人为集体心理咨询组(咨询组),其余33人为对照组.对咨询组实施提升生命意义感为目标的集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3h,共6次),对照组处于常态.采用生活目的测验(PIL)、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和自编集体心理咨询干预评价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PI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显示,咨询组PIL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3个维度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11.89±8.70) vs.(-0.87±2.77),(5.83±5.94) vs.(-0.22±1.38),(4.72±3.77) vs.(-0.52±1.70),(1.17±1.67) vs.(-0.09±1.04);均P<0.01].在集体心理咨询干预评价表的3个评价维度上,给予满意评价的咨询组成员的百分比分别为96.3%、87.6%、85%.结论:集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具有积极作用.

  •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

    作者:熊朋迪;杨乐;祝卓宏

    目的: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某职业高中一年级全部新生共1808名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530份.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生命意义量表(MLQ)、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进行调查.结果: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得分与PTGI得分正相关(r=0.47、0.3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生命意义感(β=0.48)、寻找生命意义感(β =0.16)得分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均P<0.001;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三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3=-0.09,P<0.001).其中,经验性回避低分组,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在对创伤后成长预测中二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o.10,P<0.05),经验性回避中等组和高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提示增强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可增强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同时经验性回避程度调节着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