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

    作者:李勇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分析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5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 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作者:王慎付;李政伟;王鸿鹤;张启田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 老年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

    作者:王文菊;黄莉;陈曦;宋学军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003年11月27日,我院为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造影加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之认识

    作者:柯开富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发展,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关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却是喜忧参半。先前欧洲的3项研究(EVA-3S试验[1]、SPACE 试验[2]、ICSS 试验[3]),倾向于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而来自北美的近2项研究( SAPPHIRE研究[4]和CREST研究[5]),由于其研究对象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提出关于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范围较宽松。本文在对这5个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来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的观点作一表述。

  • 右旋美托咪定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辉;卿恩明

    目的:对比观察右旋美托咪定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定组(D组)与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组(C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注射麻醉,记录给药即刻(T0)、给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 (T4)及术毕(T5)时点的MAP、HR、RR、SpO:及Ramsay评分.结果:与基础值比较,D组T2-T4时点MAP和HR降低,T2、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C组T2时点MAP降低,T2、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D组与C组比较,在T3、T4时点MAP、HR降低,,T3时点Ramsay评分升高.术中呼吸频率,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旋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是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麻醉较理想的药物选择.

  • 滤网保护系统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早期经验(附4例报告)

    作者:罗建方;周颖玲;陈纪言;王丽娟;王硕;李瑜辉;黄文辉;谭宁;李光

    目的评估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中应用滤网保护系统(An-gioguard X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6月到7月,共对4名男性患者的4个病变进行了滤网系统(AngioguardXP,Cordis)保护下的CAS,入选条件为颈动脉靶病变狭窄≥70%,且无CAS及滤网放置禁忌证.手术前后按现标准服药及常规处理,CAS及滤网放置和回收均按照标准方法进行,采用镍钛合金的自膨式支架(Smart,Cordis),技术成功包括血管造影和装置使用成功.所有病人在术前和术后24h均接受神经内科医生的NIHSS评分,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对术后所有病人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等临床终点的随访.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9±4)岁,除1例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外,其余均无脑卒中史;各有1例分别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并在GAS前1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为(82±6)%,其中左颈内动脉(1eft internal carotid,HCA)及右颈内动脉(right internal carotid,RICA)病变各有2个.分别对以上4个病变成功置入了4枚自膨式支架及放置回收了4个滤网保护系统,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术期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回收的4个滤网中均发现6~10个直径为300~400 μm的脱落碎片.结论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滤网保护系统是可行和安全的;滤网保护系统的应用可减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栓塞中风的危险.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远端血栓保护系统

    作者:申珂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生中风并继而致死、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同药物治疗相比,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被证明可以减少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风风险.然而,由于颈动脉斑块非常易碎,手术仍然有可能导致中风.此外,颈动脉疾病患者通常年龄大、伴发多种其它严重疾病.因此,即使在有经验的中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也会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

  • 颈动脉血管重建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进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作者:王园园;耿雪;呼海娟;柳磊;李召彬;张朝霞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重建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进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1990年1月到2018年4月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orchrane图书馆及二次资源.颈动脉血管重建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Meta分析CABG+CEA/CAS同期手术与分阶段手术或单纯行CABG患者的早期(术后30 d)脑卒中、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总计117 6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CABG+CEA/CAS分阶段手术, CABG+CEA/CAS同期手术后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加(OR=1.52,95%CI:1.30~1.79, I2=28%,P<0.00001),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73~1.76, I2=0%,P=0.59),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OR=0.12,95%CI:0.06~0.26, I2=32%,P<0.00001).对比单纯行CABG,CABG+CEA/CAS同期手术在脑卒中发生率(OR=1.51,95%CI:0.77~2.96, I2=0%,P=0.23)和心肌梗死发生率(OR=0.73,95%CI:0.40~1.33,I2=9%,P=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率显著增加(OR=3.23,95%CI:1.44~7.24, I2=0%,P=0.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建与CABG同期进行可行、有效,但需要严格筛查手术病例,以避免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 主动脉弓解剖分型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指标的影响

    作者:沈松鹤;蒋雄京;董徽;彭猛;王志学;邹玉宝;刘亚欣;宋雷;张慧敏;吴海英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解剖分型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2-12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224例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资料。记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插入颈动脉的导管类别及型号、操作技术(1.回撤翻转直接插入;2.回撤翻转+导丝引导;3.回撤翻转+导丝引导+子导管支撑;4.特殊造影导管+导丝引导+子母导管)、操作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及操作相关并发症。主动脉弓解剖按Myla分型分为I、II、III三型。
      结果:224例患者I型弓7例(3.1%),II型弓113例(50.4%),III型弓104例(46.4%)。104例III型弓有48例(46.2%)患者使用特殊技术(技术3、4),比I型弓1例(14.3%)、II型弓17例(14.9%)明显增高(P<0.05);III型主动脉弓患者较I型弓、II型弓患者在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量及操作失败率方面均明显增多(P均<0.05);III型弓患者手术成功率(96.2%)低于I型弓(100%)、II型弓(100%)患者(P<0.05)。操作相关并发症:III型弓患者中并发症总计发生率(22.1%)高于I型弓(0)、II型弓(8.9%)患者(P<0.05)。
      结论:主动脉弓形态是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指标的重要因素,III型弓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多。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研究

    作者:栾波;荆全民;韩雅玲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胡瑞虹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原因。近20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脑保护装置和技术的应用,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简称支架置入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它创伤小,患者的耐受性好[1]。但随着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使我们对CAS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更加重视,现对我院68例CAS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术的对比分析

    作者:莫大鹏;张家涌;张扬;李良;张彦芳;尤玉才;鲍圣德

    目的 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对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CEA组;26例为CAS组.术后30 d、6个月、1年均进行颈部B超、CTA复查或DSA和神经系统检查.初级观察终点设定为术后30 d内发生死亡、卒中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随访6个月内的死亡或同侧卒中事件;次级观察终点为与CEA或CAS相关的并发症,或1年内的重度再狭窄.比较2组术后治疗的效果. 结果 CEA组有3例达到初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9.4%;CAS组有4例达到初级观察点,累积发生率为15.4%(χ2=0.086,P=0.769).CEA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2.5%;CAS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5.4%(χ2=0.000,P=1.000). 结论 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

    作者:朱健;陈吉祥;郭大乔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结果51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CAS术后即刻脑卒中,1例CEA术后第3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CAS术后颈动脉窦压迫。全组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3.6月,复查颈动脉B超,无严重再狭窄。结论根据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医学资料,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EA:①6个月内1次或多次TIA,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②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③对于经颈部血管CTA和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发现的颈动脉狭窄段≥2 cm。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AS: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②有症状性狭窄度范围50%~69%;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 右侧肱动脉入路左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合并牛型主动脉弓1例报告

    作者:郭连瑞;谷涌泉;佟铸;李学锋;郭建明;高喜祥;张建;汪忠镐

    2013年10月我科收治1例63岁女性左颈动脉狭窄,有左侧脑梗死病史并频繁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术前CTA检查为牛型主动脉弓,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但位于C2水平不适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采用全麻下经右侧肱动脉入路穿刺,造影导管选入左颈外动脉,加硬导丝引导F6长鞘选入左颈总动脉建立手术通路,然后常规进行保护伞下的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TIA症状完全消失,颈动脉超声提示左颈内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我们认为经右侧肱动脉入路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牛型主动脉弓变异的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 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鸣;焦力群;凌锋;华扬;叶明;谌燕飞;王亚冰;马妍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OR= 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 mm Hg(OR= 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 mm(OR=8.028,95%CI:1.462~44.091;P= 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FI高回声斑块、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基础收缩压<120 mm Hg、扩张球囊直径≥5 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新发梗死灶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刚;焦力群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致残性卒中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社会和经济问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上世纪中期首先应用于治疗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上世纪末,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由于其微创的优势也逐渐应用于治疗此病.但是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至今仍未得出结论.随着两者竞争愈演愈烈,两者的比较不仅仅集中于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等主要并发症,其术后新发病灶对患者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笔者对CAS和CEA术后, MR 扩散加权像(DWI)显示的新发梗死病灶的情况综述如下.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相关亚临床性栓塞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博;孟然;张婧;吉训明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又一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血流重建方式,但手术相关栓塞并发症常难以避免.栓塞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亚临床性栓塞(subclinical embolism,SCE).SCE是指发生于非功能区的栓塞,导致脑梗死但并不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阳性体征.

  • 颈动脉狭窄性卒中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水;孙成建

    约20%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1],其也为卒中复发的重要因素.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性卒中患者在2~3d、1周内及2周内的复发率分别为6.4%、19.5%及26.1% [2].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小卒中患者早期进行颈动脉血管重建可减少80%的复发风险[3],而把握颈动脉血管重建的时机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 滤网装置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分析

    作者:刘令强;李慎茂;朱凤水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病因,文献报道30%~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归因于颈动脉狭窄[1].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滤网装置的使用逐渐增多,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因而滤网装置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中.作者观察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在滤网装置保护下,行CAS治疗的1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滤网装置对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锦清;林东;沈建康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卒中、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 (NASCET)、欧洲颈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ECST)和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ACAS)等 3项国际前瞻性随机试验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CEA)能够有效预防重度症状性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卒中.

14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