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痉挛性斜颈导致颈椎病1例报道
1病例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11月15日来我院治疗的1例痉挛性斜颈导致的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痉挛性斜颈是一组头部异常姿势、颈部肌肉挛缩的疾病.其发病与基因、癔症、眼耳和颅脑等相关,是临床常见病,可见于婴幼儿及成人,多通过手术、肉毒素注射、中医药及物理电磁等方法治疗[1].该病不仅可以导致患者颈部的畸形,后期也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由于痉挛性斜颈导致颈椎病发生的病例.
-
大转子后上方弧形入路治疗臀肌挛缩症
臀肌挛缩症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和屈曲障碍,表现出蹲、坐及行走的异常姿势和步态.1996年4月以来,我科采用俞氏[1]环大转子后上方弧形切口入路、单纯松解挛缩组织法,治疗该症患儿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小儿脑瘫术中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中以痉挛型为多见[1].如能早诊断、早治疗,能够大程度的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少残障.
-
踝关节被动运动仪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疗效观察
小儿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造成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痉挛性脑瘫占脑瘫总数的60%-70%[1].痉挛型脑瘫在早期若未得到有效的干预治疗,多遗留有尖足、交叉剪刀步态等异常姿势.
-
强化腰腹肌训练对脑瘫的康复效果分析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出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行为异常等[1].由于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在脑瘫患儿四肢表现得为直观和充分,故目前的康复训练多注重四肢异常姿势的纠正及异常反射模式的控制,而针对躯干肌群的控制训练强度不够、方法单一,不能有效达到较好康复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腰腹肌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协调能力的康复作用.
-
针刺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小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1].偏瘫型CP患儿患侧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协调及精细动作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患儿使用患侧上肢减少、甚至不使用,形成"习得性废用",从而影响患儿认知及运动能力的发育.故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传统的针刺患侧肢体和强制性诱导患侧肢体运动治疗疗法对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研究现状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2],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上常见,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1脑瘫康复护理的目的: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导、心理指导等有效的护理干预,纠正异常姿势,配合康复治疗,促进和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言语语言功能、一般交流能力和ADL能力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大限度地获得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3].
-
脑瘫患儿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脑性瘫痪是常见的儿童致残疾病,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的脑损伤和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造成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1]。颈动脉鞘剥离术和脊神经选择性切断术,可降低患儿的肌张力,使痉挛得到明显缓解,异常姿势得到纠正,通过康复训练,上下肢体的功能容易得到提高。
-
痉挛性斜颈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wry neck)或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是常见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严格来讲称为颈肌张力障碍较为适宜,因为斜颈强调的是一种体征,不是诊断,并不能突出肌张力障碍的特点,痉挛性斜颈包括肌张力障碍性和非肌张力障碍性两种。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ICD)是常见的成人发病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ICD的定义是:由于异常的不随意肌收缩引起的颈部不随意性扭曲和转动。因颈部肌肉不随意性持续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产生头和颈部的异常姿势,例如旋颈、颈侧倾、颈前屈和颈后仰,或者几种异常的姿势混合在一起。因颈肌张力障碍对侧肌肉的拮抗作用,可出现周期性头颈短暂抽搐或震颤。颈肌张力障碍受累范围常扩大,超过颈区,但一般不发展成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大约2/3的病人有颈痛,有时将手放在后头部或下颏部可以缓解斜颈的症状。大约10%的病人有缓解期,通常发生在起病的1年内。多数在缓解的数年之后复发,如不经治疗,症状往往持续不愈。
-
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手术治疗扭转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扭转痉挛是肌张力障碍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神经系统少见病.它是以一种持续肌肉收缩为特征的异常运动,频繁引起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患病大约为6.6/10万人口,我国大约有7-8万患者.
-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以小儿为主的臀肌纤维变性,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表现出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严重者可造成骨盆倾斜,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造成患儿身心障碍.笔者1997 - 2001年共收治326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脑性瘫痪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科的发展,新生儿抢救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统计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3.4‰,北方高于南方[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CP)患儿年龄往往较大,康复的效果不太理想,患儿走起路来多数存在异常姿势;而年龄偏小的患儿,治愈率却很高.那么如何早期发现CP认识CP,现将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介绍如下.
-
百忧解治疗痉挛性斜颈4例报告
痉挛性斜颈(Spusmodic torticollis)是指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及间断性颈肌痉挛造成患者头颈部向一侧斜颈、扭转或阵挛性倾斜, 是头部多动和表现出各种异常姿势.也是一种心身疾病.
-
脑瘫儿的异常姿势与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指生前母孕期胎儿发生感染,生长障碍,发育畸形,母患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跌打损伤、接触放射线或胎儿时缺氧、缺血等),出生时早破水、早产、难产、产伤、羊水堵塞、脐带绕颈、胎粪吸入、颅内出血、窒息等,出生后出现黄疸、肺部感染,外伤或护养不当,高热惊厥,败血症、硬肿症等原因造成脑损伤、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发展导致瘫痪.治疗脑瘫常用方法是神经发育疗法,是英国bobath根据神经学家jacrson的"运动发育控制理论"经过多年康复治疗实践提出来的评定和治疗小儿脑瘫及成人偏瘫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促进、抑制的理论,即抑制异常模式,促进正常反应,包括张力正常化、正常的姿势反应.
-
脑瘫患儿该怎样睡觉-床、被与枕的选择
小孩一天的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上,脑瘫患儿因为姿势和肌张力的异常,睡眠姿势上也存在不同的异常,而大多数患儿家长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睡眠姿势对患儿姿势发育的影响,正确的卧姿对抑制患儿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非常重要.
-
脑瘫210例运动功能训练疗效观察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损害了患儿的大脑、小脑及脑干所致的中枢运动障碍和异常运动姿势的一种综合征,此类患儿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iF常运动功能,妨碍了患儿的正常活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我院从2004年~2008年6月对210例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取得显著疗效.
-
脑性瘫痪246例短疗程家庭化康复训练
0 引言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对脑性瘫痪(脑瘫)相关因素的婴儿采取干预措施,对阻止异常姿势固定、强化大脑优势、降低肌肉及软组织不平衡发育,促进感觉功能的正常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康复治疗中对家长进行有效培训,实行家庭化康复训练,使患儿训练时间、质量得到保证,尚缺乏足够的研究.
-
脑卒中患者颈部姿势异常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颈部姿势/活动异常与平衡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易导致颈部姿势/活动异常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措施。治疗组同时给予一系列的颈部康复干预措施。平衡功能障碍程度采用Fugl-Meyer 平衡功能量表进行测试。分别于入院第1,7,14,28天进行颈部活动评分和平衡功能比较。结果两组同期对照第1天时无差异,第7、14、28天时有显著差异。结论脑卒中后应异常姿势与平衡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且自然恢复差,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脑卒中后应及时予以康复干预措施预防和纠正颈部异常姿势,改善和恢复患者平衡功能。
-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进展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早由Oppenheim于1911年提出[1],用来命名一种以躯体扭曲,肌肉痉挛,伴有身体屈曲的奇异步态以及逐渐出现的持续固定的姿态畸形为特征的儿童起病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一个世纪以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经过了多次演变.根据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特设委员会的定义[2],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肌肉持续收缩的综合征,经常造成扭曲,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其中扭曲是肌张力障碍与其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百年来,尽管人们对于肌张力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症状治疗的水平上,而近年生物医学研究的众多进展,如RNA干扰技术等,为肌张力障碍的病因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静脉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效果分析
不随意运动型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的不随意运动和非对称姿势,头部控制能力差.患儿在紧张兴奋时,肌张力变化明显,不自主运动增多,难以控制肢体运动方向,安静时消失[1];受到刺激时常出现ATNR,运动模式多伴有正中指向障碍等异常运动模式.脑瘫患儿体质弱,易于感染疾病,常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治疗、急救或供给营养[2].由于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和穿刺部位选择的不同,输液过程中可出现穿刺局部肿胀、渗出、滴速减慢等现象[3],从而影响治疗.现就不同部位进行穿刺的情况对比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