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榄镇东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及体会
小榄镇东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由中山市小榄镇东区居民委员会主办.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区办院管"社区卫生服务站.从2008年7月开始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到今年4月份为止,共建床205人次,为服务辖区内让社区慢性病患者,老年行动不便、瘫痪和临终关怀的病人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家访——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
我们医院属于基层医院,目前按国家的医改方案,基层医院均应提供社区服务,开展以全科医学为载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未能实行家庭病床服务之前,"不定期家访"为患者提供有关护理服务和技术的咨询指导;一方面可以落实相当于"家庭病床"形式的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医疗技术和心理服务;其次,部分患者因经济困难等因素无法在住院期间完全治愈而出院,实行家访,可使该部分患者得到治疗的延续,促进康复.再者,亦可为我们医院、我们科室做更好的宣传,完全体现了"以康复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家庭病床患者服务"的基本的理念;后,还可以为我们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基地,跟踪治疗效果,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
家庭病床服务中预防医疗纠纷的几项措施
家庭病床服务中,医护人仅能提供定期间断的或预约上门诊治,不能提供24小时连续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不能随时掌握和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家庭病床医生尚未配备齐全的简易诊断技术设备(如心电图机),容易产生诊断和治疗上的缺陷,为医患纠纷留下隐患.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增强,医患纠纷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在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更要从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各种制度着手,防止和避免医患双方纠纷.
-
社区护理中护患纠纷的防范
社区护理服务开展以来,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家庭病床服务的开展,护理工作将直接面对社区病人,如上门巡诊,家庭输液等.
-
农民外伤护理研究浅见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保障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保证城市居民衣食的主要力量。维护农民的健康是包括乡镇医院和更高级医院的医生护理人员的重要责任。农村的急诊外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大致以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居多,由于报销和保健意识提高等原因,农民外伤后就诊积极性普遍增高。农民患者就诊在乎的还是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为服务态度,而乡镇医院全力做好健康普查及建档,积极开展家庭访视和家庭病床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技术,改善服务态度是会赢得农民信任,改变农民有病不愿意到乡镇医院看的现象[1]。有报道显示急诊外伤病人从病人情况分析来看,有80.18%为浅表软组织外伤,其所占比重高,从病人分流图来看,急诊外伤病人入院比例仅19.16%,这显然与病人的健康意识提高和经济状况提高有关、一些人有小创伤都要到医院检查处理以避免小伤引起大病[2]。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乡镇医院是面对农民的一线医疗机构,是先处理农民外伤的医护队伍,所以也是农民外伤救治护理的主要力量。为了使农民外伤降到低,外伤的康复快,农民的外伤处理恰当合适,提高乡镇医院医疗护理人员的能力非常重要。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有85.40%的人员对农村社区护理前景充满信心,但有30.82%的人有另谋职业的想法,究其原因是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无动力,从而缺乏上进心[3],需要相关领导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对混日子的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笔者分析研究了农民外伤原因和护理的一些要点和方案,尝试换一种视点来看农民护理,换一种思路来思考农民护理,来扎扎实实的提高农民的护理水平,建立真正和谐的农村环境。
-
如何控制家庭病床服务中的疾病传播
在家庭病床服务中,做好家庭成员、医务人员、社区人群的疾病防护,避免受到服务对象的传染和交叉感染,保护并医治服务对象非常重要.现将在家庭病床服务中如何控制疾病传播作如下介绍.
-
医护人员对家庭病床服务的认识和态度调查
为了解医护人员对家庭病床服务的认识和评价,找出医护人员从事家庭病床服务意愿性的影响因素,我们对东城区的3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
老年社区保健及家庭病床服务的探讨
老年病人在我国正在日趋增加,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老年人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解老年患病规律,开展老年保健是社区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突出部分,更需要有一批全科医师、护士为他(她)们解决疾苦.全科医师在欧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居欧洲治疗体系的主导地位,目前英国有90%以上的人口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推行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1971年美国的全科医师更名为家庭医师学会,1977年台大医学院也正式开始两年制的全科医师训练计划,1985年首先成立了独立编制的家庭医学科,我国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各城市陆续开办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南京于2001年4月在江苏省职工大学开办了第一届全科医师转型培训班,推动了社区全科医师团队的形成,大大的改变了社区服务队伍的质量水平,这项工作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对城市的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老年社区保健及家庭病床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举动.
-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的比较研究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家庭病床(家床)服务情况的变化,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市虹口区全部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床服务报表数据及工作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的家床服务工作量、质控考核结果、患者医保结算费用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3年,家床服务年建床总数增加720张,上升14.68%(720/4906);专职家床医生减少28人,下降50.00%(28/56);充实家庭医生124人;家床医生总数增加152人,上升171.43%(96/56);家床医生人均建床数减少51张次,减负57.95%(51/88);平均每名家床医生每月上门诊疗数减少84次,减负58.74%(84/143)。家床服务质控考核平均分提高2.03分,上升2.18%(2.03/92.95);其中,管理质量提高1.70分,上升4.40%(1.70/38.64);病史质量提高0.51分,上升1.34%(0.51/38.17);护理质量降低0.18分,下降1.11%(0.18/16.15)。家床服务年医保结算支付增加192.57万元,上升21.31%(192.57/903.49);医保结算人次增加725人次,上升21.06%(725/3443);人均建床天数减少5 d,下降3.50%(5/143);人均医保费用减少5.56元,下降0.21%(5.56/2624.14);人均床日费减少0.77元,下降4.20%(0.77/18.35)。结论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家床服务医生数增加,年建床总数和赴家床诊疗数增加,而人均建床数和上门诊疗数减少;管理和病史质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在医保费用方面,家床服务的医保支付、结算人次增加,但是人均医保费用和床日费减少。家庭医生制对家庭病床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需不断完善。
-
邯郸市家庭病床服务259例调查分析
邯郸市第一医院开展家庭医疗已历时7年.为了解邯郸市家庭医疗服务在各类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对1994~2000年间家庭医疗的259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
家庭病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调查分析及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此产生一系列老年医学问题,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对卫生资源的消耗和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有利于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家庭医疗服务,弥补了专业医疗机构病床的相对不足,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1].家庭病床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医疗纠纷的隐患[2].目前家庭病床准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为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家庭病床护理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6月对本院家庭病床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
寻求医学服务者:不再仅仅是患者,而会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询医问诊的人,也不仅仅是因为躯体的缺欠或某个系统有病患的患者,相当多的人是为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而求医;医生开出的不会全是去药房取药的处方,还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处方。 医学的对象:将从以患者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人群的模式。因此,整个社会卫生资源的配置将重点分为两极,即社区医学服务与医学中心。有相当数量的医生(有些国家约有半数左右)是从事社区服务的全科医生,而比全科医生多得多的,对人群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更经常、更直接、更有效、更节省资源的是社区护理队伍(包括家庭病床服务、老年公寓服务以及社区围产与婴幼儿服务等等)。 医院的出路:(1)化整为零走向社会,踏踏实实去做社区医疗疗保健工作。(2)彻底改革,提高水平,成为患者心目中可信赖、可选择的医学中心。否则就只好眼看着门诊量逐年减少,空床位日益增多,医院效重每况愈下,直至难以为计,终不得不宣告倒闭。
-
上海市郊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各大医院床位数量已严重不足,住院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家庭病床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病床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形式,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服务,使患者能维持高度的生活自主性和生命质量[1].家庭病床服务可作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有力补充,使得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更加全面、更上一个台阶,造福于患者.
-
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的探讨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中心.开展家庭病床健康教育是从院内教育向院外教育的延伸.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1989年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以来,对家庭病床患者给予精心治疗、护理外,还开展了健康教育.现将2000-2001年开展健康教育情况报告如下.
-
老年家庭病床服务情况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家庭病床服务的现状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方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已经完成家庭病床服务的100例老年患者,通过问卷对病床服务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和满意度问卷分别对患者的家庭病床服务情况及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45例为脑血管意外康复期,10例为慢性心衰二级以上,5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为骨折,6例为恶性肿瘤晚期,11例为2型糖尿病,3例为慢性全身衰竭,2例为长期留置导管的重度尿路梗阻,10例为其他.23例患者家庭病床建立期间花费在1000元以下,49例患者花费在1000~3000元,12例患者花费在3000~5000元,16例患者花费超过5000元.患者满意度总分为(105.28±21.36)分,其中健康指导平均得分为(43.03±8.15)分,健康监测平均得分为(29.92±5.87)分,临床护理平均得分为(40.94±6.59)分.结论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家庭病床服务良好,费用低廉,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
全科团队家庭病床服务在居家舒缓疗护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和分析全科团队家庭病床服务对本社区晚期肿瘤患者舒缓疗护的需求和知识的影响,为社区更好地开展居家舒缓疗护提供依据.方法:筛查本社区KPS评分≤70分;具有家庭照护力量的晚期肿瘤患者40例,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对建立家庭病床的居家舒缓疗护患者如病情稳定的建床周期为6个月,如病情恶化住院治疗或死亡的建床周期按实际计算.结果: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需求,通过家庭病床的方式提供服务,居民对全科团队的满意度为97%.服务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舒缓疗护知识的宣传,舒缓疗护知识知晓度有所提高.结论:社区中居民对舒缓疗护知识的知晓度低,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宣传;晚期肿瘤患者需要居家舒缓疗护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全科团队家庭病床服务-家庭参与"这一居家舒缓疗护服务模式,但还存在团队人员对舒缓疗护服务技能及技巧有限等问题.
-
我市开展家庭病床的做法与体会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1].扬州市区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原有的医疗机构布局、结构和服务方式就显得不尽合理.医疗机构服务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病床服务本着"有效、安全、快捷、方便、低廉"的原则,通过10余年的规范运作,已经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的比较研究
对深圳市宝安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开展前后家庭病床服务情况进行比较和研究,以为此种模式推广使用积累经验.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的家庭病床服务资料,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实施前(2008~2011年)和实施后(2012~2015年)服务质量、服务费用情况.实施前管理质量(28.65±1.13)分、病史质量(28.24±1.21)分、医疗质量(12.33±1.17)分、服务质量总分(69.22±1.20)分,实施后管理质量(38.49±1.11)分、病史质量(36.30±1.15)分、医疗质量(15.18±1.12)分、服务质量总分(89.97±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服务费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实施可显著提高家庭病床服务水平,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的社区推广使用.
-
老年患者1 041例社区保健及家庭病床服务体会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1 041例老年患者实施社区保健及家庭病床服务.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家庭病床服务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防治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家庭病床服务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防治效果.方法:于2016年06月-2017年06月间,随机选择家庭病床患者40例,纳入研究组,实施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同期选择我院门诊高血压患者40例,纳入常规组,予以常规服务管理模式,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更高于常规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MI(体重指数)、血压指标等明显优于常规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有助于防治高血压,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