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负担概率估计
目的 概率评估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负担,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60个街道/乡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居民急性胃肠炎的人年发病及就诊情况.随机抽取上海市23家监测医院,获得患者采样率、检测率、阳性率等数据.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报告率.根据疾病发病与报告金字塔建立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从主动监测和被动报告两种方法估计上海市沙门菌流行病学负担.结果 上海市居民急性胃肠炎人群调查获得年发生率为23 261例/10万,患者就诊率为20.47%(26/127).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采样率为21.66%(5 974/27 587),沙门菌阳性率为3.53%(211/5 974).沙门菌阳性的报告率为81.04%(171/211).根据被动报告病例直接计算的年发病率仅为5例/10万.被动报告概率估计的上海市沙门菌年发病率为270例/10万[95%可信区间(95% CI):185 ~399],估计每年发病人数6.21万(95% CI:4.25 ~9.18),总低估系数为60∶1.主动监测估计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为686例/10万(95% CI:549 ~ 843),估计每年发病人数为15.78万(95% CI:12.64~19.42),总低估系数为154∶1.经过比较,主动监测估计结果为被动报告估计结果的2.54倍.沙门菌感染具有较明显季节性,每年5~8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发期.结论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估算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远高于被动报告估算的年发病率,说明主动监测在掌握疾病发病、就诊和流行病学负担估计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发现患者就诊率是影响沙门菌感染总病例数估计的大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单病种疾病负担领域的可行性.
-
汕头市2005-200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目的 了解汕头市2005-2007年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茵的污染情况.方法 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 进行.结果 在采集的237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5份沙门菌、8份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13份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2.50%、3.38%和32.50%.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水产品和生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水产品和生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
2008年美国圣保罗沙门菌暴发疫情报告
自2008年4月起,美国43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地区发生了圣保罗沙门菌暴发,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超过1 400例,病例一对照调查结果显示,暴发可能是由受污染的西红柿或辣椒导致,目前仍在进行食品溯源调查.通过本案例可以窥见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识别和确认、暴发调查和处置的现况.
-
绍兴市区沙门菌流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沙门菌是一种肠道致病菌,通过污染食物、饮用水经口感染进入消化道而致病,常引起局部范围内流行.为了解绍兴市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状况,我们于1997年2月至2002年12月从沙门菌感染患者的血液、粪便标本中分离到752株沙门菌,同时对15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54株沙门菌菌型鉴定报告
沙门菌感染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沙门菌不仅感染人、畜、家禽而且还污染食品.因此,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搞清沙门菌菌型的分布情况,对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兽医学以及预防食物中毒等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将自1990年以来分离的沙门菌分型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
2010年广东省沙门菌监测及其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情况,分析沙门菌菌株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和分子特征.方法 2010年对广东省广州、中山、东莞、珠海、茂名、阳江和江门等地的16家哨点医院的8405例腹泻患者进行了沙门菌监测,收集到8405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子分型.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沙门菌分离情况的差异;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0年广东省沙门菌监测阳性率为3.58% (301/8405),男女之比为1.34:1(166/124);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沙门菌,以婴儿为主,占57.48%( 173/301).春、夏、秋、冬各季节沙门菌的分离率分别为3.48%(61/1751)、4.97%(134/2695)、3.08%(73/2370)、2.08% (33/1589),不同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9,P<0.01).不同地区沙门菌分离率分别为:珠海15.43%(25/162)、茂名7.53%(18/239)、东莞6.51%( 39/599)、阳江3.64%( 14/385)、中山3.03%( 70/2309)、广州2.90%(126/4349)、江门2.49%(9/362),地区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5,P<0.01).除1株沙门菌未能分型外,其余300株菌分为42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占45.18%(136/301)和10.96%(33/301).沙门菌虽然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达85%以上,但出现ACSSuT耐药谱(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甲二唑和四环素多重耐药)总耐药率达34.88%(105/301),而鼠伤寒沙门菌总耐药率更高,达65.44% (89/136).136株鼠伤寒沙门菌分成51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33株肠炎沙门菌分成18个PFGE型.PFGE图谱相同者可有 不同的耐药谱,反之亦然.结论 在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广东省耐药严重的血清型.沙门菌耐药谱和PFGE图谱无明显关联.
-
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状况.方法 以河南省4家屠宰量为15000~50000羽/日的大型屠宰场为采样点,共采集269份预冷后肉鸡胴体进行沙门菌污染检测,对样品中沙门菌进行检测和分离,采用微量半同体氯化镁孔雀绿可能数(MPN)法对样品中沙门菌进行定量检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8种抗生素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沙门菌131株,污染率为48.7%,平均污染水平为1.32 MPN/g.131株沙门菌共检出8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多,为93株(71.0%),其次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1株(16.0%).只有2株肠炎沙门菌(1.5%)对所有测试的抗生素敏感,其余129菌株对8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奈啶酸(NAL)的耐药率高,为79.4%(104株),多重耐药菌株为51株(38.9%).结论 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率较高,污染水平较为严重,血清型复杂.
-
2例肿瘤化疗患者并发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护理
总结肿瘤患者并发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护理.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严格的消化道隔离和保护性隔离、有效抗感染治疗、合理的饮食指导,患者感染控制,未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
艾滋病患者两次并发感染猪霍乱菌一例
艾滋病(AIDS)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HIV感染的早期和无症状期一般无并发症,而到AIDS晚期即出现各种并发感染.该患者由猪霍乱沙门菌感染致菌血症,经抗菌药物及其他治疗稳定2个月后再度感染.
-
呋喃妥因不应作为沙门菌感染的选择药物
编辑同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年第8期刊登了<血液中分离出罕见的科瓦利斯沙门菌>一文[1],其中药敏试验耐药的抗菌素是氨苄西林、氨曲南、呋喃妥因.笔者认为对沙门菌感染来说选择呋喃妥因做药敏不妥.
-
猪霍乱沙门菌致脓气胸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猪霍乱沙门菌感染致脓气胸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2010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致脓气胸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猪霍乱沙门菌,脓胸”为检索词通过万方医学数据库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以“Salmonella choleraesuis,thoracic empyema”为检索词通过PubMed检索系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5月.结果 患者女,43岁,患糖尿病,因“发热伴右胸痛4d”入院.胸部CT示右侧胸腔内混杂密度影,上至胸腔顶部,下至膈面,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与内部可见不规则气体密度影,未见气液平面.血培养、气管镜下吸取的支气管分泌物培养沙门菌阳性.初静脉给予抗生素(先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无效.后经开胸手术治疗,右侧脓胸清除,留置胸管闭锁引流.胸腔积液培养猪霍乱沙门菌阳性.术后反复进行右侧胸腔冲洗引流,并给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患者好转出院.以“猪霍乱沙门菌,脓胸”为检索词在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未见到相关报道.以“Salmonella choleraesuis,thoracic empyema”为检索词在PubMed检索系统检索到3篇文献,2篇为个案报道,1篇为回顾性分析.共报道973例胸腔积液细菌培养阳性病例,其中12例为沙门菌属,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10例合并恶性肿瘤、肝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12例中,7例为猪霍乱沙门菌感染,其中4例死亡.结论 猪霍乱沙门菌感染致脓气胸或脓胸较为罕见,病死率高.多发生于存在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者.三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尽快行脓胸清除术并冲洗引流,患者预后良好.
-
髋关节沙门菌感染两例报道
伤寒热是一种水和食物传播疾病,高发年龄为5~12岁.伤寒感染并发关节的化脓性感染极其少见,2000年之前的英文文献只有4例报道,其中1例为膝关节(儿童),另外3例为髋关节(成人)[1].我院在2007年收治了两例髋关节(三个关节)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患者,介绍如下.
-
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目的 评价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瘤和胭动脉瘤各1例,均行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放置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6例,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手术期30 d内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随访时间15~36个月,4例疗效满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感染复发征象,3例感染复发行局部感染灶清创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猪霍乱沙门菌是侵袭性和毒力较强的菌株,对于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腔内修复、应用抗菌素并密切随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
都柏林沙门菌感染致新生儿肾上腺广泛出血一例
患儿女,13 d.因腹泻10 d,发热、反应差10 h伴抽搐1次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40周,顺产于自家中,无产伤窒息史,Apgar评分不详,出生体重3 400 g.生后母乳喂养,一般情况尚好.生后2 d胎便排尽,此后一直排粘液水样便,日10余次,未作特殊处理.患儿于入院前10 h突然发热(体温不详)伴抽搐一次,表现为四肢强直,双上肢阵挛,双眼凝视,持续约15 s后自行缓解.即送当地卫生院予"抗感染、退热"等处理,但患儿仍发热,反应差,哭闹减少,拒乳,遂来我院.入院时患儿体温38.3℃,脉搏200次/min,呼吸70次/min,血压75/52 mm Hg (1 mm Hg=0.133 kPa).神清,反应差,呼吸促,全身皮肤黄染.
-
研究揭示沙门菌对HIV感染者的致命缘由
在非洲,感染沙门菌的成年HIV感染者中大约有一半会死亡,而对于健康人而言,沙门菌感染可能只会导致约一周时间的腹泻.为何沙门菌对于HIV感染者如此致命?美国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并揭示了HIV逃避抗艾滋病药物的机制.
-
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对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探讨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对TNBS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大鼠经TNBS灌肠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Ty治疗组、Typl-HGF治疗组、Typl-GFP观察组、模型对照组,除模型对照组20只外,其余每组10只;另设生理盐水灌肠的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后第3天各组灌胃进行治疗,依次给予1×109cfu的Ty、Typl-HGF、Typl-GFP菌液,每只0.5 ml,隔日1次,模型和正常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100 g/L NaHCO3.3次和6次灌胃后1周,各组分别采集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T、CD8+T 、IgM、IgG1、IgA水平;Typl-GFP组观察目的基因的组织表达.结果:灌胃3次和6次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均无明显变化,但CD8+T 细胞下降明显(P<0.01),CD4+/CD8+ T比值明显升高(P<0.05);Typl-HGF组3次灌胃后CD4+T低于模型组(P<0.05),6次灌胃后CD4+T、CD4+/CD8+ T比值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Ty组(P<0.01,P<0.01,P<0.05,P<0.05).灌胃3次和6次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M、IgG1、IgA均明显增加(P<0.05,P<0.05,P<0.05,P<0.01,P<0.01,P<0.01);灌胃3次和6次Ty组与同期模型对照组、Typl-HGF组相比IgM明显增加(P<0.01,P<0.01),而6次Typl-HGF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IgM、IgG1明显降低(P<0.05,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Typl-GFP菌液灌胃后在结肠组织GFP强表达.结论: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亢进状态,Typl-HGF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和B淋巴细胞抗体的产生,它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药物用于治疗结肠炎疾病.
-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已广为人知.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在食源性动物中作为促生长剂的广泛应用,使沙门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治疗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面临诸多问题.因而遏制沙门菌耐药性的传播和蔓延,防止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又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有关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问题综述如下.
-
新生儿沙门菌感染及严重并发症1例报告
患儿,女,足月顺产,于出生第3天在新生儿室出现高热、呕吐及腹泻,于1996年5月入院.
-
儿科危重急症急救讲座第二十四讲重型感染性腹泻病(下)--沙门菌感染与中毒型痢疾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1982年在美国俄勒冈州和密歇根州发生因食汉堡包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被明确为致病菌。EHEC 能引起人的血性腹泻者目前公认有O157∶H7、O26∶H11和O111三个血清型,而O157∶H7占绝大部分。本讲以O157∶H7肠炎为代表讲述。
-
腹泻患者粪便2种沙门菌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沙门菌是人和动物感染的重要病原,是全球细菌性食源性传染病的常见病原.在门诊腹泻患者中,沙门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摄人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引起的[1].对于临床上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应及早用抗菌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氟喹诺酮类药物(针对成人)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针对儿童).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对控制病情有利,但同时也增加了沙门菌的抗药性,多重耐药性的沙门菌株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增加了治疗难度[2,3].本研究主要是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分别采用直接分离培养法与选择性增菌后分离培养法进行接种,比较其结果,以提高临床腹泻病例沙门菌的检出率.